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随着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与推行也不断加速。审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特别是紧密结合上海特点和实际,系统地分析与设计上海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有效路径,构成其良性的运作体系,以更好地促进上海生态城市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2.
上海生态型城市建设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与推行也不断加速.审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特别是紧密结合上海特点和实际,系统地分析与设计上海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有效路径,构成其良性的运作体系,以更好地促进上海生态城市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必须同时伴随着城市生态化,或者说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过程。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19世纪前城市化过程往往是只注重城市化而忽视生态化,甚至以牺牲生态来实现城市化,以致城市变成了生态的对立物。严峻的城市环境迫使人们反思以往城市建设模式和理念,上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理念的提出,使人们有可能从城市生态化的视角来审视城市化,把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统一起来。这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空间环境的含义丰富,也具有时代特点。传统的城市空间管理主要依靠城市政府实施规划准入管理,其本质上体现着对城市建设资金、地域空间资源的计划性配置理念。21世纪信息时代的发展特征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城市空间环境的内容和特点,随着世界经济生产方式的空间性加强,既强调跨越边界、区域差异,又强调控制和协调,创新城市空间环境的管理方式势在必行。本文探讨了城市空间环境的概念及城市空间环境发展的特点,在数字城市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试分析城市空间环境新的治理理念——空间治理的必要性和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正消费与生产概念的现代嬗变西方国家生产力水平也相对较高,在极大满足了人的需求的同时,也刺激了人消费需求的膨胀。对此,西方思想家诸如列斐伏尔与大卫·哈维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思维路径,精准把握了现代社会中消费与生产概念的变化轨迹与脉络,并对此提出了城市权利、空间正义为主旨的难题破解进路,这其中,作为与生产相对应的消费概念,在相当程度上被审视、考察与诘问。绿色消费概念作为其重要分支,与20  相似文献   

6.
环境现代化:一个不能忽略的城市发展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的核心主体是人,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和享受应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7.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既要能保证城市持续增长,更要保证城市发展的质量,既要满足城市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求,更要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应做到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生态城市,必须进行观念创新。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对象要从以物和事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培育和贯彻“人和自然协调与和谐”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城市是一个“建筑群——人海”世界,是以人为中心的,以人工环境基调为主体的生态体系。作为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是人类进化发展、繁荣昌盛的总体标志。因此,城市建设首先应为人的生存环境创造适生、优生条件。人类发祥于大自然,人的生存不能脱离大自然。所以。城市环境必须借助特殊手段使之接近于大自然。所谓城市绿色工程,说到底无非是在城市横向与纵向可能的空间领域,发展生物绿色,拓展绿量空间,尽可能  相似文献   

9.
上海城市交通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可残缺的必要条件之一,故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重新审视交通建设的历史和现状是十分必要的。文章提出了弱持续,中持续和强持续的概念,以此从宏观和微观,供给和需求等方面对上海的交通设施管理状况作了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人口与能耗的集中地,两者都需要消耗氧气和放出二氧化碳。据有关专家测定,城市至少每人要有40平方米的绿地,才能维护城市生态的平衡。 绿色,代表自然,象征生命,给城市增添更多的绿色,城市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世纪之交的机遇之争,说到底是环境之争。谁能营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凝聚人、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人、优化的生念环境感召人,谁就赢得发展的机遇。近三年来,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化,各级城市政府都把园林绿化建设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重头戏,全省城市园林绿化有了突破性发展,是建  相似文献   

11.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生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相似文献   

12.
城市规划环评要对城市空间的规划布局方案进行总体的判读,但研究视野不能仅限于城市之中,而是要在研究城市规划和所在空间敏感特点贴合关系的基础上,遵循从区外和区内、区外对区内、区内对区外、区内各子块这样的空间分析办法,层次化、条例化的审视、识别各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空间布局优化的调整意见。本文以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分区规划环评为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现在席卷全国的"热"不仅仅发生在城市,但城市显得更加突出和受人关注。高温是天气和气候过程,是自然的过程,城市包含的人为影响是叠加于其上的,高温的主要原因还是天气等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14.
李永民 《陕西环境》2003,10(5):44-45
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的生态城市”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是市委、市政府在新的历史阶段提出的宏伟目标,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无论是“生态城市”还是“环保模范城市”,都渗透了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即“绿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城市是当代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它不仅仅着眼城市的生态环境等外在的视觉形象,更注重城市的绿色文明、绿色经济、绿色生态等丰富内涵,体现人…  相似文献   

15.
系统仿真方法在城市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受到国际上普遍重视,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的统计,现在全球有40%的人生活在城市中,预计2000年时全球将有50%的人生活在城市,大量的人口集中在城市狭小的地区引起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使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变得更为迫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了“人与生物圈计划”(简称MAB),其目的是强调  相似文献   

16.
生态城市是结合了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区域综合.生态城市因其追求人与人、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严重,建设生态城市存在着种种困难.近郊生态农业具有促进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近郊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的作用,城市生态建设与近郊生态农业发展都以取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为目标.在近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促进生态城市建设进程.建设生态城市,也能够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倡导生态农业和生态城市共同建设,二者相互影响,从而实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1 我省城市发展简况 城市,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对外交往的中心,是工业集中、商贸集中、人口密集的地方,也是能源资源消耗大、环境与生态问题较为突出的地方。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建市工作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1978年,我省只有6个城市;1990年,发展到11个;1995年,我省已有23个城市。 1978年,我省城市人口只有285万人,到了1995年,全省城市人口翻了一番以上,达580多万人。23个  相似文献   

18.
所谓城市美化,是指从审美心理学角度,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装点和布置,以便使我们城市中的家庭、街道、企事业和公共场所,更加富有美的气息,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城市美化有利于培养人的审美意识,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众所周知,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对现实生活中美的观察、美的体验、美的思考和美的想象。城市中的雕塑、喷泉、壁画、草地,是人类美化城市环境的结晶,也是人类美的精神、风采、智慧的集中体现与积累。所以,要想使人的审美意识不断强化,更好地激发人的审美创造力,就必须不断地对我们周…  相似文献   

19.
在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增进人的身心健康方面,城市美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谓城市美化,是指从审美心理学角度,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装点和布置,以便使我们城市中的家庭、街道、企事业和公共场所,更加富有美的气息,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众所周知,人的审美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增加,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繁荣,城市环境保护问题愈来愈突出、愈重要,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城市是“一个建筑群,一个人海世界”,是以人为中心的、以人工环境基调为主体的生态体系。城镇环境必须借助特殊手段,使之接近于大自然,才能为城市居民生活、工作提供一个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