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再生资源》2014,(8):13-13
正环境保护部近日发布了《"同呼吸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倡导公众践行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准则》共有8个方面内容,分别是:关注空气质量、做好健康防护、减少烟尘排放、坚持低碳出行、选择绿色消费、养成节电习惯、举报污染行为、共建美丽中国。《准则》的编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动员公众参与并践行环境保护为落脚点。编写遵循源于公众、用于公众,从公众中来、到  相似文献   

2.
正环境保护部近日发布了《"同呼吸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倡导公众践行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准则》的编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动员公众参与并践行环境保护为落脚点。《准则》共有8个方面内容:关注空气质量、做好健康防护、减少烟尘排放、坚持低碳出行、选择绿色消费、养成节电习惯、举报污染行为、共建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3.
汪劲 《环境保护》2014,(23):20-22
环境权益是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权利基础,2014年新《环保法》对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规定取得突破进展,本文结合新《环保法》对环保公众参与的最新规定,分析了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主要领域,公众参与的基本权能与相关义务,指出了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了公众参与的实现保障。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制衡型环境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光 《环境保护》2014,(14):10-12
结合最新出台的《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指导意见》提出在新形势下应该从新的视角来认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地位和作用,这种新视角即把公众参与作为主要资源之一,推动构建环境保护新格局,形成社会制衡型的环境治理模式。本文由此分析了社会制衡环境治理模式的内涵,并提出扩展社会环境权益,适当简化政府管制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5.
徐曼  耿秋萍 《环境保护》2014,(15):37-38
"环境保护"四字几乎人尽皆知,但是如何让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眼动"上升到"心动"继而转化为"行动",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环境宣教工作的重要任务。以此为中心,近几年我国诸多省市环保部门在宣传教育工作上都做出了努力与创新,并取得了不错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但是随着近期新《环境保护法》以及《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指导意见》陆续出台,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环境宣教工作又该如何进行?  相似文献   

6.
1.公众参与的概念到底是什么?今年5月,环保部出台了《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指导意见》,对公众做了一个界定,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这是约定俗成的立法用语,在法院的司法解释中有特定含义。公众参与的范畴包括:自觉自愿参与环境立法,参加环境保护相关活动等。从立法研讨的过程中,我发现,环保部门、各部委以及学者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学理上将公众参与分为公众和参与,一个主体和一个行为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7.
新政     
《环境》2015,(8)
<正>环保部出台专门规章: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7月20日,环保部印发《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这是自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实施以来,首个对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做出专门规定的部门规章,将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支持和鼓励公众对环境保护公共事务进行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除规定了公众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举报途径,还明确指出,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向其上级  相似文献   

8.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第四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一条有关条款的规定,充分表明我国正以法律的形式鼓励和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合法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环保法》首次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单独成章,再次说明国家对公众环境权益的高度重视。公众参与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一种制度,公众参与权能否得到真正落实直接制约着环评制度效果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方环境保护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公众参与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公民更好的行使环境保护权利,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及项目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文章基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从公众参与的开展类别、调查范围、调查方式等方面阐述如何开展公众参与工作,以期为今后更好开展公众参与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法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原则的实施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法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中的主体、程序保障进行了阐述,借鉴其优点,对我国《环境保护法》修改中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简述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中"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部分,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对环境保护事业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同时指出了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2015年9月1日正式实施,《办法》主要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各种程序性权利进行了规定,是对《环境保护法》中公众参与原则的贯彻和落实。在推动我国公众广泛参与环境立法、环境决策等活动的同时,《办法》实施的更大意义在于其体现的程序正义反映了我国新时期公众环境权益保障的新理念,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本文主要立足于《办法》中蕴含的程序正义理念,分析《办法》实施以前我国环境权益保障"重实体轻程序"的根源与困境,并对《办法》体现的程序正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环境保护部近日组织编制了《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正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共5章28条,旨在落实新《环保法》关于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专章的规定,推进公众参与工作有序开展.根据征求意见稿,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范围包括:制定或修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政策、规划和标准;编制规划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可能严重损害公众环境权益或健康权益的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  相似文献   

14.
现行环境公众参与立法相对分散、较为片面、法律位阶低,由此导致参与的主体有限、方式单一、程度不深。环境公众参与制度以公民环境权为基础,在环境和社会治理中有重要价值。完善环境公众参与制度,应当先修订《环境保护法》,然后制定专门的"环境公众参与法"。  相似文献   

15.
正"环境保护离不开公众参与,纵观发达国家的环保历程,政府、企业和公众,始终是环境保护的三大支柱。""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这是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专门新增的条目,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公众参与环保的重视。"人人参与环保,是本次修法的亮点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说。环境问题和其他问题不一样,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贡献污染的一分子,所以每个  相似文献   

16.
美国联邦环境保护局于1981年制定了《美国环保局公众参与政策》。该文件历经修订并沿用至今,对帮助联邦环保局和州环保局正确应对公众参与政府环境管理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基于英文原件,介绍《美国环保局公众参与政策》的主要内容,分析并总结了该政策的特点,并参照该文件提出了关于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黄建江 《环境导报》2003,(18):38-38
——把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为基层民主的示范领域,成立全国环境保护协会,并制定《环境权益保护法》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与是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它能够环境的保护集思广益、建言献策。本文从公众参与的意蕴入手,解读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内涵,分析现阶段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问题,探寻公众合理参与环境保护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我国环境的持续性发展提供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公众参与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提高项目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同时也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项目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自从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范了环评中的公众参与工作以来,今年环境保护部又相继出台相关政策,要求进一步做好信息公开和征求公众意见等工作,切实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本文结合沿海地区某高速公路项目环评中公众参与的具体做法,从公众参与的程序、内容及代表性等方面分别介绍了新形势下如何在高速公路环评中深入、有效的开展公众参与工作,并从公众意见调查时间、公参形式选取、公众意见统计和反馈等角度提出了建议,为高速公路等线性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开展公众参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唐明良 《环境保护》2014,(15):46-49
目前将环境保护、公众、指数三者联接在一起的概念有多种类型,其在定位和测评重点上有所不一。作者将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指数划分为三大子指数,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素质指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支持指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绩效指数。本文认为,在指数设计上,应当较多关注政府对公众参与的保障措施、支撑措施和激励措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