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5月下旬,两条与“非典”有关的消息让人振奋:一是全国“非典”病例呈总体下降趋势,在党中央、国务院强有力的统一部署下,依靠奋斗于各条战线人们的努力,控制住了病毒的流窜,局面日渐缓和;二是寻找病毒来源的工作已取得了初步进展,研究人员从果子狸等动物身上发现了其踪影。有媒体评论,这场史所罕见的灾害,是对政府、对社会、对民众、对法治、对科学的一次磨砺。正如泰国总理他信所言,所谓危机,包括两层意思,有“危难”,更是“机遇”。既然“危难”不可避免地要发生,那么我们就不能不把握住重新审视自身行为的“机遇”。多难兴邦。“这场危机…  相似文献   

2.
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交汇点。奎文是山东省潍坊市的核心区,面临“三区”建设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后危机时期,需要我们全面分析、认真思考、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3.
清风 《环境》2004,(10):12-13
“现代性危机”原是一个表示人类在现代化进程面临“异化”现象的哲学范畴,特别是指随着知识领域越来越专和职业分工越来越细,人越来越依附于狭窄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失去了全面发展的能力。在这里,可以用现代性危机来表示一个地区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平衡状态以及由此带给人们的困扰,特别是指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异化”现象——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改善,但人越来越陷入一种人工化的、远离自然状态的环境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疏远和紧张,环境质量持续恶化,人们对现代化前景表示担忧。现代性危机反映了一个地区在其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着“成长的烦恼”,这是一个地区达到一定发展阶段后出现的新挑战。现代性危机的出现对于一个追求现代化目标的地区来说并不奇怪,甚至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关键是如何及时调整对策以应对和克服之。如同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其“成长的烦恼”则将影响他一生前途一样,一个地区如果不能正确处理现代性危机,也会影响其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前景。珠江三角洲目前就处在这样的阶段上,面临着现代性危机。  相似文献   

4.
邹晶 《世界环境》2006,(1):10-16
一直以来,中国人就不太习惯或不敢用危机这样的词汇来讨论国家面临的种种挑战。其实即便从哲学角度来看,危机也未必完全是坏事,危机往往是生机、转机的开始,危机实际上起到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是这个道理。 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创造了一个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但与此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此外,按照一般规律,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人均GDP达500美元至3000美元时。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效率与公平等社会矛盾较为严重的瓶颈时期,此时比较容易造成社会失序、经济失调、贫富悬殊、心理失衡等问题,形成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危机事件的多发期。 古人说:“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的重要经验。因此,在中国社会上下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彻底改变旧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思维模式的情形下,借鉴其他国家的危机管理体系的实践经验,我们就能将环境突发事件防患于未然,并逐步形成环境危机管理的初步机制。[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中国ISO14000认证》2004,(C00):38-43
现代企业丑闻带给企业的是危机。中文“危机”一词有两个字构成——一个表示危机。另一个表示机会。克服企业丑闻的最有效手段,就是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6.
自从2008年9月的次贷风暴席卷全球以来,如今金融危机开始进入复苏的“后危机时期”。因此,在“后危机时期”不断命中移动靶的企业,就是具备了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但是,无论你尝试何种战略,竞争优势(无论它是家得宝公司集大卖场、家居超市、特色餐厅等为一体的“大盒子”特色.还是英特尔公司的芯片技术,抑或迪斯尼公司的奇幻魅力)都越来越难以创造和维持。  相似文献   

7.
从表面上看,非典影响了中国旅游业的正常发展,也影响了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从更深层次来看,非典不仅给中国的旅游业,也给世界各国的旅游业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提高旅游业对突发危机的“免疫力”成了世界各国关注的一个话题。6月中旬,世界旅游组织亚太地区旅游危机管理部长会议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与会者呼吁各国加强危机管理,提高旅游业对抗危机影响的“免疫力”。如此看来,非典固然是坏事,但若以抗击非典为契机,使人们与一切不文明的陋习告别,同时提高旅游产业规避风险和危机的意识,反倒可以促进旅游业的良性运作。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企业的危机管理水平虽然随着中国入世、企业国际化实战经验积累的过程中有所提高,但在整体上仍存在结构性问题,专家建议国家应从战略层面针对重要国企进行系统的危机管理体系构建,企业应抓好“补课”危机管理,化解和应对企业面临的突发和潜在危机。  相似文献   

9.
“全球绿色经济峰会”6月8日在天津滨海新区召开,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代表环境保护部发表致辞并祝贺峰会成功,他说,中国将国际金融危机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大好机遇,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的潮流,把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作为重要突破口,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正在向“绿色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如果一个人在危机阶段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性干预,不仅会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可以帮助其学会新的应对技巧,使心理平衡得以恢复甚至超过危机前的水平,因此也可以说,危机是一种机遇或转折点。  相似文献   

11.
分析中国“压缩型”特征后,中国21世纪环境政策制定必须“超常”,探索一条新的思路。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正式规则方面已经取得了进展,但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基础上的非正式约束与市场经济还存在诸多的矛盾;制度中的实施机制“软化”是我国加入WTO与国际接轨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也是解决我国持续性环境危机的根本所在。由于“压缩型”工业化所带来的压缩型环境问题,使中国持久性环境危机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因此,中国只能在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之上,探求自身的解决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2.
声音     
“张书记种树、李书记种草、王书记治理、赵书记破坏。”———沙土化长期治理不好的原因就是个人意志作用过大,出现这种官官反复折腾的现象。“官赏设施。”———人们把一种平时不常开,只是有人来检查、参观时才开一开的环保治理设施叫做“官赏设施”。“全球变暖引发难民危机”———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在澳大利亚说:“全球变暖会引发难民危机,那将比澳大利亚8月底至9月初所面临的难民问题更糟糕。”声音  相似文献   

13.
环境资讯     
《环境》2015,(7)
“总的来讲,‘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环境保护大有可为的关键战略决胜期,我们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  相似文献   

14.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政府在积极探索和寻求新的发展方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10月提出全球“绿色新政”的倡议,2009年4月公布了《全球绿色新政政策概要》,启动了“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中央领导多次提出,要抓住应对金融危机的机遇,大力推进“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如何理解绿色新政?为什么要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提出绿色新政?绿色新政与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是什么关系?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绿色新政,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这些都是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新暑期工业企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指出实施“绿色文明战略”是工业企业增强竞争能力、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提出了引导工业企业实施“绿色文明战略”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环境》2006,(6):45-47
作为泛珠三角区域内“南北轴线”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存未来五年,韶关将迎来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和泛珠三角合作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对这两大机遇,韶关环保工作要稳步推进,在保护的同时,争取实现环境质量的更大改善。同时在“十一五”期间继续推进森林生态市的创建。  相似文献   

17.
邹晶  晨沙 《世界环境》2008,(1):11-11
当今世界,地球可谓越来越小,这对各行业来说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2007年,关于美国次贷危机(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报道成为了世界新闻界的“宠儿”,其引发的震荡让各国金融及相关领域“谈次色变”。  相似文献   

18.
张泽 《环境》2005,(7):22-25
人类的“整体性危机”出现于新千年之后:在自然法则没落的今天,法律作为调整人际关系的工具失去了终极价值,不再解决所有问题。而环境法则是困顿中的希望,它制衡着人与自然这二者力量的消长,使得人类有望从环境危机中走出。然而,时间走到2005年,在这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东方大国,一切并未如人们所乐见的那样水到渠成,环境还在持续恶化、环境执法之路至今荆棘丛生。就环境执法的相关问题,本刊记者与环境法学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李耀芳博士进行了一番深谈。  相似文献   

19.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又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在获得新机遇的时候,遭遇经济风险甚至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加大。在城市突发事件管理上,只要政府建立起应急反应机制和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完善处置危机的权威体制,动员社会参与危机救治,加强信息流通,增进社会认同,促进危机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就一定能确保我们在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面前处变不惊,控制局面,转危为安,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突发事件的伤害,最大可能地保护公众的安全,维护社会的安定。  相似文献   

20.
转型、转变是目前经济生活的主题,转变的目的是为了应对眼前的以及未来的危机。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变与不变是一个哲学命题,同时也是一个真实现象。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一句“允许改革失败,但不允许不改革”,正是深谙事物的发展规律,才如此重视改革的作用。选择转变就是自觉地化解和摆脱危机,有滚石上山的勇气,也应有顺势而为的智慧。如今的改革早已过了凭感觉摸石头过河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