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提出环保型矿山开采理念,主要是由于以往部分地区通常采用粗放式开采模式,对矿山资源进行开采。这种粗放式开采模式没有合理运用矿产资源,导致矿山周围生态平衡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影响,产生很多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对周边的土壤、水源以及大气等。基于此,文章将详细分析现代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题原因制定完善的解决措施,希望推动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代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配准后的4 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并结合野外调查对现代黄河三角洲林地植被、草甸植被、湿地面积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在1977~2004 年间,植被覆盖面积逐年增加,年均增加3373.68 hm2;其中,柽柳、芦苇、碱蓬和农田植被面积分别增加了1066.14,314.19,1128.87,5811.71 hm2;刺槐林面积呈波动变化.初期湿地有河流、沼泽和滩涂3 种类型,后期又增加水库、水田、池塘等人工湿地类型.受黄河来水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河流、沼泽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而水库、水田、虾池、滩涂湿地面积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中国北方滨海湿地的保护:生态环境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北方海滨渑地是长江口以北的沿海地带,包括滩涂和一些大河流的入海口,总面积达210万hm^2。滨海湿地拥有非常丰富的生物和水土资源。湿地较高的初级生产力为多种鸟类,蟹类,贝类及其它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湿地又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由于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点在进行大规模石油和荒地资源开发的黄河和辽河三角洲表现尤为明显。但在一定条件下,湿地仍可用作石油污染的土地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公众参与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环境公众参与度进行了思考,提出提高生态环境公众参与度,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运用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把握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在实践中从法律法规、制度保证、理念培育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5.
RS和GIS支持下的四川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四川省为例,利用RS和GIS技术及相关理论,建立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四川省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采用国家环境监测总站2006年颁布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通过模型的空间叠加分析得到四川省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将四川生态环境分为5级,分级结果表明:四川省生态环境东部明显好于西部,盆地好于山区,三州地区生态环境压力大。这与四川各地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因素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也与实地考察和历史资料分析结果相吻合,表明评价模型是科学客观的。  相似文献   

6.
如何考察全球化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与发展问题,需要有全球视野、需要进行全球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节能减排理念下切实做好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极为必要,也是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现阶段我国在节能减排理念下的生态环境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依然也面临着较多的困境,尚未达到最优效果。文章即重点围绕着节能减排理念下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首先明确了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当前节能减排理念下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主要困境,最后针对这些困境探讨了未来优化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休养生息”作为中国古老生态智慧和环境意识的一种回归,是对“先污染、后治理”错误思路的匡正。“休养生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途径、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措施、是维护群众健康和发展的保证、是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升华、是新时期环保工作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区县生态环境监测站(以下简称“区县站”)是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垂改后其职能定位、机构关系发生了变化。由于一些地方相关配套改革措施缺乏整体性与协同性,各地区县站在管理模式、职责界定、履职保障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顺畅、不清晰和不充分等问题。为保障区县站对职能的履行、优化生态环境监测资源配置,建议各地完善地方性配套方案,正确处理区县站与执法部门、各上级监测站、社会监测机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区县站的机构属性、职责范围,并结合实际确定可委托社会化监测机构开展的业务范围,并优化区县站的建设与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也应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力度,维护农村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村绿色发展.文章重点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绿色建设的意义以及农村绿色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1998年的洪这告诉我们: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必须完善环境法制;亦即完善环境立法,加强行政执法,提高环境法制观念,建立环境法制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3.
秦天宝 《陕西环境》1999,6(1):20-21
1998年的洪灾告诉我们;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必须完善环境法制;亦即完善环境地,加强行政执法,提高环境法制观念,建立环境法制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4.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空间,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延展,是新时代海洋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近年来,海洋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基础在于构建海洋生态环境法治体系,需要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在体现环境正义、可持续发展、生态原则等基础上,从立法体系、执法体系、司法制度与体系、守法体系四个角度推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本底脆弱,长期以来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诸多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黄河流域以矿业、能源和重化工业粗放式开发为主的低端产业结构,对水资源消耗巨大,产生的污染较为严重,对流域生态环境影响大。在碳中和战略目标下,进行产业结构低碳转型和产业升级、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调整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平衡区域发展差距已成为黄河流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对十九大以来的有关政策、云南发展思路以及信息科技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作出当前我们处于生态文明新时代、数字经济新时代,云南处于跨越式发展新时代的判断.基于这个判断,分析了新时代对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环境信息化的要求,对云南省生态环境信息中心作用和定位进行思考,提出信息中心的重点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生态环境具有产业相对落后,污染特征较为简单;环境设施不足,但半自然生态系统利于修复;环境问题不突出,但部分地区恶性事件频发等特点。在我国,随着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提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呈现多元化共治,治理对象呈现生态环境问题系统化治理的趋势,从而形成了乡村振兴下的政府美丽乡村综合整治、产业支持下的农村绿色发展协调治理、城乡一体化的城乡统筹治理等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这些模式的推广将有利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约束下的黄河三角洲资源开发的思路与模式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黄河三角洲拥有十分丰富的土地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水沙资源与海洋资源。经过近20年来的大规模开发,出现了诸如土壤盐碱化加重、植被生态系统成逆向演化、海岸蚀退、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根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对以往资源开发“外延式”模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协调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思路,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资源的适度开发,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搞好生态环境保护;以建设生态经济区为目标,以资源高效利用为基础,以循环经济和链式经济为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并探讨了水土资源、能源等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模式。  相似文献   

19.
人类活动是塔里木盆地南缘近几十年导致地下水及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天然河道人工渠系化、平原水库建设以及枢纽工程上移,加速了地表水资源的时空再分配,从而引起了地下水空间补给变化。山前倾斜平原的补给量不断减少,而人工绿洲区地下水补给量则随地表引水量的提高不断增加。同时以天然河道渗漏补给为主转向以渠系、田间入渗为主。山前平原区地下水补给46年减少26.2%,泉水削减37.6%,溢出带下移0.5~1.2km,进入平原荒漠区的水量减少33%;并导致土地沙漠化及盐渍化面积不断扩大,小气候环境日趋恶劣。  相似文献   

20.
人类活动影响下青海湖环湖地区土壤的生态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青海湖环湖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单元的土壤物理特征(包括粉黏比、容重和紧实度)、养分特征(包括氮、磷和钾)、有机质含量以及重金属元素含量等生态环境指标,揭示出人类活动对青海湖环湖地区土壤生态环境特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土壤的物理特征没有改变;二是土壤中养分及有机质的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全钾含量较稳定,磷的含量受耕作和放牧的影响有所增加,碳的含量降低,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失;三是重金属元素Zn、As和Pb相对于母质有所富集(富集因子在1.2以上),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之间富集因子的差异并不明显,暗示了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并非是流域内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而是区域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增高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