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创造人类历史的真正动力.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下,不断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一个民族强盛不衰,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进步以及生存的灵魂所在。为此创新教育不仅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教育的根本和核心。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了每一位教师都该思考和重视的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大力培养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5):127-129
地方民族高校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科技、人才、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通过对区内外各个高等院校的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的现状考察,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阐释地方高等院校教育实践课程对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出职业教育实践课程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发展思路:教育实践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的创新应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支持系统、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甚至每一个人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创新教育如此重要,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创新教育和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落实到实处,笔者主要从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谈谈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以期和各位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争当信息时代的领跑者,主动承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者,发挥信息技术学科优势,通过对课内外资源的优化整合,媒体手段的介入,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通过任务驱动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根基。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初中历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阻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生态支撑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2001-2010年间区域的生态支撑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在近十年来,由于生态系统脆弱性和人类活动的干扰,生态环境系统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有降低的趋势,生态支撑能力从0.37下降到0.06;而社会经济则呈现高速发展的势头,社会经济压力从2001年的0.03发展到2010年的0.7。总体来看,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005年达到0.618,成为系统发展的最优点,但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受到生态环境系统较强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审美教育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教育方式。我国现代美育理论奠基者蔡元培先生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提供了方便。同时,它也为教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发展历程是一部部艰辛的创新史诗。  相似文献   

11.
<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推动力。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所谓创新精神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能够灵活地运用已经获取的知识去探索和创造一些新的思维和事物,从而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观念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的要求,是现阶段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中注重每一个概念、问题等知识的讲解和  相似文献   

12.
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回首我们走过的路,感慨 万千。历史是人类创造的,人类创造的历史需要人类 自己总结,特别需要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所从事的 经济活动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审视我们在推进经 济发展的历程中所做的工作,以改造、创新我们的经 济工作思路。把握时代特征,抓住发展机遇,把力量 凝聚到贯彻落实“十五”期间的各项环境保护工作 上。 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经济活动是 人类的主要实践活动。二十世纪,人类在发展经济, 创造财富,推进经济社会进步中取得了许多辉煌的 业绩,但也给这个刚刚结束的世纪留下太多的沉…  相似文献   

13.
进一步正确认识生态文明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上,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适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创新基地是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长期持续投入和积累形成的优势创新组织。创新基地的发展成效集中反映了我国科技资源配置和能力建设的成效,其发展历程与科研组织体系演变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密不可分。调研表明,各部门分别建设的各类创新基地受本系统的影响,治理模式、功能定位和管理制度尚待完善,应进一步理顺管理体系,健全治理模式,突出创新能力,促成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中化学教学是学校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则无论对学生自身的能力还是对社会、对国家都是大有裨益的。在现今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新课改工作也不断深化,学校教育中无论是在教学方式还是在教学理念上都有了较大的转变。教学的重心不再仅仅强调的是单调的灌输和复制而更多的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学生教育乃至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必经之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样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本文将根据就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做一些简单探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然保护问题及对象(上)国家环境保护局杨朝飞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空间,也是人类寻求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环境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关系到社会长治久安的可靠保证。自然保护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国策的...  相似文献   

17.
<正>从伊甸园到大观园,各民族文学对理想家园的描述,无一不是花木扶疏的绿色家园。《吴越春秋》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城市,历经千年发展,是人类富足和文明的表现,是人类走出森林几百万年后选择的家园。城市,这个人类目前最终选择聚居的生活之地,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的映象之一,并没有表面那样光鲜。停下忙碌的脚步,经历技术革  相似文献   

18.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类的需要概括为从低级到高级的5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满足一个人独特潜能的需要。对需要的结构作进一步分析发现,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延伸发展的,当低一级的需要满足以后,就会受高一级需要的吸引,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使行为的动力。当前,人们在生活需要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对安全的需要日益增强,安全需要成了个体、家庭、团体、企业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正>当人类社会从个人本位走过社会本位、再到生态本位之时,人类社会的权利基础也随之从自由权时代到社会权时代、再到生态权时代。生态权是一种不同于环境权的权力。环境权重在对环境的保护,对显性环境危害进行制裁;而生态权以生态系统的持续保护为原则,侧重对长远的、隐性权利进行保护。因此,生态权是环境权发展到生态社会的产物,是环境权的现代发展,是一种严格的人类生存权。  相似文献   

20.
梁恒田  杨凯 《环境科技》2001,14(4):44-45
灾害伴随人类社会的始终。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从某种角度来说 ,就是一部与灾害抗争的历史。在远古时代和农业社会 ,虽然也曾发生过诸如森林过度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等环境灾害 ,但作为一个单独的灾害类型 ,环境灾害引起人们的重视还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 ,环境问题充分暴露之后的事情。现在 ,人类对环境灾害的认识也从当初的公害事件三废污染发展到包括人群健康、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甚至对整个人类造成危害的环境安全问题。从环境问题到环境灾害 ,再到广义的综合性的环境安全概念 ,人类对这一问题的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