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水旱灾害是宁波市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台灾害已成为该市自然灾害中经济损失增长最快的自然灾害。依据宁波市历史上水旱灾情资料,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分析研究宁波市水旱灾害基本特征,并揭示了水旱灾害发生的时间性和区域性规律。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水旱灾害发生频率的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旱灾害危险性的时空格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灾与旱灾之间,不论在形成的原因上或是在治理措施上,都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受季风气候影响,中国的洪水和干旱灾害同时并存,近年来我国遭受极端水旱灾害事件的次数比以往增加很多。基于县域统计单元的水旱灾害信息,以总时段(1949—2005年)、分时段(1956—1965年,1996—2005年)、分季度和分月份4种时间尺度来划分,选取2359个县域单元上的灾害频数作为衡量水旱灾害危险性的指标,主要从危险性整体转移、高危险区转移、转移的形成因素以及高危险区的防灾减灾对策几个角度,探讨了中国水灾、旱灾以及水旱综合灾害的危险性时空分异规律。研究表明:近57年来,中国水旱灾害危险性的整体格局呈现东西分异,东部远远高于西部,这是气候一地貌一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1956—1965年,我国水旱灾害危险性格局的东西分异明显;1996—2005年,水旱灾害危险性格局不变,高值区域明显增大,向东北、西北、南方扩展。水旱灾害危险性格局的季节变化显著,整体呈现夏季水旱灾害危险性高,春季次之,秋冬季危险性低的状况;月际变化与降水带的推移和承灾体的月际变化相似,7月水旱灾害危险性达到峰值。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水旱灾害风险区划以及水旱灾害高危险区的减灾战略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建立1990-2000年“深圳-巴彦浩特“地理样带水旱灾害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样带1995、2000年两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样带水旱灾害的区域差异,及其与样带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关系.结果表明,样带水旱灾害呈现较强的南北差异,北方以旱灾为主,南方以水灾为主;土地利用结构对样带水旱灾害有较强的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复杂的县市有较高的水旱灾害发生率,而土地利用类型单一的县市则受水旱灾害影响较小.水灾主要出现在样带南部多种土地利用类型混杂的县市,特别是城镇建设用地比例较高的地区,水灾相对更为频繁;旱灾在缺乏灌溉水源且以耕地和草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域发生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宁波市水旱灾害孕灾环境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宁波市水旱灾害形成的主要因子,认为水旱灾害是在天气气候因子、地貌因子、水文因子、土壤植被因子、社会经济因子、防洪抗旱能力因子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水旱灾害的形成,自然条件固然重要,但形成严重灾害,则与人为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水旱灾害损失评估系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徐向阳  刘俊 《灾害学》1999,14(1):1-5
从我国水旱灾害防治实际需求出发,提出研建水旱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的必要性,对系统的结构、功能和作用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描述.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水旱灾害风险分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国华  周永章 《灾害学》2005,20(3):16-20
水旱灾害历来是威胁严重的自然灾害,它制约着广东省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本文分析了广东省水旱灾害的特点及成因,根据1950~2002年的资料,应用信息扩散方法对广东省的水旱灾害进行了风险评估,勾画出广东省水旱灾受灾率概率分布曲线图,提出了广东省农业减灾的措施:合理调整农业布局和作物种植结构,采取趋利避害的农业措施,推行有效的防灾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水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两汉时期长安与洛阳都城水旱灾害发生频率的统计,发现从西汉初年(公元前202年)至东汉末年(公元220年)的400多年里,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1)不论是长安还是洛阳地区,作为都城时期,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都远远高于其非都城时期;(2)对于长安或洛阳同一地区来说,水旱灾害的发生具有同步性,即同一个地区,水灾多的时期旱灾也多。根据分析,导致以上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都城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土地的需求量增大,城市建设向着靠近河流低地及易涝、易淹没地区扩展,遇到河流涨水就会成灾。另外,由于都城建设及人口增加,在都城及其周围,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消耗大幅度的增长,对城市周边生态环境的干扰破坏也大大加重,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也是导致长安与洛阳地区在作为都城的时期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江苏省水利学会和淮阴市水利学会联合发起的“江淮地区历史上水旱灾害及减灾对策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1月2日至5日在江苏省淮安市召开。来自北京、天津、江苏、安徽、河南、浙江、上海等省市的54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35篇,其中宏观研究的9篇,有关长江下游水旱灾害及减灾对策的9篇,有关淮河流域水旱灾害及减灾对策的22篇。涉及的专业全面,讨论的问题广泛。大多数论文资料丰富,论据充分,观点鲜明。  相似文献   

9.
环渤海地区水旱灾害经济损失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文柳  张杰 《灾害学》2005,20(2):71-76
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市,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内蒙古五省.水旱灾害是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采用了各省市的不稳定度Cr和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应得GDP百分比的平均数Sp,构建了水旱灾经济损失指数Ss.研究表明,Cr高值区和Sp高值区在空间上明显错位,前者在辽宁、北京,后者在内蒙古、山西.根据Ss的区域分异和等级排序,建议应以辽宁、内蒙古、山西、山东、河北、北京、天津为序进行环渤海地区的水旱灾害防治,Ss值在3以上的辽宁、内蒙古地区为国家防止和治理环渤海水旱灾害的重点省区.  相似文献   

10.
以洞庭湖区1950-2009年的灾情?雨情和水情等资料为依据,运用灾害系统理论与方法,分析了湖区农业水旱灾害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水旱灾害时间序列中,其演变特征表现为:⑴具有明显的频发性,不同等级的旱灾在1950-1999年间为间歇发生,但2000年以来为连年发生,不同等级的水灾年年发生;⑵水旱承灾体受灾率?成灾率异常指数的演变具有高位波动性,其中以水灾波动幅度最大;⑶水旱灾害损失演变的总体趋势表现为:水灾损失减少,旱灾损失稍有增加;⑷三峡水库运行以来,毁灭性的洪溃决堤灾害得到有效控制,但涝渍灾害仍然频发,夏秋连旱灾害年年发生。水旱灾害的这些演变特征即是洞庭湖流域降水量年际、年内分配不均,河?湖?库蓄水量年际年内变化大,以及湖区各个阶段对防洪?排涝?抗旱等水利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差异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基于核密度估计的清代中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凌波 《灾害学》2019,(4):92-99
基于《清史·灾赈志》中的历史灾害信息,提取清代(1644-1911年)自然灾害共24 537县次,重建逐年灾害频次序列,以核密度估计法对5类主要灾害(水灾、旱灾、蝗灾、疫灾、冷害)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代自然灾害频次序列没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而体现为阶段性波动,基于灾害频次30年滑动平均值可提取出4个峰值时段(1644-1673、1721-1750、1812-1841和1872-1901年);相比于现代,清代灾害类型更加集中在农业灾害,最为多发的是水灾和旱灾,合计占总数的近80%,其次是蝗灾、疫灾和冷害;灾害最为多发的高风险区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前者集中了水灾、旱灾、蝗灾的极端多发区,后者除了水旱多发,还是疫灾和冷害的极端多发区; 4个峰值时段的灾种类型组合和灾害多发区均有明显差异,时空变化受到致灾因子、暴露度和脆弱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上述工作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历史灾害发生规律,对于当前及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英麟 《灾害学》1993,8(2):79-84
本文在概述河北省自然灾害的基础上,论述了干旱、雨滂、冰雹等11种自然灾害;最后简要分析了自然灾害的趋势及减灾略策。  相似文献   

13.
自然灾害基本参数研究(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建国 《灾害学》1994,9(4):65-73
本文在大量查阅史料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自公元1368年至1949年的旱灾、涝灾、风雹、冻害、潮灾、山崩、地震等自然灾害年死亡人数。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40年自然灾害总况与减灾对策建议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马宗晋  赵阿兴 《灾害学》1991,6(1):19-26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大陆地震的频次和强度居世界之首,占全球地震能量的十分之一以上;台风登陆的频次每年达七次;旱、涝灾害,山地灾害,海岸带灾害连年不断;危及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安全相当严重。本文介绍了中国近40年自然灾害总况,现有的受灾害威胁的状况和防御能力,最后提出了监测、预报、抗灾、防灾、救灾和援建为要点的减灾系统工程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陕西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系统灾害的类型及其防御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剑英 《灾害学》1992,7(3):53-57
作者通过近几年来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干旱、雨涝、霜冻、大风、冰雹、病虫草鼠等自然灾害和各种人为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区域灾情评价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和灾害种类与灾情强度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对灾情强度进行合理的评价。首先用灾次指数Di和灾种指数Di′来量化单灾种的多发性和多灾种的群发性,提出了计算Di和Di′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量化灾情强度指数Q的模型,该模型适用于单区域和多区域中多种灾害发生的情况。对北京市怀柔、平谷和海淀3个区进行了模型的实例应用,考虑洪灾、冰雹灾和旱灾3种灾害情况,结果表明,怀柔区的灾情强度指数高于平谷和海淀区,3种灾种中冰雹灾的灾情强度指数高达42.76%。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根据中国主要作物产量、受灾面积和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详细分析了全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分布地区、季节特点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干旱、洪涝和冷冻害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而各种灾害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旱灾是最严重的灾害,受灾面积是洪涝面积的2.3倍。分析了全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严重影响,玉米和大豆产区主要是旱灾,早稻和晚稻产区主要是冷害和洪灾,一季稻和棉花产区主要是洪涝和旱灾,冬小麦和油菜产区的严重减产主要受冻害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分析陕西省2000年天气气候变化发现,隆冬降雪明显增多,春旱异常严重,秋霖明显,沙尘暴天气明显增加,这是多年来未曾见到的现象。异常的天气气候使得多种自然灾害并发。  相似文献   

19.
宁夏自然灾害及灾情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梁旭  史培军 《灾害学》1993,8(3):55-59
本文概述了宁夏的干旱、洪涝、大风等十多种自然灾害的基本情况及典型灾例,进而分析了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