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提出了电位溶出分析(PSA)法测定废水与海水平锌时,Zn/Cu金属间化合物干扰用除的新方法,本法使用多次富集/溶出循环,而每个增环中富集时间不超过10秒钟,然后将每个循环中的溶出信号迭加,与传统的加入“第三元素”镓的方法比较,该法在处理富含油脂的工业样品时具有很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使用在较为接近自然环境条件的实验室模拟技术,探讨了近岸沾污沉积物中石油烃类物质在沉积物/海水界面的溶出/吸附过程。静态模拟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所选沾污沉积物在本实验条件下,其最大溶出浓度出现在固液混合后17~26d,反应接触面积与该值的出现时间关系密切;沉积物中石油烃类物质的溶出/吸附达到溶出平衡点的时间,一般出现在反应物混合后50d左右;在其他反应条件确定的前提下,油类物质的溶出强度,取决于沉积物与水相接触面积,而与滞留在表层沉积物以下的沉积物数量关系甚微;溶出石油浓度的垂直分布显示,其实验水体中石油的溶出浓度为:底部≥表层>中间。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验室动态模拟实验,研究了在不同固/液比例,溶出温度,搅拌强度,沉积物的粒度等条件下,近岸海洋污沉积物中石油烃类化合物的释放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石油烃类化合物的溶出浓度与参与溶出过程的固/液相比例成正比;当固液相比例为1/8时,可在30min之内确定溶出/吸附过程的动态平衡点。沉积物中石油烃类物质向海水中的释放,在10min之内,可基本达到最大初始浓度;未经处理的新鲜沉积物样品较烘干研磨样品,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使用在较为接近自然环境条件的实验室模拟技术,探讨了近岸沾污沉积物中石油烃类物质在沉积物/海水界面的溶出/吸附过程。静态模拟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所选沾污沉积物在本实验条件下,其最大溶出浓度出现在固液混合后17-26d,反应接触面积与该值的出现时间关系密切;沉积物中石油烃物质的溶出/吸附达到溶出平衡点的时间,一般出现在反应物混合后50d左右;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验室动态模拟实验,研究了在不同固/液比例、溶出温度、搅拌强度、沉积物的粒度等条件下,近岸海洋沾污沉积物中石油烃类化合物的释放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石油烃类化合物的溶出浓度与参与溶出过程的固/液相比例成正比:当固液相比例为1/8时,可在30min之内确定溶出/吸附过程的动态平衡点。沉积物中石油烃类物质向海水中的释放,在10min之内,可基本达到最大初始浓度;未经处理的新鲜沉积物样品较烘干研磨样品,更利于油类的释放。溶出温度的升高及剧烈的反应条件,有利于沉积物中石油烃类物质向海水中的释放。沉积物的组成颗粒愈细,释放的初始浓度愈高。  相似文献   

6.
土壤中铝的溶出及形态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用连续提取法研究1mol/LKcl,1mol/LNH4Ac,1mol/LHcl和0.5mol/LNaOH4种化学浸提液对土壤中铝的溶出,溶出名中用羊毛羊花菁R比色法测定。结果表明,铝的溶出量与与土壤类型、总铝、有机质含量等因素有关。1mol/LKcl浸提液对酸性土能溶出一定量的变换态铝,而对非酸性土则不能溶出或铝溶出量极微。0.5mol/LNaOH浸提出的铝量与总铝量之间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崔娜  刘松岩 《环境科技》1995,15(6):48-50
本文提出了在乙二胺和乙二一盐酸体系中,以阳极溶出伏安法同时测定环境水样中铜、铅、镉、锌的新方法。各元素浓度在Cu0.4 ̄260ng/ml、Pb0.2 ̄340ng/ml、Cd0.06 ̄110ng/ml、Zn0.4 ̄400ng/ml时,浓度与溶出峰高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定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华秀  宋伟 《上海环境科学》1993,12(11):15-17
以Nafion修饰电极时电位溶出法测定水中硝基苯。讨论了测定条件及富集和电极反应机理。方法的线性范围为2.0-31μmol/l。最低检出浓度为0.98μmol/l;8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4%:回收率为94.8%-95.8%。  相似文献   

9.
溶出伏安法,又称反向伏安法,它是将微量离子电解富集在电极上,然后“溶出”,并从溶出时所得电流的大小来确定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分析方法。1931年,Zbinden首先用阳极溶出法对10微克的铜作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0.
聚乙烯吡咯烷酮修饰碳糊电极溶出伏安法测定水中硝基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Tr)修饰碳糊电极同时测定水中对硝酚和2,4-二硝基酚的方法。在0.1mol/LKcl的酚工液中开始路富集,然后在磷酸盐缓冲液介质中溶出,以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检测奶分别为0.50μg/L和1.80μg/L。讨论了测定的影响因素以及2种硝基酚在民极上的反应机理。测定了地面水中对硝基酚和2,4-二硝基酚的含量,回收率分别为90±6%和86±5%  相似文献   

11.
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浸泡煤灰海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用反相高效液体色谱紫外检测器/荧光检测器测定海水浸泡前后粉煤灰中多环芳烃。热电厂粉煤灰在海水中2种溶出结果表明,其粉煤灰在海水听静态溶出和吸附可逆,PAHs的溶出极少,热电厂粉煤灰倾倒于海水中溶出的多环芳烃对海洋环境污染甚微。  相似文献   

12.
<正> 一、溶出伏安法的方法概要溶出伏安法开始于1931年,但蓬勃发展还是在最近二十多年。溶出伏安法是一种将富集和测定结合在一起的电化学分析法,它是一种将控制电位电解和伏安分析联系于同一微电极(如悬汞或汞膜电极)上的分析技术。其基本方法为先将待测物质予电解富集到一个微电极上,例如测定溶液中微量Cd~(2+),以悬汞电极作为阴极,控制阴极电位在Cd~(2+)的极限扩散电流的电位范围内,使Cd~(2+)还原为金属并与汞  相似文献   

13.
铁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限制因素,在地球生物化学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入海河流及近岸海域而言,铁的含量、形态丰富,是大洋海水中铁的重要来源,因此建立一个适用于海岸带区域溶解态总铁的分析检测方法,对于进一步认识铁循环机制和有效预防海洋环境污染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阴极溶出伏安法,考察了缓冲溶液,电化学参数等对实验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1mol/L,p H=4.0的HAc-Na Ac缓冲溶液体系中,-0.2 V恒电位搅拌富集5 s后阴极化扫描,Fe3+在-1.24 V左右出现阴极溶出峰。在最优的条件下,0.1~100μmol/L范围内,Fe3+的溶出峰电流与其浓度呈很好的线性关系。对实际样品(入海河流、近岸海水和沉积物)检测的回收率均在90%~110%之间,表明该方法适用于海岸带区域中溶解态总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采用XRF,ICP-MS,XRD及SEM-EDS检测手段,研究了废旧阴极-赤泥高温协同处理所得熟料的溶出性能.结果表明,Na2CO3浓度,温度,时间及液固比因素对Al2O3,Na2O溶出率TFe2O3的富集效果的影响趋势一致.最适宜溶出条件为:Na2CO3 30g/L,温度50℃,时间30min,液固比8.该条件下,熟料中Al2O3和Na2O溶出率分别高达为87.41%和92.51%;相应的SiO2和CaO溶出率仅为3.02%和0.36%,铁矿物几乎不溶.溶出渣中的TFe2O3含量从熟料中23.64%提高到39.89%,研究表明溶出工艺同步实现了熟料中铝、钠的回收和铁的富集.再者,处理后溶出渣较熟料减量近16%(以铝和钠溶出率测算),且属于非危险性废物.  相似文献   

15.
利用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的结构特性,采用滴涂法制备了一种nano-TiO2/Nafion修饰金电极,采用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实现了水样中痕量铜的检测。详细研究了Cu2+在nano-TiO2/Nafion修饰金电极上的电化学响应行为,并讨论了nano-TiO2/Nafion膜的厚度、溶液pH值、富集电位、富集时间等对Cu2+溶出峰电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2.0硝酸溶液中,-0.5 V恒电位搅拌富集240 s,静置10 s后阳极化扫描,Cu2+在0.25 V左右出现阳极溶出峰。相比于裸金电极,该峰电流大大提高,表明nano-TiO2对Cu2+的溶出具有一定的增敏作用。在最优化实验条件下,10~900 nmol/L范围内,Cu2+的溶出峰电流与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可达3.2 nmol/L。该修饰电极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将其应用于国标样品和实际自来水样中Cu2+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燃煤电厂冲灰水回用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型燃煤电厂冲灭水的不同水源及水灰比工况下,Ca^2+溶出特性的试验分析,探索冲灰水的结垢机理循环利用的最佳工况及其可行性,寻求清洁生产途径。  相似文献   

17.
用计算机模拟了阳极溶出伏安法预电解过程中滞膜层中游离金属离子,游离配位体和配合物的转化及迁移过程。模拟结果证实,发生在滞膜层中的络和物解离过程是造成金属富集通量偏高的根本原因。测定偏差的大小与配合物解离常数,配位体浓度,物质迁移速率常数以及预电解时间等参数有关。  相似文献   

18.
79-1型伏安分析仪是完全用国产集成电路元件装成的一种多功能极谱分析仪,能进行直接伏安法、溶出伏安法、经典极谱、滴汞电极单扫描、循环伏安法、回旋电压扫描、i-t曲线测定。并能同时进行电解池电解富集操作。能测定常规、示差、一次、二次微分和示差微分讯号。该仪器电路主要由多波形电压发生器、恒电势器、微电流测量三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19.
苏州七子山垃圾填埋场渗沥液设计水质的估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垃圾填埋场渗沥液污染物的转化、溶出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污染物溶出模式和污染物负荷计算模式,并结合苏州七子山垃圾填埋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其渗沥液在不同条件下的水质。研究表明,在填埋场填埋稳定期的枯水期和丰水期的CODcr和BOD5浓度分别为27.24~40.86mg/l、13.17~19.75mg/l和13.46~20.21mg/l、6.51~9.77g/l;在填埋场封场后枯水期和丰水期的CODcr和BOD5分别为4.88~7.33g/1、2.36~3.54g/l和2.22~3.34g/l、1.08~1.617g/l。  相似文献   

20.
提出用聚乙烯毗咯烷酮(PVPr)修饰碳糊电极同时测定水中对硝基酸和2,4-二硝基酚的方法。在0.1mol/LKCl的酚试液中开路富集,然后在磷酸盐缓冲液介质中溶出.以微分脉冲伏安法恻定,检测限分别为0.50μg/L和1.80μg/L。讨论了测定的影响因素以及2种硝基酚在该修饰电极上的反应机理。测定了地面水中对硝基酸和2,4-二硝基酸的含量,回收率分别为90±6%和8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