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关注小语防震减灾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公共安全服务共建共享,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启了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发展的崭新篇章,也给推进新型首都圈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期和提速期。构建科学有效的新型首都圈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协调机制,是贯彻党的  相似文献   

2.
数字城市减灾战略的提出城市发展战略的各种研讨,总是要讨论安全城市概念中重要的灾害安全的涵义。同样,讨论安全战略的场合中,或者在讨论国家安全战略的著作中,也要讨论自然灾害或地震安全,或防灾减灾战略方面的内容。就是在国家长期科  相似文献   

3.
新发展阶段下推动城市高质量安全发展是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战略方向.城市综合灾害防御能力的提升是新发展理念背景下推动城市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首先分析了综合灾害防御能力的时代需求,尤其是2012年以来我国逐步形成的灾害防治总体需求.其次基于综合灾害防御能力的学术内涵,进一步从灾害风险防范的结构体系和功能体系分析了其在...  相似文献   

4.
《防灾博览》2003,(6):13-13
2003年10月16日,中国地震局宋瑞祥局长视察了元大都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并给予高度评价。 为进一步提高首都圈各城市的地震应急能力,促进城市建设与减灾应急能力的协调发展,尤其是推广北京市朝阳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经验,中国地震局于2003年11月4日在北京召开了为期半天的首都圈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观摩会议。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陈建民、刘玉辰及震灾应急救援司徐德诗司长、北京市地震局修济刚局长等同志出席了会议。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北京市各区(县)、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领导及各地地震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共80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综合减灾的未来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金磊 《灾害学》2005,20(1):116-120
本文从国内外大城市频发的事故灾害现状入手,扼要地探讨了有中国特色的2020年中国城市发展的综合减灾战略研究的框架思路,希望对国家"十一五"城市安全计划的研究制定有所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6.
《防灾博览》2007,(1):47
2006年12月10日下午04:03分.首都圈地震台网中心的网络核心交换机引擎发生故障。首都圈测震、强震监测台网的运行受到严重影响。首都圈地震台网中心的IPserver不但承担着首都圈台网数据汇集任务.同时还承担着实时向河北、天津、北京和地球物理所四个分中心转发数据的任务。核心交换机故障使得IPServer不能正常工作.首都圈台网中心的数据汇集与转发受阻。首都圈地震台网中心的地震速报无法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7.
减灾短讯     
系统故障急人心团结协作排故障2006年12月10日下午04:03分,首都圈地震台网中心的网络核心交换机引擎发生故障,首都圈测震、强震监测台网的运行受到严重影响。首都圈地震台网中心的IPServer不但承担着首都圈台网数据汇集任务,同时还承担着实时向河北、天津、北京和地球物理所四个分中  相似文献   

8.
1998年,一次由国务院领导出席,中国地震局牵头的联席会议,在地球的北纬38.5-41.0度,东经114.0—120.0度的范围内,圈出了一个方块。这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首都圈,也叫做首都圈防震减灾综合示范区。人们不禁要问:防震减灾示范区为什么要选在首都圈,示范区工程的内涵和作用又是什么呢? 展开中国地形图,如果把首都圈的西南角和东北角连成对角线,不难看出,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北京市的环境恶化与灾害风险背景,简要阐述北京市的地震、水灾、风灾、火灾及新致灾源(含人为灾害)的现状,强调开展首都圈灾害研究及安全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减灾方略及相应的管理构想。为正在修订中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到2010年)提供参考,并探索保护环境与减灾并进的安全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地震活断层探测系统建设走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前进与发展,需要不断注入新的概念、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国家投资数十亿元,由中国地震局牵头,会同各目标城市所在省、市人民政府、省地震局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国地震活断层探测技术系统建设”,是“十五”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深载着全社会的期盼与信心,于2002年4月在北京开始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论证。该项目的实施将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新发展提供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为地震工作者施展聪明才智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 日趋严重的城市地震灾害昭示着现代化大都市的  相似文献   

11.
以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项目的建设为例,介绍了国家层次的地震应急快速响应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技术路线和核心功能。该系统以B/S和C/S混合结构为主体架构,以GIS为开发平台,实现了地震触发—灾害响应—灾害评估—辅助对策应急响应流程的各项相关核心功能,对我国开展“十五”应急响应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2.
2015年5月6-8日,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以下称“救援队”)全员全装拉动演练在北京-保定两地全面展开.拉动演练以首都圈某地6.6级地震灾害救援为模拟背景,以平原地区地震救援实战为导向,救援队480名队员全部出动,动用车辆60台(部),携带编成内全部救援装备及搜救犬18条,从北京赶赴模拟震中保定市徐水县实施搜索救援行动.全体队员分为指挥组和9个搜救分队,按照救援的准备、机动、运行和撤离四个阶段高效有序实施拉动演练各环节.  相似文献   

13.
利用西安市1951-2006年气温、降水、风以及天气现象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在全球变暖及城市发展背景下,西安市城市干旱、城市内涝、高温热浪、大风、冰雪天气、雷电灾害等主要城市气象灾害特征及影响.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气候变化的加剧,水资源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城市干旱仍是西安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降水呈现减少趋势下,极端强降水发生的频率增加,城市内涝严重;高温热浪、雷电灾害、大风、降雪冰冻天气等城市气象灾害对城市的正常运转的影响也日益突出.针对城市气象灾害的影响,从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城市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未来10~15年地震灾害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50%以上的城市和70%左右的大中城市位于7度及以上烈度区内.地震的发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和损失,主要的损失分布在以北京为中心的首都圈地区和云南-四川-陕西-内蒙古相连的南北带上,另外新疆的西北部也是地震损失较大的地区.所谓地震灾害风险是指建立在各地防震减灾能力基础上的未来地震损失估汁,风险的特征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东部沿海地区、首都圈地区及内陆的个别地区防震减灾能力较强,而未来地震危险性则以中国西部地区和华北地区为主.通过对中国未来10—15年地震风险的研究,可以认为,中国的东部地区虽然有一定的地震危险性,但由于其经济发达,减灾能力很强,因此未来地震造成巨大损失的风险较小;中国的中部(南北带)和西部地区地震危险性很大,同时经济欠发达,减灾能力较差,因此未来地震造成巨大损失的风险很大.  相似文献   

15.
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卡特里娜”飓风灾害的发生,给美国的应急管理工作,尤其是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人为灾难事件的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到了变革的机遇,促成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上海民防已走过60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共和国成长和上海城市发展的脚步,一路艰辛、一路探索、一路前进。在市委、市政府和上海警备区的领导下,在国家和军区人防办的指导下,上海民防部门秉承  相似文献   

17.
《自然灾害学报》2005,14(6):161
灾害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国家正在制定的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中,对灾害与公共安全予以高度关注,并列出了重点支持领域:防灾减灾、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核安全、火灾与爆炸安全等.……  相似文献   

18.
包进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23,(2):后插5-后插6
伴随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加之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城市自然灾害频发.在新时代背景下,智慧城市已成为我国面对灾情时的应急管理战略.智慧城市在灾后应急疏散过程中,满足了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应急疏散工作的顺利展开.智慧城市应急管理应用主要包括智能服务平台、实时交流机制、数智支持系统等方面.相较于传统管理方式,智慧城市融合了 5G、VR、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多项高新技术,在灾后应急疏散领域中,将政府主导管理方向转变成为应急共治管理方向.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城市干旱缺水风险评价体系与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吉林省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从造成城市干旱缺水的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脆弱性和防旱抗旱能力四个方面着手,利用自然灾害指数法、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城市干旱缺水风险评价模型,引用城市干旱缺水风险指数(UDRI),对城市干旱缺水风险程度进行了评价,并借助GIS技术绘制了吉林省城市干旱缺水风险分布图,以期为实现吉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改造战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质量评价是区域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之一。当前环境质量评价主要在环保部门进行,以评价区域综合环境质量为主。文章根据国内外主要评价方法,结合区域具体情况对这些评价方法进行了新的探讨,以长江中游湖北省域为案例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认为,人类活动是影响区域环境质量的根本因素,特别是人类的规模性活动,如城市发展、人口增长等因素与区域环境质量呈负相关;另一方面,地貌类型、气候等自然属性的因素又决定着人类生存的状况和活动范围,故是环境变化的诱导因子之一,是影响环境质量的又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