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中通过分析聊考带历史上的3次6级以上强震前后的活动图象及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前后强震活动及中小地震活动增强的特征,认为聊考带的强震活动可能是华北南部地区大震的前兆,指出聊考带附近地区的中小地震活动增强可能作为本地震带强震前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中国地磁图》和我国地磁台网资料分析研究了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强震前的地磁场变化,给出了有利于渤海地震发生的中长期背景性异常及变化磁场的短临异常变化图形。中国地磁图展示了几年乃至十年尺度的地球基本磁场的大区域变化特征以及与我国强震活动的主体地区的联系,显示了渤海地震前的背景性异常。地磁变化场垂直分量“低点位移”及幅相法异常则显示出渤海地震前华北地区出现的小区域的短临地磁异常。  相似文献   

3.
系统研究了1985年以来江苏及邻区的36次小震群,结果表明,江苏及邻区的地震具有成丛活动的特点,每一丛地震活动持续时间和平静时间没有明显的周期性,这反映了它是在一定的外部应力环境控制下发生的.江苏及邻区地震的成丛活动与台湾地区7级以上强震有一定的呼应关系,多发生在台湾地区7级以上强震前后.分析表明,台湾地区7级以上强震...  相似文献   

4.
<正> 地震活动概况和地震预报研究的思路苏联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强震主要分布在中亚、贝加尔、堪察加、库页岛、高加索和喀尔巴阡山地区。据统计,平场每2~3年发生一次6.5级以上的地震;近百年来曾发生过两次8级地震、七次7.5级地震和几十次6.5~7级地震。苏联的地震活动区占其领土面积的20%,达四百四十万平方公里,居住着5千多万人口。频繁的强震往往带来巨大的灾难,  相似文献   

5.
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导致的构造应力累积是引发青藏高原地震的动力机制,但地震是开放系统的产物,通过对青藏高原强震发震时间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白赤交角变化周期、高原冰川消融时间呼应关系的分析,探讨了青藏高原近期的强震活动幕和特大地震活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强震的发震时间大多处于太阳黑子数量由峰值到谷值的转化阶段和白赤交角由极大值至极小值的相位时段;冰川消融对地壳表层负载平衡的破坏作用导致青藏高原最近5次8.0级以上强震中除1950年察隅地震之外其余的4次特大地震均发生于春夏之交和秋冬之交的冰雪冻融过渡时期。结合青藏高原地震的天文背景、地文因素及地震的空间位置迁移规律,预测2025-2032年青藏高原巴颜喀喇断块可能迎来一次地震活动丛集期,2025年前后在该次级断块偏西区域可能发生8.0级左右的特大地震。  相似文献   

6.
    
<正> 渤海地区是华北亚板块内强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400年来曾先后发生四次7级以上地震(1548年9月12日,7级;1597年10月6日,7级;1888年6月13日,7.5级;1969年7月18日,7.4级)。就强烈地震的频发性而言,不仅对华北,甚至对东部大陆地区堪称为首屈一指的。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后不久,相继在海城,唐山发生7.3级,7.8级地震,它们在时间上,空间上相隔都很近,这种状况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所以,渤海地区的地震活动包含着丰富的科学问题。究竟是什么条件,什么原因造成渤海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7.
《防灾博览》2014,(1):14-17
正2013年,全球地震活动频繁,7级以上强震频发,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我国地震活动也十分活跃,5级以上地震达50次,显著超过历史平均水平。2013年全球大震活动2013年共发生7.0级以上地震23次,高于1900年以来的年平均水平(18.3次,年),全球地震保持活跃态势,其中5月24日,在鄂霍次克海发生的8.2级地震,为2013年全球最大地震。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选用月球运动的18.613年和8.85年周期,计算出与之相应的“地震韵律系列”,据此及利用鲜水河地震带1725—1986年度(每年3月至下年2月)期间各年度 M≥5级最大地震资料,计算了1927—2000年度地震活动等级“Ⅰ”。分析1927—1986年度Ⅰ与 M≥6或 M≥5.6级地震的关系,确定3<Ⅰ≤4的强活动年度及其前一年,后二年为划分该带强震活跃时段的定量指标据此预测该带本世纪内下一个强震活跃时段。  相似文献   

9.
新疆乌恰—伽师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构造环境,频繁发生强震。本文对该区域构造、现代应力场的分布和强震活动特征以及这样一个地震重灾区的防震减灾对策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区内活动构造极为发育,为强震活动提供了背景;强震震源机制解研究表明,区内主要受近南北向的水平压应力为主,震源断错具有不同性质。近半个世纪以来该区遭受多次7级强震、数次6级地震灾害,特别是1997年1月21日至4月16日伽师县连续发生7次6级强震,给该县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文中就如何提高该区防御地震能力,减轻震害损失提出了几点具体对策和适合该区大震应急的实施办法,可供乌恰—伽师多震区综合防震减灾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 1983年春季,在开展由天津市科委下达的《渤海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工作中,由天津市地震局和国家地震局测量大队组成的新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关系专题组,在天津至宝坻之间的引滦入津明渠中研究了天津滨海平原全新世时期的古地震遗迹。其出露地段沿南北走向的渠道,大约延续三十公里。各种类型的古地震遗迹展示在新开挖的渠道  相似文献   

11.
40年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地处燕山、太行山隆起带和华北平原沉降带,境内大小断裂带纵横交错,地震活动频繁,是全国强震多发省份之一。自有地震史料记载以来,河北省共发生8级以上地震1次,7—7.9级地震4次,6—6.9级地震26次,5—5.9级地震上百次。1966年3月邢台地区发生的  相似文献   

12.
编者的话     
<正> 1966年3月,邢台地震揭开了华北地震活动高潮期的序幕,天津地震工作应运而生。并广泛开展了多学科,多种观测手段的观测研究,探索预报方法,进行预报实践。与此同时还开展了房屋的抗震普查鉴定与修复工作,此后又历经1969年7月渤海7.4级地震和1976年7月唐山7.8级地震的实践。天津地震工作在频频地震的洗礼中成长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在前人模式识别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山东省的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等方面的特点,重新分区。采用 cora-3修改算法,根据其特征进行研究,给出如下结果:(1)山东地区易发生强震的条件:(2)M>6.0级地震危险区;(3)M>7.0级地震危险区。该结果与一般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等常规判定方法比较,危险区面积减小,重点突出。  相似文献   

14.
于珉 《防灾博览》2002,(1):22-23
2001年11月14日17时26分,北纬36.2度、东经90.9度,发生8.1级强震。在地图上查索标注,震中在青藏高原青海与新疆交界的昆仑山区。 重大震情,牵动着每一位地震预报研究工作者的心。 西安。11月15日刚刚上班,中国地震局第二地形变监测中心的预报研究人员便接到了召开紧急震情会商会的通知。与会专家很快达成共识:8级以上板内强震的发生世所罕见,在强震多发的青藏高原也是50年一遇;8级以上强震是地震科学家们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和研究对象与标本;本次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上世纪第五个地震活跃期后期的特殊时段,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次地震虽然发生在人迹罕至的  相似文献   

15.
<正> 天津市地震工作至今已经历了二十一年,在前十年地震活跃期的强震冲击中走过了幼年时期;后又经历了十年地震平静期的清理整顿、认识成长的青年时代。回顾走过的路程,研究未来的发展战略,对推动我市的地震工作,保障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对华东地区1300年以来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利用强震组增益P、强震组效能R和强震组分布变异值S等三种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该区不同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活动呈现不同的特征和分布类型; 同时用b值方法分析了目前地震活动状态;在此基础上应用泊松模型对未来地震趋势进行了概率预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新编 M_3>4(3/4)级历史地震目录及1970年以来 M_L>4.0级地震目录,对渤海及其邻区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图象及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等值线显示该区地震主要受北西向天津—蓬莱断裂带和北北东向郯庐断裂带及其分支断裂的控制,而北西带的活动性更强烈;1970年以来4级以上地震在空间上沿活动构造带定向迁移与丛集,而以活动构造为基础划定的统计单元内4级以上地震随时间呈线性、指数或幂函数增长三种类型;海城和唐山大震发生于4级以上地震局部集中且呈指数增长过程中。结合地质构造及岩石破裂实验,讨论了上述地震现象的构造物理涵义及地震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对沂沭断裂带北段二十年来(1969.8-1989.8)M_L>1.0级小震活动的时、空、强及前兆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M_L>2.6级地震的时间序列显示出显著的活动与相对平静交替的特点;前兆场出现了三个不同特点的时间段及强震前所显示的短期异常变化;安丘一带先后出现两次小震空段利用以上规律,为分析、预测北段未来地震趋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根据近38年的地震资料,利用地震活动参数值组合、b值空间分布、断裂带分段,结合历史地震及构造背景的综合分析方法,分析了郯城—庐江断裂带中南段现今地震活动习性,判别出潜在的强震、中强震危险段落。研究结果表明:郯城—庐江断裂带中南段存在着6个具有不同现今活动习性的分段落,其中,郯城—泗洪段断层面的现今活动习性处于高应力背景下的相对闭锁状态,是未来最有可能发生强震的段落;九江段于2005年发生了5.7级地震,积累多年的能量已经释放,闭锁状态已被打开,现处于震后震源断层面应力调整阶段,出现了低b值、高应力的状态,因此,短期内不可能再复发中强以上地震;潍坊—莒县段、定远段、合肥—庐江段、宿松段的现今活动则处于低应力水平状态,较短时期内复发中强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20.
甘肃古浪—九条岭地区,自1927年的八级大震后,小震的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本文分析了该区地震活动的特征,并结合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和活动性构造的研究,对该区地震发生的成因机制、小震活动背景以及强震危险性的判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