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遥感法用于车辆实际道路行驶污染状况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嘉  尹航  葛蕴珊  王欣  黄英 《环境科学研究》2017,30(10):1607-1612
为了评估满足不同排放标准的在用车在实际道路行驶条件下的污染状况,以2013年3-11月间在北京市朝阳区收集的16.5×104组在用汽油车排放遥感测试大数据为基础,对北京市的在用车实际道路排放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新车排放标准升级明显降低了在用车的CO、HC和NO平均排放浓度.从国Ⅰ/国Ⅱ到国Ⅲ以及从国Ⅲ到国Ⅳ/国Ⅴ,每次标准升级使得在用车的CO排放浓度平均降低12%~15%,HC和NO排放浓度分别降低13%和40%左右.与2003年相比,北京市2013年机动车CO、HC和NO排放的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了52.1%、82.1%和65.3%,排放标准升级带来的减排效果十分明显.未来排放标准升级过程中应当强化对在用车实际驾驶过程排放的监管,同时积极引导老旧车辆的淘汰更新,加大对排放造假行为的执法和处罚力度.   相似文献   

2.
英国政府提出在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内创设世界各企业和政府进行CO2排放权自由买卖的常设交易市场。据COP3主要先进国家必须达到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的削减目标,根据市场原理,交易所按照环境效益来调整排放权的需求和价格。伦敦交易所已完成市场创设的基本构想.由英国政府最近提出,提交今秋召开的COP4会议上通过。  相似文献   

3.
天津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因子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调查研究天津市机动车车型构成、保有量、车辆行驶状况、气象数据和油品等基础数据,利用COPERT IV模型计算了在国1、国2、国3、国4和国5排放标准下机动车尾气中CO、NO_x、VOC和PM_(2.5)的排放因子.应用车载测试系统在实际道路上对国4柴油货车的排放因子进行了测量,并将模型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国4排放标准下,污染物排放实测数据普遍高于模型模拟数据.对于轻型载货柴油车而言,实际道路测量的CO、NO_x、VOC和PM_(2.5)的排放因子分别是模型模拟数据的2.5、4.3、1.9和1.2倍;对于中型载货柴油车而言,以上污染物的实测排放因子分别是模型的1.3、2.1、1.0和1.2倍;对于重型载货柴油车而言,以上污染物的实测排放因子分别是模型的1.7、1.9、1.1和1.2倍.  相似文献   

4.
肖永鸿 《环境》2010,(1):17-19
十七日。天气又在变冷,比前一天还要冷。不过我们都清楚,COP15的峰会已经进入到了最关键的阶段。不过似乎谈判的进程不是很乐观,77国集团及中国方面似乎仍然没有就减排问题达成有效的共识,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各方压力也在不断升级。与之相互呼应的,便是贝拉中心会场外热血高涨的示威人群。  相似文献   

5.
《世界环境》2022,(6):40-41
<正>2022年12月11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会场内,来自中国、巴基斯坦、英国等国家有关机构和学校的4名青年代表共同发布《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青年倡议》。青年代表在COP15中国角举行的“美好的未来、多样的生物、青年的参与”主题边会中发出倡议:  相似文献   

6.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光化学污染形成的重要前体物,汽油车的蒸发排放是VOCs的重要排放来源。排放清单是表征汽油车VOCs排放的重要手段,汽油车的VOCs蒸发排放因子是建立源排放清单重要的数据基础。该文通过整车蒸发排放试验获取国五和国六轻型汽油车的热浸和昼夜VOCs排放因子,为建立汽油车VOCs排放清单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结果表明,国五轻型汽油车热浸VOCs平均排放因子为(0.11±0.11) g/h,昼夜损失平均排放因子为(0.61±0.29) g/d;国六轻型汽油车热浸VOCs排放因子为(0.095±0.077) g/h,昼夜损失平均排放因子在(0.23±0.16) g/d。研究表明昼夜排放测试中,蒸发密闭室内VOCs质量排放上升速度先快后慢;相较于国五车辆,国六车辆车的昼夜排放改善更为明显,且使用95号汽油的车辆比使用92号汽油的车辆蒸发排放略低。  相似文献   

7.
国外动态     
英国打算创设CO2排放权交易常设市场 英国政府提出在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创设让世界的企业和政府自由买卖CO2排放权的常设交易市场的方向,接受COP3,利用市场原理,调整排放权的供求和价格,使发达国家完成削减温室气体目标。该交易所议定了创设CO2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基本设想,最近向英国政府提出,争取在今年秋天举行的COP4上取得有关国家的同意。 曹信孚 摘自《资源环境对策》Vol.34,NO.3,(1998)  相似文献   

8.
柴油车的黑碳排放对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但我国柴油车黑碳排放清单编制仍有较大局限性. 为进一步提高柴油车黑碳排放清单编制精度,采用整车转毂台架和热光折射的方法研究不同排放标准、行驶工况和负载状况对重型柴油货车黑碳排放的影响. 结果表明:我国排放标准升级对重型柴油货车的黑碳排放有重要影响,从国Ⅰ、国Ⅱ排放标准升级到国Ⅲ、国Ⅳ和国Ⅴ排放标准,黑碳在颗粒物中的占比由41%左右逐步提至72%左右. 行驶工况对重型柴油货车的黑碳排放也有一定影响,车辆在C-WTVC (中国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测试工况)下的黑碳排放占比较VECC (重型车典型道路行驶工况)下高5%~10%. 与半载状态相比,重型柴油货车在满载状态下黑碳排放占比更高,国Ⅲ、国Ⅳ重型柴油货车满载状态下黑碳排放占比较半载状态高7%~8%,国Ⅱ重型柴油货车满载状态下黑碳排放占比较半载状态高15%左右. 研究显示,柴油货车黑碳排放清单编制要综合考虑排放标准、驾驶特征、负荷状况等对黑碳排放的影响,不宜使用固定系数利用颗粒物排放因子外推黑碳排放因子.   相似文献   

9.
李国香 《交通环保》1999,20(1):34-38
针对我国在用车排放比较严重的现状,我们认为:短期内易于实现,花费不高,不用对现有车辆作重大技术变动的有效措施是完善在用车I/M计划和进行在用国的加速淘汰工作。而且,对于用率和高污染车辆,完善的I/M计划也是更有效控制机动车排放污染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0.
单力 《环境》2006,(11):50-53
日前,国家环保总局透露,我国将分别在2007年全面实施国家第三阶段排放标准(国Ⅲ标准),2010年全面实施国家第四阶段的机动车排放标准(国Ⅳ标准)。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一时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选择5台国六直喷汽油车采用3种不同组分的E10乙醇汽油和1种不含含氧化合物的国VI汽油,按照国六排放标准开展了WLTC循环测试,研究乙醇和基础油组分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多数国六直喷汽油车的CO、THC和PM排放有所降低,NOx排放无明显差异,PN排放微增,所有样车的CO、THC和PM平均排放降低为6%、7%和14%.E10乙醇汽油中的重质芳香烃含量增高时,PN排放明显增加,PN排放与PMI指数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李敬  黄佳芳  罗敏  刘育秀  谭季  朱爱菊  王声钰  仝川 《环境科学》2019,40(12):5493-5502
海平面上升使得河口潮汐湿地淹水高度增加,对CO_2和CH_4的排放通量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绝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淹水增加对河口盐沼湿地的影响,淹水增加对于河口淡水潮汐湿地的影响缺乏数据.鉴于此,本研究利用模拟潮汐池和中型生态系,研究淹水增加15 cm和30 cm后对闽江河口淡水潮汐湿地孔隙水(NH_4+、NO_3-、DOC、溶解性CH_4和DIC)浓度及CO_2和CH_4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高度增加15 cm和30 cm后,CO_2的排放通量分别下降28. 53%和36. 56%;淹水增加15 cm时,CH_4的排放通量没有显著变化,增加至30 cm后,CH_4的排放通量显著增加29. 27%;淹水高度增加15 cm和30 cm,孔隙水CH_4的浓度分别增加47. 83%和73. 91%.淹水增加对孔隙水DOC浓度变化影响不显著.淹水增加促进孔隙水NH_4+浓度,并降低孔隙水DIC和NO_3-的浓度.淹水增加降低CO_2和CH_4排放通量的温度敏感性.根据研究结果,未来海平面上升50 a和100 a后,闽江河口淡水潮汐湿地的综合增温潜势将分别降低28%和35%.  相似文献   

13.
刘晓红  王慧 《环境科学学报》2019,39(8):2830-2838
基于中欧对比视角,本研究运用扩展的Kaya模型以及LMDI(Logarithmic-Mean Divisia Index)对货运机动车尾气排放PM_(2.5)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尽管中欧货运机动车PM_(2.5)排放近年来持续下降,但中国的排放强度远高于欧盟15国(EU15)平均水平.从分解因素来看,货运量增加是中国货运机动车PM_(2.5)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但该因素的作用自2013年以来极为微小.而EU15货运机动车PM_(2.5)排放量增加最主要的因素是较高的用车次数.此外,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标准为中国和EU15降低PM_(2.5)排放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不同排放标准公交车燃用生物柴油颗粒物排放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重型底盘测功机,对比研究了满足国Ⅲ、国Ⅳ、国Ⅴ排放标准的柴油公交车分别燃用生物柴油与柴油混合燃料B0/B5/B10在中国典型城市公交车循环下的颗粒物排放特性.结果表明燃用B0/B5/B10时,国Ⅴ车相对国Ⅲ车总颗粒数量和质量排放分别降低约68.1%、56.2%、57.5%和52.7%、64.8%、88.5%,相对国Ⅳ车,总颗粒质量排放分别降低了约43.0%、47.3%和42.1%,但数量排放分别上升了约4.0%、7.6%和14.7%.国Ⅲ车核态颗粒排放主要来自高速行驶工况,而国Ⅳ、国Ⅴ车主要来自中低速行驶工况;国Ⅲ、国Ⅳ、国Ⅴ车聚集态颗粒排放主要都来自中低速行驶工况.其中在车速较低时,国Ⅴ、国Ⅳ车相对国Ⅲ车核态颗粒数量和质量排放明显降低,聚积态颗粒也有降低,但国Ⅴ车相对国Ⅳ车改善不明显,核态颗粒数量和质量排放反而增加,且随着生物柴油掺混比例的上升,增幅越明显.在高速时,国Ⅲ车核态颗粒数量和质量排放急剧增加,国Ⅴ、国Ⅳ车略有增加,且国Ⅳ车聚集态颗粒数量和质量排放明显大于国Ⅴ车和国Ⅲ车.燃用生物柴油掺混比例较大的B10时,国Ⅲ车较大粒径颗粒排放急剧恶化,聚集态颗粒数量和质量排放大幅增加,不适合推广应用较大生物柴油掺混比燃油.  相似文献   

15.
以佛山市3辆汽油车(国0小汽车、国0面包车与国Ⅳ小汽车)为研究对象,利用PEMS测试技术,研究了机动车在实际道路行驶过程中的尾气排放特征,重点分析了不同车辆类型、排放标准与行驶速度下的机动车油耗与CO、CO2、NOx排放因子,并结合COPERT模型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3辆测试车辆CO2、NOx排放与油耗曲线的走势趋于一致;2辆小汽车CO与油耗的曲线均随速度的提升而升高,而面包车CO的排放与油耗则呈现相反的现象。(2)实际测试数据中国0与国Ⅳ小汽车的CO排放因子差异较大,以国0/国Ⅳ小汽车气态物排放因子的比值为指标,实际测试数据中CO的该比值变化范围在272~600之间,而CO2与NOx分别仅为0.66~0.84与0.58~4.05。(3)对比CO与NOx,各车型COPERT模拟与PEMS实测所获的CO2排放因子结果最为接近,其模拟值/测试值之比间于0.645~1.497,故COPERT模型对于中国机动车尾气CO2排放的模拟相对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6.
在用汽油和柴油车排放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实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别选取国3~国5轻型汽油车9辆和重型柴油车15辆采用实验室底盘测功机和全流稀释定容采样系统(CVS)开展了汽柴油车尾气颗粒物排放因子实测和粒径分布比较,分析并比较了行驶工况和排放控制水平对汽柴油车尾气颗粒物排放因子和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型汽油车和重型柴油车的颗粒数量单位燃料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4.1±4.0)×10~(14) kg~(-1)和(5.7±4.3)×10~(15) kg~(-1),重型柴油车颗粒数量排放因子是轻型汽油车的(14±7)倍.轻型汽油车超高速工况下颗粒物数量排放因子显著高于其他工况,颗粒数排放因子达到(5.1±5.0)×10~(13) km~(-1),分别是低速、中速和中速工况的11.7、 14.1和7.3倍,重型柴油车高速工况颗粒数排放因子分别是低速和中速工况的2.5倍和1.4倍,且增长的颗粒物主要为核模态颗粒.国3~国5排放控制水平下汽油车颗粒物数量排放因子分别为(2.7±1.7)×10~(13)、(2.6±1.3)×10~(13)和(1.6±1.2)×10~(13) km~(-1),重型柴油车颗粒物数量排放因子分别为(2.2±1.2)×10~(15)、 2.0×10~(15)和(7.1±2.1)×10~(14) km~(-1),随着排放控制水平的提升,轻型汽油车和重型柴油车颗粒数排放控制总体上均呈现较好地下降趋势,但柴油车排放粒径110nm以上颗粒物随排放标准的提升未有改善,虽然柴油车粒径110 nm以上的数量排放因子相对较低,但其对环境的危害不容忽视,应当引起必要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轻型汽油车排放控制技术进行评价,针对其技术特点,构建了包括环境、经济、技术等三方面共10项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国六轻型汽油车为例,针对三元催化器(TWC)、四效催化器(FWC)、TWC+汽油机颗粒捕集器(GPF)、TWC+cGPF、TWC+稀燃氮氧化物捕集技术(LNT)等排放控制技术方案进行定量评价,筛选出最佳可行技术。结果表明,国六轻型汽油车排放控制技术得分较高的是TWC+cGPF方案,该方案是目前轻型汽油车达到国六排放标准的主流技术方案,从而满足未来更严格的排放标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为移动源行业的最佳可行技术评估提供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针对机动车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特征研究中缺乏含氧VOCs(OVOCs)覆盖、缺乏最新国VI排放标准特征识别等问题,本研究选取了涵盖国I~国VI不同排放标准的轻型汽油车和国Ⅲ~国Ⅴ柴油车为研究对象进行底盘测功机测试,采用SUMMA罐和DNPH管采样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不同排放标准下机动车尾气中VOCs排放特征的变化趋势及启动方式对VOCs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排放标准的轻型汽油车尾气组成呈现较大差异.随着排放标准的升级,烷烃、烯炔烃和芳香烃的质量比例逐渐减少,OVOCs逐渐增加,国Ⅰ~国IV轻型汽油车排放以烷烃和芳香烃为主,国V~国Ⅵ轻型汽油车排放以OVOCs为主.国VI轻型汽油车中OVOCs占比高达58.0%,其中,甲醛、乙醛和丙酮合计占47.3%.不同排放标准的柴油车尾气中VOCs均以OVOCs和烯炔烃为主,占79.0%~83.0%.此外,冷启动是机动车尾气VOCs排放的主要阶段,此阶段的VOCs排放因子显著高于热启动,但随着排放标准升级,柴油车在启动阶段的VOCs排放降幅仅有约40%,显著小于全工况排放降幅(77.5%),表明柴油车启动过程对VOCs排放贡献随排放标准升级逐步加大.本研究凸显了在我国机动车排放标准不断升级的背景下VOCs排放的重要性,需要在制定机动车VOCs排放控制策略中重点关注柴油车尾气中烯炔烃和汽油车尾气中OVOCs减排.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COP14)已经在波兹南落幕。与确立了“巴厘路线图”的COP13和预期将会有关于第二承诺期减排目标与行动承诺出台的COP15不同,COP14稍显平淡。相比之下,由于关系到2008年年初出台的欧盟能源/气候变化一揽子政策是否能通过,以及欧盟将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同期举行的欧盟峰会则非常引人注目。经过妥协,最终该政策得以通过。  相似文献   

20.
汽油车尾气羰基化合物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在用汽油车实际道路尾气中羰基化合物的排放特征,基于车载排放测试技术,利用2,4-DNPH吸附管对北京市10辆不同排放标准的在用汽油车实际道路尾气排放进行采样测试,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排放的羰基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排放标准对测试汽油车尾气羰基化合物排放因子及组分均有明显影响,国Ⅰ前、国Ⅰ、国Ⅱ、国Ⅲ和国Ⅳ标准测试车辆羰基化合物排放因子分别为6.41、3.20、2.59、2.05和1.09 mg·km-1.行驶工况对测试车辆的羰基化合物排放因子也有较大影响,热启动工况排放因子最高,热运行工况次之,快速路工况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