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文章以模拟初期雨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改性硅藻土净化处理,并优化了改性硅藻土除磷的工艺条件;利用石英粉和底泥模拟初期雨水浊度,研究了浊度对改性硅藻土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搅拌速率为500 r/min,时间为1 min,沉淀时间为50 min,改性硅藻土投加量为75 mg/L时,为模拟初期雨水中磷的最佳去除条件。采用石英粉和含磷底泥模拟初期雨水浊度,保持总磷浓度和改性硅藻土投加量不变,总磷去除率均随着浊度的增加而提高;然而,当石英粉模拟初期雨水浊度达到150 NTU后,总磷去除率则随浊度的增大而趋于下降,底泥模拟初期雨水浊度达到400 NTU后,总磷、溶解性总磷的去除率均呈下降趋势;2种模拟初期雨水浊度的物质对改性硅藻土除磷的影响趋势大致相同。底泥模拟初期雨水浊度较接近自然水体,且总磷去除率较高,得出在保障处理出水水质相同的情况下,在一定浊度范围内,随着浊度的增大,硅藻土投加量反而减小,进一步得出各浊度范围内的最优投加量,为初期雨水净化处理提供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2.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底泥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黄河以南区域,对河流、湖泊的底泥进行了监测,并对不牢河的底泥进行了冲刷试验,根据获得的实测资料和试验数据,对底泥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底泥中的重金属类汞和砷,有机类污染指标中的总磷,总氮,CODCr和CODMn的最大溶出浓度均较高,它们有可能成为影响水体质量的潜在污染源.从接近于实际调水情况的冲刷试验结果看,底泥中的污染物对水体水质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为将灞河右岸岸坡综合治理工程中清除的河道疏浚底泥用作滨河沙坑回填处理材料,选用水泥、高分子吸水树脂(SAP)和三乙醇胺(TEA)对河道疏浚底泥进行固化改性处理,并对不同养护龄期的固化底泥进行了室内直剪试验和固结试验,探讨了固化底泥的强度与变形特征.结果 表明:固化底泥的峰值抗剪强度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加而增大,水泥与0.5...  相似文献   

4.
沉积物颗粒通过对氨氮的吸附-解吸影响河水中氮素的含量。以拉萨河上直孔水电站水坝上、下的底泥以及拉萨河末端曲水县的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氨氮在底泥上的吸附-解吸试验,研究了拉萨河水体底泥对氨氮的吸附-解吸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试验的条件范围内,温度和盐度对底泥吸附氨氮的能力影响不大,pH值的增高会提高底泥对氨氮的吸附能力;各底泥对氨氮的吸附是一种分配过程;水坝的截留使坝上底泥中氨氮的本底值含量较高而坝下底泥中砂质含量较高;3种底泥对氨氮的吸附能力表现为直孔坝下直孔坝上曲水,其解吸能力表现为直孔坝上曲水直孔坝下;由于拉萨河地处西藏高原,土壤矿化、有机质含量低,拉萨河底泥对氨氮的吸附能力普遍比平原地区底泥弱。本研究可了解大坝建设等人类活动对拉萨河水环境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拉萨河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取现代·滏阳原著湿地公园河流表层底泥试样,分别进行高温、盐酸和氯化钠改性沸石覆盖的静态模拟试验,并通过Illumina平台对覆盖前后的底泥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了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目标河段底泥中细菌物种分布均匀,变形菌门为最主要的优势菌种;虽然不同改性沸石覆盖对底泥微生物群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基本不会破坏原河流生态系统稳定性.本次试验为河流修复过程中的人工扰动提供了新的评价思路和方法,对本次试验的目标河段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污染水体底泥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体底泥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环境问题,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底泥中主要的污染物有重金属、营养元素、难降解有机物.目前底泥的治理方法有原位修复和异位处置,原位修复主要有掩蔽技术、淋洗技术;异位处置主要有卫生填埋、堆肥法、干式热处理;生物修复技术是既可用于原位修复又可用于异位处置的一种方法,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且没有二次污染的优点,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HCl改性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控制底泥氮磷释放的新方法,利用摇床振荡试验和底泥氮磷释放控制模拟试验,设计了5种底泥处理方案,重点针对HCl改性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技术研究了其抑制底泥氮磷释放的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方解石覆盖层可以较好地抑制底泥磷的释放,而对底泥氨氮释放的抑制效果较差.天然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层不仅可以有效地抑制底泥氨氮的释放,而且可以有效地抑制底泥磷的释放.采用HCl对沸石进行改性,可以提高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层抑制底泥磷释放的效率,模拟期间复合覆盖层对底泥磷释放通量的抑制率由天然沸石的84%提高到HCl改性沸石的91%.采用HCl对沸石进行改性,降低了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系统有效控制底泥氨氮释放的持续时间,与天然沸石相比,相同投加量条件下HCl改性沸石有效控制底泥氨氮释放的持续时间缩短了1/3左右.采用HCl对沸石进行改性增强了复合覆盖系统抑制底泥磷释放效率的机理与HCl改性降低了沸石Na 的交换量并提高了沸石H 的交换量相关.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HCl改性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控制底泥氮磷释放的新方法,利用摇床振荡试验和底泥氮磷释放控制模拟试验,设计了5种底泥处理方案,重点针对HCl改性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技术研究了其抑制底泥氮磷释放的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方解石覆盖层可以较好地抑制底泥磷的释放,而对底泥氨氮释放的抑制效果较差.天然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层不仅可以有效地抑制底泥氨氮的释放,而且可以有效地抑制底泥磷的释放.采用HCl对沸石进行改性,可以提高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层抑制底泥磷释放的效率,模拟期间复合覆盖层对底泥磷释放通量的抑制率由天然沸石的84%提高到HCl改性沸石的91%.采用HCl对沸石进行改性,降低了沸石和方解石复合覆盖系统有效控制底泥氨氮释放的持续时间,与天然沸石相比,相同投加量条件下HCl改性沸石有效控制底泥氨氮释放的持续时间缩短了1/3左右.采用HCl对沸石进行改性增强了复合覆盖系统抑制底泥磷释放效率的机理与HCl改性降低了沸石Na+的交换量并提高了沸石H+的交换量相关.  相似文献   

9.
以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区某水塘受重金属污染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投加固定比例的水泥、粉煤灰和硫化钠,对底泥进行固化稳定化处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底泥初始含水率对底泥固化体的抗压强度有显著影响,固化体的抗压强度随底泥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降低.底泥固化体的Pb、Cd、Zn等重金属浸出浓度明显降低,均低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相似文献   

10.
电渗法对太湖环保疏浚底泥脱水干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粘土颗粒带有负电荷,而其中水分子显示正极性的特性,采用电渗的方法在环保疏浚底泥中通入电流,使得带有极性的水分子向阴极流动,从而达到对底泥脱水的效果.利用电渗法对太湖环保疏浚底泥进行脱水研究,分析其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出水量与能耗的相关关系,以及其影响因素和优化方案.试验表明,经过240 h的电渗法脱水之后,底泥的含水率从开始的38.72%降至32.85%,可在较短时间内脱去底泥中的水分;电渗效果受底泥含水率、电压梯度、电极的耐腐蚀性、电极布置方式的影响;改善电极材料有利于提高电渗效率和降低能耗.在对不同电极布置方式的比较中发现,排形电极比环形电极更有利于排出底泥中的水分.通过对电渗试验的经济分析得出,电渗法进行环保疏浚底泥脱水的工程费用约为4.29元/m3原状土.   相似文献   

11.
巢湖清淤合肥项目区域污染底泥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概述巢湖清淤合肥项目区域污染底泥调查的目的和方法,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调查研究表明:巢湖污染底泥的分布特征符合湖泊沉积学原理,底泥中污染物浓度的垂直分布特征为:严重污染层〉污染过渡层〉正常湖泥层,巢湖污染底泥清淤是改善水质和恢复湖区生态的重要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2.
苏南地区航道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和处置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徐颖 《环境保护科学》2001,27(5):33-34,37
对苏南地区六条航道底泥中重金属镉、汞、铜、锌、铅的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各航道底泥中重金属除铅以外 ,含量均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 ,其中镉的污染最为严重。底泥的总体环境质量为 :重污染断面占 4 4.8% ,中污染断面占 37.9% ,轻污染和未污染断面分别占 1 0 .3%和 6.9%。根据评价结果 ,提出底泥处置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佛山水道概况、水体功能及水污染现状,对底泥污染物释放影响佛山水道水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底泥环保疏浚方案并进行了比选.  相似文献   

14.
松花坝水库底泥疏浚对其水质影响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波 《云南环境科学》2003,22(4):22-24,27
谷昌坝水库为松华坝水库的前置库,1993年拦截泥沙25821t、总磷21.4t、总氮45.88t,分别占入库总量的92.4%、83.3%和39.2%,且90%以上的磷吸附在泥沙及颗粒上迁移。1996年以来谷昌坝共清淤58.05万m^3,挖深7m-8m。1994年、1999年和2000年的监测数据比较表明,松华坝水库水质均为轻污染,没有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5.
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水污染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煤层气勘探开发过程的三个阶段(勘探阶段、试生产阶段、和开采阶段)除了都产生生活污水外,勘探阶段的废水污染源主要是钻探过程中排出含有钻井液的废水,试生产阶段的废水污染源主要是含有含11大类20余种化学物质化学成分较复杂的压裂液,开采阶段的废水污染源特征主要是产生大量高矿化度、高盐度的采出水。勘探作业完成后钻井泥浆固化并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就地掩埋、清理现场后或复垦或绿化,压裂液废水由于成分复杂,必须处理达标后进行排放,对煤层气采出水经除盐装置处理达标后排放到纳水体中。并对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环境保护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借鉴封闭系统水产养殖物质平衡的观测思路,把网箱当作黑箱,对广东省哑铃湾一个典型鱼排网箱养殖的物质平衡进行了观测和计算,建立了网箱养殖N、P物质平衡方程.结果表明,网箱养殖N、P物质的利用率比基塘、虾池等封闭系统要低得多,而且网箱养殖N、P的输入主要是投饵造成的,而输入的N、P物质,在水环境中发生一系列的迁移、转化,除了10%左右被利用收获外,其余的大部分被水动力带走,污染临近水域,还有一部分则沉积在底泥中,形成内源污染.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赤泥的资源化利用及抗生素有机废水的深度处理,以酸化赤泥为吸附剂、环丙沙星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酸化赤泥吸附环丙沙星的条件、特征和机理.采用响应面法中Box-Behnken设计方法,以吸附温度、溶液pH值、环丙沙星初始浓度、酸化赤泥投加量为自变量,吸附量为响应值建立4因素3水平优化模型,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并对吸附过程的动力学模型、等温线模型、热力学特性及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溶液pH值、环丙沙星初始浓度、酸化赤泥投加量为影响吸附量的显著因素.酸化赤泥吸附环丙沙星的最佳条件为:温度45℃、pH=3.04、环丙沙星初始浓度29.20mg/L,酸化赤泥投加量3.40g/L,预测最大吸附量为7.30mg/g.酸化赤泥吸附环丙沙星的过程遵循伪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及Langmuir-Freundi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经过拟合最大吸附量分别为7.90和7.35mg/g.根据Van Tehoff公式计算吸附热力学状态函数ΔG0为-82.13~-94.37kJ/mol、ΔS0为0.61J/(mol·K)、ΔH0为100.25KJ/mol,吸附为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FTIR表明环丙沙星分子中-COO与酸化赤泥的Al-O键发生络合反应,C=O与Fe-O键发生微弱的静电或内球面键合作用.研究表明,酸化赤泥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廉价吸附剂,可用于处理抗生素污染废水.  相似文献   

18.
海草床是近岸海域生产力极高的生态系统,是许多海洋水生生物的产卵场和育幼场。本文以山东荣成天鹅湖鳗草海草床及其邻近裸沙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周年调查,监测并分析了两个区域光照、水温、悬浮颗粒物、颗粒有机物和叶绿素a等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发现,海草床对环境水温和光照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其中,春季和秋季时海草床的水温高于裸沙区的天数,约占春、秋季时间周期的58.7%,夏季时海草床的水温低于裸沙区的天数,约占夏季周期的94.2%;春季和夏季时海草床的光照强度显著低于裸沙区,平均是裸沙区的60.3%;海草床对光照与水温的调节作用受植株密度和株高的显著影响,海草床的日温距平值(DTA)和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PFD)与植株密度和株高均呈现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海草床具有明显的遮荫效果和夏季降温、春秋季升温等生态作用,从而为生物资源养护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赤泥固化电解锰渣中可溶性锰离子的固化效果和可行性,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XRD)、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和X射线荧光光谱(XRF)等分析手段,对比评估了新鲜赤泥、陈旧赤泥(堆放1年以上)、生石灰以及陈旧赤泥复合生石灰等固化剂在不同添加剂量下对电解锰渣中可溶性锰离子的固化效果,并初步阐释了赤泥固化电解锰渣中可溶性锰离子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新鲜赤泥的固化效果优于陈旧赤泥,但差于生石灰;当添加量为30%时,新鲜赤泥对可溶性锰离子的固化率为93.7%,而陈旧赤泥仅为58.6%。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陈旧赤泥在堆存过程中部分碱性物质流失所致。另外,30%陈旧赤泥复合5%生石灰时,固化率可达99.8%,与10%生石灰固化效果相近,表明利用赤泥取代部分生石灰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固化效果,并且降低了固化成本。总之,赤泥具有作为电解锰渣固化剂的潜力,但考虑到电解锰渣和赤泥还存在其它的危害物质,因此大规模利用时还需要综合评估其使用过程中是否会引起次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哑铃湾网箱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2002-04~2003-01对哑铃湾不同网箱养殖区水质和底泥的实地监测调查和分析表明,哑铃湾网箱养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①使得养殖水环境中营养盐、BOD、COD、有机质和TSS增加,尤其是PO43--P和NH3-N增加更为明显;②使得底泥沉积物中N、P、硫化物、有机质等大量富集,其中富集现象最明显的是P、硫化物和NH4-N,其次是TN和有机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