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了指数和法的适宜性评价体系,选取地形坡度、有效层厚度、灌排条件、地表物质、土地利用兼容程度、区位条件和损毁程度7个评价因子,对气矿临时用地复垦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废水岩屑池为勉强适宜和中度适宜,设施基础均属于中度适宜,井场井架基础外用地属于高度适宜。并通过Paired-Samples T-Test检验和修正适宜性评价结果,为科学管理、合理利用与规划土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沈阳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初步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主要通过运用生态学、土壤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理论、手段与方法。根据行政区划和自然地理条件,对沈阳市土地进行评价单元的划分,运用特尔菲法对预选评价指标集进行筛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通过加权指数和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综合评价值,确立土地生态适宜性分级标准,划分沈阳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确定划分区域的土地用途,建立沈阳市土地利用适宜生态发展的模式,为沈阳市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宜宾市规划中心城区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宜宾市规划中心城区的地质环境特征,建立了由地形地貌、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活动断裂和地震效应6个评价要素和19个评价因子构成的多层次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并采用基于评价单元的多因子分级加权指数法评价模型,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宜宾市规划中心城区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与建设规划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宜宾市规划中心城区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5.78%,较适宜区占29.01%,适宜性差区占18.03%,不适宜区占23.04%,适宜和较适宜的地区可满足近期城市规划用地需求;规划中心城区用地规划整体比较合理,现有和规划建设用地的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主要为适宜和较适宜。该评价结果可为宜宾市城市规划、工程建设选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土地利用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完善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规则的露天矿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主导因子法,利用CLIPS专家系统语言设计了基于规则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为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的土地利用方向提供了决策工具。  相似文献   

5.
滇池流域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之间的矛盾是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的主要矛盾。针对这一矛盾,运用GIS和遥感(RS)技术、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咨询法,选取了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海拔、土壤类型等九个关键评价因子对滇池流域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滇池流域生态很适宜面积约294.0km2,仅占流域总面积的10.1%;生态较适宜面积约431.3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4.7%,生态较不适宜和不适宜面积约1654.4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56.7%,生态很不适宜面积约540.3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8.5%。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对流域的人口承载力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流域资源-生态-环境综合考虑下的最佳流域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6.
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镇发展规划中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不仅可为城镇土地利用分类与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后续城市各项专题规划奠定基础。以重庆市云阳县双江镇为例,在充分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筛选研究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选取地层岩性、坡度等10个基础指标因子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然后提出基于改进的斜坡单元法——盆域山体阴影法的评价单元划分方法,并与传统栅格单元法的评价单元划分方法进行了对比;最后采用多因子叠加模型开展了研究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斜坡单元法得出的研究区适宜性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双江镇实际建设用地中土地利用的现状,评价结果的实用性和精度明显优于传统的栅格单元法,可为类似地区城镇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改造规划的多因子空间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福清市土地利用分布为例 ,在完成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适宜性参评因子空间数据库基础上 ,集成土地适宜性综合指数模型和地块紧凑度模型 ,开发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利用控制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土地适宜性多因子空间分析 ,模拟大农业 (耕地、林地、园地 )各目标用地条件下各地块土地使用适宜度 ,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 ,得到单目标土地改造方案 ;再经模型优化和综合比较得出多目标土地利用改造规划可选方案。计算结果表明 ,福清市土地资源中开发改造为新耕地的潜力极有限 ,而用于开发改造新林地和园地的土地尚有226 80km2 和36 34km2 ,为福清市土地利用改造规划和总体规划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8.
宁波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适宜性分析,是评估土地针对某种用途适宜程度的过程,通过对影响土地应用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将土地按其对指定利用方式的适宜性划分若干等级,以表明其作为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与限制程度.  相似文献   

9.
城镇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有助于引导城镇用地合理扩展。针对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及生态适宜性的模糊性,提出基于局部惩罚型变权的空间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选择7项生态适宜性影响因素,在GIS软件的支持下对江苏省太仓市城镇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变权模型可灵活而合理地处理各评价单元各因素的权重值;研究区内适宜、基本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于城镇扩展的土地分别占土地面积的25.89%、8.35%、37.43%和28.33%,其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及其空间分布与实际相符,通过生态敏感性综合分值的比较可为城镇用地扩展区位选择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基于变权的空间模糊综合评价凸显了"瓶颈"因素的否决作用,更能精确、合理地反映城镇用地扩展的生态适宜性状况。  相似文献   

10.
以综合评判物元可拓法为评价方法,对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适宜性进行评价,可检验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建设的有效性。以城市应急避难所建设标准为基础,从应急避难所建设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达性方面筛选适宜性评价指标因子,并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综合评判物元可拓法构建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适宜性评价模型,实现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深圳市14处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中处于高度适宜的应急避难场所有3处;处于中度适宜的应急避难场所有6处;处于较适宜的应急避难场所有1处;处于较不适宜的应急避难场所有4处。评价结果可为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未来规划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公路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了人工神经网络用于公路临时用地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利用该模型对京大高速公路山西段复垦山西段复垦土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探讨了人工神经网络在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时的特点和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双轨制”土地资源评价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大连市和辽阳市及其所属的两个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践认为,在市、县(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资源采用已利用土地的利用现状类型评价和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双轨制"评价方法,比统盘采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文中以辽阳市为例,简要地介绍了"双轨制"评价的方法和成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建设山地城市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十大模式之一。实施"城镇上山"战略,其基础是开展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目前,国内外对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尚属薄弱环节,其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技术方法模式等关键技术方法问题需要深入、广泛的探讨和实证研究。论文针对山区城镇建设的特殊性,构建起由7个特殊因子和10个一般因子(其中有5个同时是特殊因子)共同组成的山区建设用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极限条件法"与"适宜性指数法"相结合的技术方法,通过确定单项评价因子指数和综合性适宜指数,并运用GIS技术,以第二次土地调查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本图斑为评价单元,分析和评定了云南德宏州山区每一评价单元图斑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及其适宜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在全州山区面积985 787.40 hm2中,其宜建地和不宜建地分别占14.37%和85.63%,一等宜建地、二等宜建地和三等宜建地的构成比例约为12:33:55。评价结果已应用于德宏州各县(市)"城镇上山"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修编之中,成效明显,使德宏州"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全州坝区84%以上的优质耕地得到了永久性保护,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比例大幅下降。论文建立的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适用于云南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可为云南省乃至国内外类似山区加强坝区(或平原区)优质耕地保护、合理建设山地城镇发展模式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张凯旋  范雯  施佳颖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1):2270-2280
郊野森林是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户外游憩需求的重要游憩资源,郊野森林游憩功能开发利用的依据是进行森林游憩适宜性评价。采用德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由游憩资源、游憩设施、游憩区位三个方面10个指标构成的上海郊野森林游憩适宜性评价体系,并以此评估了上海64个郊野森林2000年、2006年和2012年游憩适宜性,根据评价结果将郊野森林游憩适宜性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4个等级。结果表明:2000-2012年,上海郊野森林的游憩适宜性呈增加的趋势,处于低适宜性等级的郊野森林向高适宜性等级转化。并基于不同的游憩适宜性等级提出了优先开发高度适宜郊野森林、积极开发中度适宜郊野森林、适度开发勉强适宜郊野森林的分类引导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是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方案的重要环节。在实际的土地复垦中取得良好的复垦效果需要能够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及其适用条件;选取某露天开采矿山,根据其实际情况,阐述了如何正确选择评价因子,并着重介绍综合质量指数法,包括该法评价单元的划分、适宜性等级的评定等关键技术内容。在土地复垦中,想要得到地质环境的保护和保证良好的评价结果以及能够保证土地复垦方案的科学准确性,如何挑选适合的适宜性评价方法是关键。通过分享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期望加深专业技术人员对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体系和技术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达到提高方案编制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建设山地城市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十大模式之一。实施“城镇上山”战略,其基础是开展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目前,国内外对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尚属薄弱环节,其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技术方法模式等关键技术方法问题需要深入、广泛的探讨和实证研究。论文针对山区城镇建设的特殊性,构建起由7个特殊因子和10个一般因子(其中有5个同时是特殊因子)共同组成的山区建设用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极限条件法”与“适宜性指数法”相结合的技术方法,通过确定单项评价因子指数和综合性适宜指数,并运用GIS技术,以第二次土地调查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本图斑为评价单元,分析和评定了云南德宏州山区每一评价单元图斑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及其适宜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在全州山区面积985 787.40 hm2中,其宜建地和不宜建地分别占14.37%和85.63%,一等宜建地、二等宜建地和三等宜建地的构成比例约为12:33:55。评价结果已应用于德宏州各县(市)“城镇上山”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修编之中,成效明显,使德宏州“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全州坝区84%以上的优质耕地得到了永久性保护,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比例大幅下降。论文建立的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适用于云南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可为云南省乃至国内外类似山区加强坝区(或平原区)优质耕地保护、合理建设山地城镇发展模式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露天煤矿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专家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大型露煤矿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特点,利用可视化语言VC 6.0实现了基于以产生式规则作为知识表达方式的大型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专家系统的知识库可视化设计。该研究易于应用在具有不同条件下露天矿土地复垦中利用方向和适宜性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陕北安塞纸坊沟为例,阐述了地块的概念和在地块尺度基础上,研究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意义。从农业技术因子出发,在地块尺度上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强谳了人类认识程度,利用因素以及农业技术因子的重要性。从生态的角度,评价地块的土地自然适宜性,与土地利用现状结合评价土地的人为利用适宜性。  相似文献   

19.
环境生物学     
X 17 9700089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其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欧阳志云(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卜二//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学会一1996,16(2)一113~120环信Q一40 生态适宜性评价是生态规划的核心,传统的以因素叠加为特征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已无法适应生态规划发展与应用的要求,本文尝试根据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品求的关系,运用生态位理论,提出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并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运用于桃江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之中,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学方法的基础。图5表4参10X 171 9700090城市生态经济系统与城镇布局/高文杰…(河北省城乡规…  相似文献   

20.
生态适宜性评价是一种量化土地、海域用途适宜度的工具,在减缓用地、用海冲突,科学规划空间布局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已经从单一自然体系发展到自然-社会-经济-生态复合体系,评价内容从单目标的分散评价扩充至多属性、多目标的综合评价,应用领域从陆地拓展至海洋。本文在总结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海洋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动性的特点,针对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目标,用海活动的兼容性和冲突性,以及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中的水平生态过程等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期为完善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理论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