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外贸易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之一.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对外贸易以平均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成为全球对外贸易增长最快的国家.2006年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77万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4.5%,贸易顺差达到1500亿美元.世贸组织认为,到2007年底,中国外贸总额可能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欧盟的世界第三大贸易体.目前我国每年对外贸易顺差超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达到1.3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同时,在华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迅速,2003年已超过500亿美元,2006年达到613亿美元,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引资大国.  相似文献   

2.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安徽省1981-2014年GDP及就业与进出口贸易、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安徽省GDP增长、外贸增长和就业的主要因素,第二产业是影响安徽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力量,进出口贸易同时也对安徽省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因此,安徽省在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的时候,依然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确保新常态下安徽省开放型经济稳中有进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选取灵活的单区域模型,运用实物产值比计算方法,选取日本为进口代表国并结合进口国GDP排放强度的修正方法,针对加工贸易产品占我国外贸总额约50%的特点,改进现有内涵排放测算方法.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出口产品内涵排放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呈现碳排放与出口额脱钩的现象,进口产品内涵排放占比全国碳排放的比重维持在3~5%左右,“十二五”期间净出口内涵排放的总量和占比比“十一五”期间都有所降低,显示我国出口贸易政策调整作用正在显现.需要不断坚持优化进出口政策,尽早实现我国进出口产品内涵排放之间的平衡.投资增速的快速下降已经开始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但中国未来需要进一步加速最终消费的增长以弥补投资下降所带来的需求不足,并鼓励服务业需求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化工行业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化工贸易是仅次于汽车贸易的第二大贸易领域.我国化工对外贸易在世界化工贸易中所占比重不大,化工产品出口在世界化工贸易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5%~3.0%,进口比重为4.2%左右.从国内情况看,我国部分化工产品产量很高,有10余种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其中,合成氨、化肥、电石、染料居世界第一位,硫酸、农药、纯碱、烧碱居世界第二位.化工产品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但化工行业产品贸易在所有产品贸易的比重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在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转变外贸发展模式、实现绿色贸易转型已经成为十二五贸易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设计了绿色贸易转型的快速转型、中速转型与慢速转型三种具体方案,并运用中国能源-经济-环境CGE模型,在对2010-2020年期间中国对外贸易引致的进出口虚拟碳排放量、进出口虚拟SO2排放量、进出口虚拟COD排放量模拟计算的基础上,考察了不同转型方案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及其减排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快速、中速和慢速转轨方案对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均较小,但快速和中速转轨方案对少数几个部门出口影响较大,三种转轨方案均能在方案既定的时间内实现贸易的环境平衡。  相似文献   

6.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保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这主要归功于农业对外贸易长期实施保障粮食安全的出口战略.2003年之前我国农业进出口贸易基本上为顺差,尤其是资源环境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如粮食、水果等.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首次出现逆差,2005年农产品贸易逆差大幅下降,到2006年前三季度农产品贸易逆差同比增长45%.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施保障粮食安全的农业贸易政策,造成我国农业对外贸易的结构是:资源环境密集型产品(粮食、水果等产品等)为贸易顺差,而劳动密集型产品(蔬菜、食糖等园艺产品)为贸易逆差.  相似文献   

7.
花瑞祥  蓝艳 《环境科学研究》2020,33(9):2210-2218
为识别和量化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基于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利用贸易和污染物排放强度数据,核算了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中包含的环境成本,并利用冗余分析探索了影响环境成本的主要社会经济因子.结果表明:①2010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期间,中国在工业废气、烟尘、二氧化硫、固体废物的排放上存在污染逆差,分别为3 600×108 m3、3.8×104 t、19.7×104 t和9.8×104 t;但在工业废水和粉尘的排放上存在顺差,分别为5 400×104和1.1×104 t.②重度污染产业贸易均呈污染顺差,中度污染产业贸易的污染逆差最大,轻度污染产业贸易呈现较小的污染顺差.③中国与东盟中低收入国家的贸易造成污染顺差,而与中高收入国家的贸易则实现了污染逆差.④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我国进口贸易中环境成本的主要因子为城市化率和工业产值占GDP比重,说明我国从东盟发达的工业国进口了含大量环境成本的工业品,而影响我国出口贸易中环境成本的主要因子为出口额,表明我国向欠发达国家出口了大量的初级工业品.因此,我国应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减少重度污染产业的污染排放强度,同时优化出口结构,避免成为“污染避难所”.   相似文献   

8.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中国虚拟水国际贸易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引入虚拟水和虚拟水贸易的概念,基于投入产出方法,对中国虚拟水贸易进行研究分析。选取2002年、2005年和2007年相关数据,计算中国17个行业及全国的虚拟水进出口量,分析中国虚拟水进出口情况,指出中国是一个虚拟水净出口国,并且虚拟水净出口量始终处于增长状态,主要出口到美洲、欧洲和亚洲。在中国虚拟水贸易中,对虚拟水净出口贡献较大的行业为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和农业,而对虚拟水净进口有贡献的行业为能源行业、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由于净出口行业基本上为耗水量比较大的行业,净进口行业耗水量相对较小,这就导致了中国虚拟水始终处于净出口状态。这些都为行业战略调整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产业部门水足迹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水资源是中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对中国产业部门水足迹及其强度进行定量核算,分析其演变趋势,从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及政策完善三个角度剖析中国水足迹变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7-2007 年间中国各行业完全水足迹强度的年均下降率约为9.1%,而大部分行业的水足迹却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约为14.2%。1997、2002、2007 年中国以贸易形势输出的虚拟水总量占完全水足迹量的比例分别为12.0%、14.6%、22.5%,呈递增趋势且均高于输入总量。中国各部门水足迹强度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节水技术的发展、节水管理政策的完善、产业间的经济联系。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是导致水足迹上升的决定性因素。在进出口贸易方面,中国不合理的贸易结构和贸易总量的扩大化是导致虚拟水呈现输出状态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探寻节水技术的新方向,利用部门间经济联系转移部分行业节水压力,完善发展中产业的节水措施,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实施地区性虚拟水贸易战略是中国节水政策的优先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式的贸易增长方式在拉动经济贸易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给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我国对外贸易价值是顺差但资源环境却在产生“逆差”,进出口结构不合理、出口产品环境效率低,出口总量快速增长,是造成我国对外贸易资源环境逆差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应高度关注目前贸易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以环保手段绿化贸易增长,运用贸易手段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环保目标的实现。为此,国家环保总局WTO专家组研究建议,在贸易环节设计环境保护“阀门”,却以环保手段绿化贸易增长,贸易手段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并促进环保目标的实现。本专栏刊载的5篇报告为专家组研究设计的运用贸易手段促进环境保护目标实现的政策建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华新  左玉辉 《环境保护》2007,(20):60-62
加入WTO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幅连续五年超过20%.200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76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借助融资租赁方式扩大进出口贸易正在成为我国新兴的贸易方式,发展前景广阔。同时,也将是天津未来新的外贸增长点,对于天津优化外贸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特别是对于天津外贸转型升级努力扩大进出口规模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融资租赁的模式促进外贸增长不仅能够缓解企业资金压力问题,也能够促进企业勇接大单,进而增加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量。  相似文献   

13.
入世十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宏观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入世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贸易价值量取得巨大顺差,但其背后却孕育着巨大的资源环境逆差。本文通过建立贸易的环境核算方法,运用我国"能源-经济-环境"投入-产出及CGE模型分析了2002、2005、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对进出口产品虚拟污染物进行定量核算,衡量入世十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宏观环境影响。研究表明,入世十年来,我国净出口产品虚拟SO2排放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4;净出口产品虚拟CO2排放占全国排放总量超过30%;净出口产品COD排放占全国排放总量的20%以上。在不采取其他措施的情况下,我国在未来20年仍将处于巨大的贸易环境逆差之中。  相似文献   

14.
陈济滨 《环境保护》2012,(10):51-54
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行政审批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政府于1987年加入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91年加入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我国消耗臭氧层物质(ODS)的进出口行政审批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2000年由原国家环保总局(现环境保护部)、原对外经济贸易部(现商务部)、海关总署成立了国家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以下称"进出口办"),主要负责ODS进出口贸易的审批.  相似文献   

15.
《环境保护科学》2015,(6):33-37
采用投入产出法,利用国家统计局2007年发表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结合2004~2012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测算2003~201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隐含SO_2含量。结果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形成消费在国外,SO_2排放、环境污染在国内的情形;在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的双重作用下,2003~2011年间,我国对外贸易隐含SO_2净含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现行的贸易结构并没有持续地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既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前沿阵地和重要枢纽。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称“自贸区”)成立以来,中国与东盟及其成员国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研究全球最大粮食消费国、进口国以及世界稻米最重要主产区和出口区之间的粮食生产和贸易发展态势,对中国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改善地缘安全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基于FAO数据库中国-东盟各成员国1961-2013年粮食生产与贸易数据,利用集中化指数与回归分析法,定量揭示中国-东盟粮食生产与贸易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从粮食生产来看,50多年来自贸区粮食总产增长4.06倍,至2013年底总产达到8.09×108 t;就粮食贸易而言,1961-2013年自贸区贸易量增长3.19倍,其中粮食进口量年均增长率为2.95%,粮食出口量增长2.40倍,粮食进口总体大于粮食出口,受中国粮食进出口战略调整的影响,自贸区各个子区粮食贸易日趋均匀化。2)从空间格局来看,自贸区主要粮食生产国集中在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越南,其中中国的玉米、水稻比重占明显优势;中国的粮食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其贸易重心开始转向东南亚。3)自贸区的粮食生产与粮食进出口量关系密切,具有显著相关性,但国别差异明显。其中,中国粮食出口量受国内粮食生产与需求影响较大,是自贸区粮食贸易变动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17.
一个情况十分令人困惑 :在我国居民习惯将生活废纸当垃圾丢掉的同时 ,国内造纸业却要花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废纸。据海关统计 ,仅广东口岸 1 999年就进口废纸 78.9万吨 ,比上年增长 86.2 % ,今年一季度又进口废纸 1 9.3万吨 ,比去年同期增长 2 4 .4 %。其中 ,一般贸易进口比重占  相似文献   

18.
《世界环境》2006,(6):3-3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盘点2006年中国社会经济之发展,有那么多数字令我们欢欣。我国外汇储备超过一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对外贸易总量稳居全球第三;经济总量已上升为第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购买力平价估算,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2.6%,排在美国和欧盟之后。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15%。商务部预测,今年全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7万亿  相似文献   

19.
吴佳 《沿海环境》2003,(4):34-35
加入WTO的一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形势总的说来是好的。据统计,去年1月-9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13.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3%。其中,出口额达到126.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亿美元,增长幅度为11.5%;农产品进口额为87.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0.3亿美元,下降幅度0.4%。农产品贸易顺差扩大到38.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3亿美元,增幅为52.3%。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贸易保护主义仍然在时时作祟。就农产品贸易来说,技术性贸易措施已经成为出口的主要障碍。目前,技术性贸易措施已经取代反倾销,成为我国出口面…  相似文献   

20.
叶汝求 《环境保护》2007,(15):11-12
编者按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增长"一路高歌".然而以低端、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出口模式在输出大量产品的同时,也在输出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并污染环境.中国出口的能源、资源环境的消耗成为了其他国家消耗的替代品.随着贸易的增长,国内的资源环境压力与日俱增.因此,如何调整产业和贸易结构,使环境保护和贸易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将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