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颜料中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不同融合在画笔笔尖下勾勒出一幅幅美不胜收的艺术作品。美术从来和生活是分不开的,对于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也要以此为出发点,中学生对于美有不同的理解,对于美也异常的敏感,中学美术只有结合中学生的特点才能最大化地将其发挥到极致,美术老师应当注重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绘画技巧,将这些技巧和他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诞生与众不同的作品,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幅画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在学生创作作品的同时也在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2.
<正>人的乐趣是多向多维的,但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都会给自己带来莫大的快乐。有人喜欢读书,当他读了一本有趣的书之后,就会感受到精神的快乐;有人喜欢绘画,当他画出一幅满意的作品后,就会感受到艺术带给他的升华;有人喜欢唱歌跳舞,在他唱熟一首美妙的歌曲后,音乐就会带给他美的享受……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唱歌。至今我也说不清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种嗜好,  相似文献   

3.
许博渊 《环境》2011,(9):1-1
如果城市是一幅画,公园就是画的留白。一幅画如果没有留白,人一看就会晕菜,喘不过气来。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公园,市民也晕菜,也会喘不过气来。  相似文献   

4.
《山东环境》2000,(5):60-60
2000年 6· 5世界环境日期间,青岛市崂山区科教局、区环保局联合组织了中小学生环保绘画比赛。本次活动共收到作品 70余幅,其中有 7幅作品参与了青岛市的比赛,均获得优秀奖,并被选送参加全国中小学生“施乐杯”环保绘画比赛。中小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设计他们心中的美丽家园,尽情勾勒对新世纪的美好幻想和憧憬。我们的家园——青岛市崂山区中小学生环保绘画作品选登  相似文献   

5.
<正>色彩,总给人鲜亮、醒目的感觉。所以,诗人和画家都喜欢运用色彩表现生活,但手法却不尽相同。画家是在画纸或画布上直接用色彩表现,给人直观的美感;诗歌却通过语言描写色彩,唤起读者的联想,展示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卷。诗人通过对色彩的描写,或烘托气氛,增强诗情画意;或提供丰富的想象余地,激发人的情感,达到抒情、言志的目的。古人写诗时,很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如用明亮而轻快的色  相似文献   

6.
<正>写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在教学中认真摸索,下面就这个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一、尊重学生的观察感受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经历的学生,看到同一事物感受也会不同。但是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有一定的观察顺序。如,《小白兔运南瓜》(第一册),两幅图上都有小白兔和南瓜。前一幅画小白兔和南瓜在一片南瓜地里,后一幅画是小白兔和南瓜在家门口,有兔妈  相似文献   

7.
<正>初学绘画,我们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外形,那是一种表象,一种轮廓。一些学生由于缺乏物体的体积是由面构成的原理知识,没有树立一个立体感的观念,因而只是局部地观察物体。所以当他们描绘物体的时候,不会在画宽和高度的同时,正确地画出它的深度,不能把物体的立体感画出来,却往往专心致志地去画物体的边缘轮廓线。在素描静物写生中,各种物体都是由不同质材构成的,硬软、粗细、轻重、厚薄等等的"质"感是不一样的。我们主要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质感,当然也要  相似文献   

8.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不仅在中国史学研究方面贡献颇著,对中国绘画史领域也有较深涉猎,尤其是在"南画"研究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他之所以关注"南画",一方面是针对近代日本绘画发展政策过分提倡"日本画"而导致文人趣味的"南画"日渐衰落;另一方面也为日本新的收藏趋向提供画学理论支持。而京都学派的研究路数和他自身的史学素养,不仅使内藤湖南精辟地解读了中国古代画学文献,纠正了日本人对中国文人画体系的偏狭理解,更是从史学结构上把握了影响中国绘画变革的制度与文化因素。在当时中日文化界递次批判文人绘画的浪潮中,内藤湖南通过对"南画"历史的研究,积极宣扬这种东方绘画样式和审美趣味,并阐明了它在世界文化中的应有价值。而在学术研究之外,既要看到内藤湖南对西方国家占有东方艺术遗产的警觉与保护意识,亦不能忽视其在阐述"东洋文化中心变化论"观点时,体现了日本人的优势心理。  相似文献   

9.
美术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绘画技巧、审美素养的重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以往的小学美术教材以绘画技法和画种体系知识为主要内容,而现行的教材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美术应用能力、审美感知能力,其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要,因为想象能力是学生学习绘画和欣赏美术作品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无独有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州 《世界环境》2007,(6):10-10
记得在《世界环境》杂志今年第五期的封面上看过一幅绘画.画面是数不尽的高楼大厦.参差不齐.鳞次栉比。但在画面的最低处.在摩天大楼的重围中只有一处“不起眼“的矮小古建筑物和几棵少得可怜的绿树.它们几乎要被现代高大建筑所湮灭。这幅画无疑向人们清楚地表达了城市化带来的弊端之一——传统建筑的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