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尖孢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是芦蒿连作障碍主要病害.对芦蒿不同种植年限发病和未发病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产毒素(镰刀菌酸)能力、致病力等开展研究.对采集的11份土壤样品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不发病土壤,发病率≥40%的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显著增加;不发病和发病率≤25%的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发病率为85%和40%的土壤尖孢镰刀菌高产毒素(镰刀菌酸产量>500μg L-1)的菌株比例显著(P<0.05)高于发病率为11%和不发病土壤.致病力测定显示发病率为85%和40%土壤中高致病力菌株比例显著(P<0.05)高于发病率为11%的土壤和不发病土壤,不致病菌株比例显著(P<0.05)低于发病率为11%的土壤和不发病土壤.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与连作年限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发病土壤中,发病率、尖孢镰刀菌高产毒素菌株比例和高致病力菌株(病情指数>2)比例与连作年限显著(P<0.05)相关;未发病土壤中,尖孢镰刀菌高产毒素菌株比例和高致病力菌株比例与连作年限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随着连作芦蒿发病率的增加,土壤中尖孢镰刀菌菌株数量、高产毒素菌株比例、致病菌株比例均显著增加(P<0.05),未发病连作土壤尖孢镰刀菌菌株数量、高产毒素菌株比例、致病菌株比例均没有显著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连作芦蒿枯萎病发病机理的研究及其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硫化叶菌(Sulfolobus)是极端嗜热古菌遗传机制研究的重要模式菌株,广泛分布于酸性热泉中.对分离自云南腾冲酸性热泉的11株极端嗜酸热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并通过菌体形态观察、16S rRNA基因可变区序列比较、菌株16S rRNA基因相似性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研究腾冲热泉硫化叶菌的多样性.结果表明,分离自腾冲热泉的11株硫化叶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分离自世界上其它地区的8个硫化叶菌的标准菌株的相似性为85.8%~94.9%,与同样分离自腾冲热泉的S.tengchongensis标准菌株的相似性为96.6%~97.5%,在分类学上具有形成新种的可能.在16S rRNA基因高可变区序列上,与分离自世界上其它地区的8个硫化叶菌的标准菌株存在明显的差异.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分离自腾冲热泉的硫化叶菌在系统发育树上形成两个亲缘关系较为紧密的簇群,可见腾冲热泉硫化叶菌不仅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同时具有较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贵州省福泉市葡萄灰霉病的流行机制与防治研究,对该地区病害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从葡萄灰霉病样品中分离纯化了多个病原菌菌株,并进行了形态特征观察和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选择代表性菌株GZFQ-1进行葡萄的茎、叶片和果实的致病性分析;同时,对GZFQ-1菌株在不同温度、pH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及对不同碳源和氮源的利用进行研究.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学和分子特征,将贵州省福泉市葡萄灰霉病菌鉴定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5℃,其次为22℃;在pH值为5-9的范围内,该菌株均可生长,且在pH值5-8范围内,生长相对较快;以葡萄糖为碳源,以硝酸钾、蛋白胨、组氨酸和异亮氨酸为氮源时,利于菌丝发育,同时,碳、氮源也会影响菌株的生长速率和色素形成.综上所述,发生在贵州省福泉市葡萄灰霉病的病原菌为B.cinerea,且能够引起嫩茎、叶和果实发病,这一结论可为该地区葡萄灰霉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指导.(图6表2参32)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对草莓根腐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有较好抑菌活性的草莓内生细菌,从草莓的根、茎、叶和果实中分离内生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经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鉴定后,进行拮抗菌抑菌特性分析.结果筛选到1株对草莓根腐尖孢镰刀菌具有较高抑菌活性(抑菌带达9.8 mm)、稳定性较好的菌,标记为SY-4.此外,该菌对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ticola)、棉花红腐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和草莓根腐石楠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photiniae)等也有较好的拮抗作用.SY-4经鉴定确定为枯草芽胞杆菌.SY-4发酵液在培养时间48 h、培养温度37℃、pH值为7时,抗菌效果最好,但发酵产物不耐高温、不耐酸、较耐碱性,对蛋白酶敏感,初步说明存在蛋白类抑菌活性物质.电镜观察发现SY-4发酵液处理草莓根腐尖孢镰刀菌后,菌丝形态变得不规则.该拮抗内生细菌是潜在的植物病原真菌生防菌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链格孢菌菌株致病性及其遗传差异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分离自紫茎泽兰的19个链格孢菌菌株的致病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这19个菌株和其它来源的3个菌株的5.8S rDNA及其两侧的ITS1区和ITS2区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链格孢菌菌株的致病性差异明显;21株链格孢菌菌株在5.8SrDNA及其两侧的转录问区(ITS区)的序列无差异,而与百日草链格孢菌(Alternaria zinnine)的序列差异显著,表明21株链格孢菌菌株属种内变异.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21株链格孢菌的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链格孢菌自然变异群体内存在很高的遗传多样性.链格孢菌菌株的相似性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基于AFLP标记划分的AFLP类群与基于寄主病情指数划分的致病力类群问关系不相一致;起始菌株与变异菌株相似性显著,但二者和致病性的关系不显著.图2表1参18  相似文献   

6.
在筛选根瘤菌与不同紫云英品种高效结瘤的基础上,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13株共生结瘤效果好的菌种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13株菌属于3个主要聚类群,分别与Mesorhizobium、Agrobacterium和Stenotrophomonas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种类多样性较为丰富;其中编号为ACCC13065株的菌株与S.rhizophila16S rDNA序列相似性为100%,位于γ-变形菌纲,这是除α-变形亚纲、β-变形亚纲外所发现的一类新的根瘤菌类型.  相似文献   

7.
用PCR方法扩增了一株石油降解菌株G5的16S rRNA基因全序列,并对其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对该序列在GenBank中的BLAST结果表明,所有与该序列高度同源的序列都是假单胞菌的16S rRNA基因.其中假单胞菌的代表菌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P.fluoroscens,P .putida,P.syringae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G5的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3.4%,98.4%,96.3%,97.5%.对G5和其他39株假单胞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聚类分析,获得的系统发育树与RDP(Ribosomal Database Project)报道的系统发育树基本一致,其中菌株G5与5株P.chlororaphis聚类在一起.图2参7  相似文献   

8.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与聚磷菌的聚磷过程好氧-厌氧交替环境高度一致.为获得高效聚磷菌,本研究随机采集该区域134份淤泥样品,通过BCIP蓝白斑筛选法、异染颗粒和PHB颗粒染色以及测定聚磷能力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筛选.总共获得185株初筛菌株,其中42株菌的聚磷能力达20%以上,最高可达69.5%,有效聚磷菌株分离率为22.7%.利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发现所筛聚磷菌多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也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和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并且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表明东寨港红树林具有丰富的聚磷微生物资源,可为修复磷富营养化水体恢复生态平衡提供有效的候选菌种.(图3表3参28)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欧洲禾谷镰刀菌DON毒素HPLC定量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4个来自中国、7个来自欧洲的代表性禾谷镰刀菌菌株,经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特异引物鉴定,确认其具有产生DON毒素的遗传物质基础后,接种于PDB培养基培养7d,从培养基上清中经硅胶柱分离、纯化DON毒素,经HPLC定量分析表明,纯化的禾谷镰刀菌DON毒素,与购自公司的DON毒素标准样品一样,其HPLC检测谱峰清晰明显,基线平稳,无干扰,保留时间为9.5min左右;供试菌株的DON毒素含量分布在0.023~1.934μg/mL之间,德国菌株F703产毒量最大,比位居第二的中国菌株5005(1.232μg/mL)高57%;其余的6个欧洲菌株中,除意大利菌株Lor9(0.128μg/mL)略低于另一个中国菌株7105(0.135μg/mL)外,均比3个中国菌株(4020、7105、8029)的产毒量大.欧洲镰刀菌产生DON毒素的能力远远大于中国菌株,这说明欧洲菌株长期在欧洲生态环境下已演变形成其特有的高毒素代谢类型,我国有必要严防欧洲禾谷镰刀菌入侵,加强对来自欧洲的禾谷类粮食及其产品的镰刀菌和毒素的检疫和监控;同时,本研究建立的毒素样品制备与HPLC检测体系可用于准确定量分析样品的DON毒素.图3表2参14  相似文献   

10.
一株高产油脂丝状真菌的形态学及rDNA-ITS2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采集的土样中分离获得45株产油脂菌株,其中丝状真菌7-4的原始油脂含量最高,达到46.80%.分别采用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及rDNA-ITS2序列克隆进行鉴定.形态学鉴定的结果初步表明该真菌为卷枝毛霉(Mucorcircinelloides),采用rDNA-ITS2序列进行复核表明该菌与卷枝毛霉(M.circinelloides)同源性为98.00%,而与易脆毛霉(M.fragilis)同源性达到100.00%.从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可以看出,该菌与易脆毛霉共同构成一个分支,并与卷枝毛霉聚成一大枝.结合形态学鉴定的结果确定菌株7-4为易脆毛霉(M.fragilis).其脂肪酸组成与植物相似,以棕榈酸、亚油酸、油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1.77%.  相似文献   

11.
寒冷地区冬季低温污水的生物处理长期存在着处理效果差、难以达标排放等难题;而极地特殊的环境与气候造就了独特的极地微生物生态系统,是微生物新种质的资源宝库.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利用4种硝化细菌筛选培养基从12个站位的北极海洋沉积物中分离筛选,获得16S r RNA基因有效序列的低温硝化细菌达81株;基于16S r RNA基因的相似性分析与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分离到的菌株分属于细菌域的4个门、4个纲、8个目、16个科、22个属、30个种,其中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占大多数;有1株菌株与模式菌株的16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小于97%,为潜在的新种.大多数菌株的温度和耐Na Cl浓度的生长范围分别为0-30℃和0-90‰,具有产蛋白酶、脲酶和β-半乳糖苷酶等胞外水解酶和利用葡萄糖、甘露醇和麦芽糖等多种碳源生长的能力.本研究结果可为北方地区寒冷季节低温生活污水的生物处理提供新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2.
多孔菌是一类子实体呈孔状且质地为革质至木质的大型担子菌,其中一部分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对一株野生多孔菌子实体进行分离纯化获得纯培养BJ菌株,并对其分类、最适培养条件和液体发酵产物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采用形态学和ITS分类学鉴定菌株的分类学地位;通过测定菌株在不同碳源、氮源等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研究菌丝最适培养条件;使用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法测定菌株发酵液总抗氧化活性;使用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法、1,1-二苯基-2-苦基肼基自由基(DPPH)法测定菌株发酵液菌体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显示:经鉴定BJ菌株为石榴嗜蓝孢孔菌(Fomitiporia punicata).菌丝体最适培养碳源为葡萄糖、麦芽糖和淀粉,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最适C/N比为10/1,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7.0.发酵液总抗氧化活性为0.517 mmol/L(维生素E),菌体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为770.37 U/g,DPPH自由基清除力的IC_(50)为2.14 mg/mL.本研究从野外获取了一株高抗氧化活性的药用多孔菌资源,可为野生药用真菌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克拉玛依采集的部分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了筛选,得到了5组石油烃高效降解混合菌,其中混合菌KL9-1在45℃的条件下,通过7 d的降解,稀油的降解率达到43.27%,稠油的降解率达到20.09%。混合菌KL9-1经过多次分离纯化后,获得3株具有石油烃降解能力的优势单菌,3株单菌对稀油的降解率都在30%以上。结合分离单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初步鉴定KL9-1-1为Pseudomonas putida,KL9-1-2和KL9-1-3为Pseudomonas sp.。  相似文献   

14.
一株降解苄嘧磺隆光合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药厂工业废水和污泥中富集分离到一株能降解苄嘧磺隆(Bensulfuron methyl)的光合细菌PSB07-6,根据分离菌株的细胞形态结构、活细胞光吸收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系统发育分析将该菌初步鉴定为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该菌降解光合细菌培养基中苄嘧磺隆的能力,在pH为6.5的光合细菌培养基中培养5 d,对350 mg·L-1苄嘧磺隆降解率达25.03%.添加回收率为105%~112%.降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能以苄嘧磺隆为唯一碳源和氮源,降解最佳条件为30℃、pH6.5.  相似文献   

15.
利用气体循环培养体系从陕西乾县HUP-豆科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37株细菌.菌株氧化氢能力测定结果表明,8株菌氧化氢和自养生长能力较强,初步确定为氢氧化细菌类群;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为7个不同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脂肪杆菌属(Pimelobacter)、黄色杆菌属(Xanthobacter)、勒米诺氏菌属(Leminorella)、地杆菌属(Terrabacter)和稀有杆菌属(Rarobacter);其中氧化氢能力最强的优势菌株WMQ-7 16S r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U807744)长度为1 451bp,GC含量为53.8%,其核苷酸序列与假单胞菌属同源性高于99%,在系统发育树上位于同一分支,将WMQ-7菌株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图2表5参16  相似文献   

16.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絮凝剂产生菌,得到一株对高岭土悬浊液具有较高絮凝活性的微生物絮凝菌T1.根据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该菌的絮凝活性物质分布在发酵液上清液中.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生活污水絮凝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5%,污水p H值7.0,助凝剂Ca Cl2投加量为2%,在此条件下,T1发酵上清液对生活污水的絮凝率为83.85%.  相似文献   

17.
贵州浓香型白酒大曲中霉菌的18S rDNA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贵州某名酒厂大曲中分离到104株丝状真菌(霉菌),通过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检测等传统鉴定方法,初步把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一致的霉菌归类为14个大类群;并采用18S rDNA序列分析,进一步把菌株归类为MJ-I至MJ-V五个类群,随后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样品中的霉菌以曲霉属(Aspergillus)为主,占总分离菌数...  相似文献   

18.
为去除环境中异菌脲残留,从某农药厂废水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到一株异菌脲降解菌YJN-G,对其进行鉴定和降解特性分析.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将其初步鉴定为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当接种量为5%时,菌株YJN-G在24 h内能够降解100 mg/L的异菌脲.菌株YJN-G降解异菌脲的最适pH是7.0,最适温度为30-37℃.通过对其降解异菌脲产物的质谱分析,确定其代谢产物为N-(3,5-二氯苯基)-2,4-二氧代咪唑烷和异丙基氨基甲酸;菌株能够利用异丙基氨基甲酸生长,但是不能进一步降解N-(3,5-二氯苯基)-2,4-二氧代咪唑烷.菌株降解异菌脲的水解酶属于胞内酶.本研究结果可为异菌脲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提供菌株资源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高氯酸盐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春笃  郭静  许小红 《生态环境》2010,19(2):281-285
研究降解高氯酸盐环境污染物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分子系统特征、生长特性和降解活性。利用PCA选择性培养基富集分离高氯酸根降解菌,观察其形态,进行生理生化测定,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菌株的16SrDNA基因并测序,并对菌株的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并用培养技术和离子色谱法检测菌株对底物的利用和降解情况。从镇江江滨和镇江新区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别分离到一株能降解高氯酸根的菌株JD14和JD125。此菌株在24~30℃条件下较快地降解底物高氯酸盐,其中在24℃下,15d内可以将初始质量浓度为1600mg·kg-1的高氯酸根降解(86±6.5)%。对两菌株的16S rDNA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菌株JD14和Dechloromonas sp.SIUL相似度高达100%,JD125和Dechlorospirillum相似度达97%,最后鉴定JD14和JD125属于高氯酸盐降解菌。此前国内并无降解高氯酸根微生物的报道,对今后在环境污染防治中开发利用此类细菌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萘降解菌NAP_A的分离、降解性能和分子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春杨  彭振兴 《生态环境》2008,17(1):109-112
该文研究降解多环芳烃类环境污染物的微生物资源、降解活性和分子系统特征.利用萘-无机盐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萘降解菌,用培养技术和气相色谱法检测菌株对底物的利用和降解情况,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菌株的16S rRNA基因并测序,用DNAMAN软件对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从淄博张店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到一株能降解萘的菌株NAP_A.此菌株在30 ~35 ℃和pH 7条件下较快的降解底物萘,其中30 ℃下,10 d内可以将初始质量浓度为320 mg·L-1的萘降解90%± 4.5%.对菌株NAP_A的16S rRNA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EU142847),基于菌株NAP_A和相关菌株的16S rRNA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菌株NAP_A位于苍白杆菌属的分枝中,其中与假中间苍白杆菌种的同源性最高,可达99%,因此推断NAP_A菌是一株假中间苍白杆菌.此前并无苍白杆菌属成员降解多环芳烃的报道.这是首例苍白杆菌属成员降解多环芳烃的报道,对今后在环境污染防治中开发利用此类细菌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