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循环经济:理念与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从开始关注循环经济理念,到今天把循环经济定为国家发展的基本国策之一,已经历了十余个年头。从理论探索到工程实践,在多学科共同交叉研究中,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诸多基本理念。为了承上启下,对这方面的创新思想进行总括,作为进一步以工程科技创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2005年7月8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钢铁工业发展政策》。这是指导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要求钢铁工业按照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理念,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节能降耗;最大限度地提高“废水、废气、废渣”三废的综合利用水平,力争实现“零排放”,建立循环型钢铁工厂。  相似文献   

3.
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彻底治理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发生已有大半年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经济遭受了沉重打击。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自然不能独善其身而不受影响。我们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坚决保护环境,彻底治理污染,保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是从理念到路径、从模式到方法的一种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强调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理解和认识,指出发展循环经济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是人类对自身发展过程深刻反思的结果,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扬弃。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思想的影响下,受到宇宙飞船生存系统的启发,产生了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其走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污染然后大量投入治理的老路,不如采用新的反馈方法,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循环往复地使用资源,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6.
1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作为一个自然资源短缺型特大工业城市,天津较早倡导发展循环经济.20世纪90年代,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引进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着手建立生态工业园区.2005年以来,天津市将循环经济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滨海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导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向循环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促进法》有效实施的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颁布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是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实现循环经济较大规模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该法实施一年来取得了积极效果,循环经济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初步形成,全国范围内循环经济试点稳步扎实推进,技术、标准、信息化网络等循环经济基本工作得到加强。与此同时,一些深层次问题也开始显现,需要尽早重视和解决。  相似文献   

8.
<正>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经信委),教育厅(教委),财政厅,旅游局,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单位:为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宣传循环经济理念,根据《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发改办环资[2015]2071号),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旅游局(以下简称四部委)组织专家,对第五批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申报单位进行了评审。  相似文献   

9.
林业产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与量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成为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林业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在实践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有必要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以评价发展成果,这也是林业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在设计林业产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时,应当从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和林业产业自身特色出发,准确把握具体指标及其权重,挑选切实可行的计算方法,以使该指标体系成为客观、准确评价林业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建设成效及实施过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经济对缓解环境压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文明、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具有重大的意义。园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介绍了园区循环化的改造方向、改造目标及园区循环化试点工作及实践成效,并总结概括了园区循环化改造的下一步重点工作,供后续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