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以夏热冬冷地区合肥市为研究区域,从建筑布局、空间形态、建筑密度、交通路网、植物绿化等方面综合考虑城市住区的不同环境特征,选择12个样点进行实地观测,于2013年8至2014年1月进行了空气离子浓度、风速、温度、相对湿度等指标的实地测定,并对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得出结果,1空气负离子浓度随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夏季最高,平均浓度约为358/cm3,秋季次之,平均浓度约为338/cm3,冬季最低,平均浓度约为322/cm3。总体看来,上午9:00─10:00和下午14:30─15:30区间空气负离子浓度最高,上午10:30和下午16:00─16:30区间空气负离子浓度相对较低。2自由式布局和具有较明显开敞空间的测试样点空气负离子浓度较高。夏季样点9空气负离子浓度最高,平均浓度为815/cm3;秋季样点12空气负离子浓度最高,平均浓度约为483/cm3;冬季样点9空气负离子浓度最高,平均浓度约为407/cm3。最后运用单极系数和安培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对住区空气质量进行评价,得出住区环境的空气清洁度以允许和清洁为主,等级多分布在D级和B级。根据这些结果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不同的季节,住区室外环境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较为明显,夏季最高,冬季最低。2影响城市住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最主要气象因子是风速、温度和相对湿度,其中风速和温度与空气负离子浓度呈现出正相关,而相对湿度则总体趋势不明确。3采取层次丰富的植物结构有利于提高环境的空气负离子浓度。4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空气清洁度有着密切关系,不同的环境特征下空气清洁度存在差异。5以空气负离子浓度为参考标准指导并优化住区建筑布局,不仅有利于提高住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科学管理水平,同时对于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营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探究中国热带森林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的功能及其影响因子,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康养资源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提供基本参数.选择海南尖峰岭4种典型森林类型监测空气负离子浓度及其变化,并以无植被覆盖的开阔地为参照对象,采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植被类型空气负离子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并采用安倍空气离子评价指数、森林空气离子评...  相似文献   

3.
基于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建筑室内空气清洁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深圳某办公楼部分房间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进行了观测研究,利用空气离子单极系数和安倍空气离子评价指数对不同设备制冷的办公室空气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自然通风状态下的空气清洁度比机械通风状态下高,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冷技术的室内空气质量比普通空调制冷技术的好,放置负离子发生器对室内空气质量有显著提高。因此提高室内负离子浓度可以创造舒适的空气环境,并建议把空气负离子浓度列为室内环境的监测和评价指标,为今后城乡建设规划、城市林业规划和环境能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4.
城镇绿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以中山市小榄镇为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中山市小榄镇公园、街道、居住区等不同地区的空气质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公园、苗圃、金菊花园、镇府大院和小榄中学等绿化好、总绿量大的地带,CO2浓度[Ψ(CO2)/10^-6]和含菌量(n/m^-3)明显较低,负离子浓度明显较高;街道、新永路民居、商场、工厂、车站和果菜批发市场等绿化差、总绿量小的地带,Ψ(CO2)/10^-6和含菌量明显偏高,负离子浓度明显偏低.街道上空的Ψ(CO2)与车流量之间有极显著相关关系Ψ(CO2)与人流量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前,空气负离子(NAI)浓度水平已成为反映城市林区空气质量及康养效应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广州市帽峰山林区空气负离子、气象因素的连续定位观测,对2018年林区NAI浓度及气象因素在时尺度的变化和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解析.结果表明:林区全年NAI时均浓度变化在380—14618 ion·cm?3间、年平均为1144.2 ...  相似文献   

6.
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气候、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空气负离子(NAI)浓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空气清洁度的重要指标. 为探究花溪十里河滩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不同群落NAI浓度的时间动态变化特征,以湿地公园内10种不同植物群落结构中NAI浓度为研究对象,测定NAI浓度的日变化及季节动态变化,比较不同群落结构内不同季节NAI浓度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1)四季NAI浓度日变化形式为春、冬季为“双峰型”,夏、秋季为“三峰型”,均呈现早晚高、中午低的特征. 不同植物群落NAI浓度四季均值大小依次为为夏(966.5±23.06) ion·cm−3>秋(487.4±23.04) ion·cm−3>春(471.28±7.88) ion·cm−3>冬(356.72±25.19) ion·cm−3;2)在湿地公园绿地中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区域的NAI浓度均值大小为乔灌草(567.61±23.84) ion·cm−3>乔灌(483.51±56.08) ion·cm−3>乔(479.52±47.37) ion·cm−3>草(311.51±41.52) ion·cm−3,其中桂花—海桐—鸢尾常绿乔灌草NAI浓度年均值(696.54±21.31) ion·cm−3最高,是对照点的2.8倍. 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区域的NAI浓度大小为常绿植物群落区域(600.27±38.34) ion·cm−3>落叶植物群落区域(504.12±45.39) ion·cm−3>水边植物群落区域(426.26±36.68) ion·cm−3,常绿植物群落区域和水边植物群落区域差异性显著(P<0.05). 3)相关因子中乔木数量、乔木半径/乔木冠下高度、乔木冠下高度、乔木半径、总绿量、乔木冠层体积、灌木体积、湿度、温度和光照季节均值与NAI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湖边距离、光照、温度和湿度季节均值呈显著负相关. 由此可见,湿地公园中NAI释放最多的季节和植物群落结构为夏季和常绿乔灌草结构,游人最佳的出行时间为早晨(8:00—10:00)及傍晚(16:00—18:00). 本研究为NAI含量时间动态模式及其驱动因素提供了新的见解,有助于当地市民选择合适的出行时间来开展湿地游憩活动,同时为湿地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优化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城市空气悬浮颗粒物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城市空气颗粒物的季节、日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作了综述,并探讨了人为活动、气象和特殊天气因素等对城市空气颗粒物水平的影响,最后提出目前关于城市空气悬浮颗粒物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化加速建设的情况下,街道峡谷已成为城市建成环境重要的空间组成部分。街道峡谷中PM2.5和PM10质量浓度存在显著差异,建筑空间形态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选取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同安街道为研究对象,监测PM2.5和PM10质量浓度变化并对其进行空气质量评价,从多维度视角出发研究街道峡谷空间形态,并对街道峡谷中下沉广场这一特殊建筑空间形态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街道峡谷内PM2.5、PM10的日均质量浓度均表现出多峰变化的特点,PM2.5和PM10质量浓度最大值出现在8:00-9:00区间,最小值出现在13:00-14:00区间,因此建议同安街道的居民尽量避开工作日早高峰时期,在下午13:00-16:00期间出行,以减少颗粒物对健康的危害。2)运用AQI对同安街道各监测点空气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其空气质量状况以优良为主,等级多分布在1级和2级。其中选点E所在的口袋公园空气质量最优,选点B所在的商业下沉广场空气...  相似文献   

9.
以南京市城区夏季情况为例,利用1996—1998年SO2、NOx、TSP日平均浓度资料,从空气污染物超标率原始序列出发进行EOF(经验正交函数)展开,分析了南京市大气污染静态状况及动态演变特征。还采用各测站SO2浓度与同期气象资料进行CCA(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比较了各气象因子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大小。  相似文献   

10.
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环境对策--以苏州西部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市"一体两翼,东园西区、古城居中"的总体格局以及周边地区"四角山水"的生态屏障,是苏州城市发展空间生态优化、整合的重要特色。针对苏州市新一轮发展将城市空间西扩至沿太湖地区,建设现代化的湖滨新城导致景观破碎,生态"绿肺"功能受损及太湖水源保护的胁迫,提出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维护"四角山水"整体性、引导空间有序扩展、产业生态化及法规约束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散粉期间居民区建筑不同位置、不同高度的圆柏花粉浓度进行了全天昼夜监测。结果表明居民楼群环境对圆柏花粉的时空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具体变化规律为:1)城市居民区内圆柏花粉浓度日变化为双峰单谷型,正午前后是首次高峰期,平均浓度为25粒/(h.cm2),凌晨左右为次高峰期,谷值出现在下午18:00时到人们晚上休息之前,平均浓度为2粒/(h.cm2)。2)总体上城市楼群边缘圆柏花粉浓度垂直分布梯度为1.5 m>13.5 m>7.5 m,楼群中心圆柏花粉浓度垂直变化梯度为13.5 m>7.5 m>1.5 m。但是不同时段内,由于主导因素不同,花粉浓度的垂直分布不尽一致。最后,还分析了气象要素对圆柏花粉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薇 《生态环境》2014,(6):979-984
大气离子是由许多自然和人为的原因产生,并且它们的浓度在不同环境场所下差别很大。选取我国南部沿海某省份作为研究区域,挑选近10处具有代表性的环境场所进行实测研究,收集了空气正、负离子浓度、风速、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材料和植物负离子浓度等数据。实测数据表明:地面上的空气负离子浓度随着地理环境因素(瀑布、海边、峡谷、乡村田野、郊区旷野、县城等)不同差别很大,其中瀑布〉海边〉峡谷〉溪流〉县城;同时空气负离子浓度与风速、水、植物、相对湿度等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空气的摩擦可以有效显著地增加空气中负离子的浓度,两者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2)水体在撞击和喷射过程能加快正负电荷的分离,水速流动地越快,相应摩擦产生的电离能越大,周边环境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就越高;同时随着距离的衰减,环境中的空气负离子浓度也在不断地降低。3)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植物群落的种类结构和配置相关,其中高处复层结构植物〉低处复层结构植物〉低处单层结构植物。4)相对湿度与空气负离子具有良好的相关性。5)温度与空气负离子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明确。6)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风速能使人感到舒服,有益于人体的健康。7)自然生态环境整体而言,空气负离子浓度大,空气清洁度均为A级最清洁。通过结果和分析给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以重要的启示,因此作者从城市规划层面进一步提出以下建议:1)以自然环境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值为参考标准研究城市环境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和空气清洁度,进行符合气候和生态资源运行状态的设计,对于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和城乡规划建设的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2)加强自然通风、增加水体景观设计以及扩大绿地并减少不必要的硬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