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公众参与流域水污染控制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期中国流域管理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水污染控制,公众参与是流域水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公众参与可以提升公众环境意识、动员多方力量来调和多重利益团体的矛盾、监督企业环境行为、克服政府单方决策的缺陷。但目前中国公众参与流域水污染控制状况并不十分理想,未能有效发挥上述公众参与的优势,极需建立合理的公众参与流域水污染控制机制。基于政府、公众、企业之间的互约‘关系,提出了成立流域水污染控制协调小组,组织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力量开展协商、引导支持公众参与流域水环境管理,逐步完善协调、监督、管理、激励的流域水污染控制的互约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流域水环境管理的优化体制。  相似文献   

2.
<欧盟水框架指令>特别强调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对水资源管理的参与.但仍然没有回答关于谁、为什么、何时、如何参与等几个实际问题.本文调查了利益相关者对提高水资源管理公众参与的一些体验和观点.并探讨了通过和利益相关方的代表组建流域委员会和通过各种实用的参与措施来提高参与水平的可能性.同时本文也调查了参与管理养分流失的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观点、期望和忧虑.通过邀请来自瑞典南部伦讷(R(o)nne(a))河流域5个利益相关群体的代表参加流域对话收集了利益相关者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3.
水环境治理过程重点关注了治理技术和治理措施的研究、创新与升级,轻视了水体治理效果的维护与管理,忽视了治理过程中潜在环境风险的防控。北运河香河段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引入环境物联网工程,通过建立感知系统(流域水体感知单元、有机垃圾处理感知单元)和智慧运营管理系统,同步感知整治效果及整治过程,及时发现污染威胁,防控过程环境风险,促进多方参与到流域管理工作,以期实现维护与管理水环境治理效果、防控过程环境风险、保障流域水环境安全的目标。该模式在流域水环境整治工程中具有推广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以水专项在辽河流域实施的阶段性成果及辽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现状为基础,分析"十三五"时期辽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的需求,提出构建成套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和管理大平台、全面建设并优化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行水环境管理的动态调节机制和建立健全流域水环境管理长效机制的水环境管理研究思路,并指出研究应密切结合地方管理,充分发挥地方环境管理的责任主体地位,为水专项第三阶段"综合调控"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流域水污染防治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环境绩效评估为基础,从总量削减、水环境质量保护、公众参与、环境治理4个方面选择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水污染防治绩效评估.结果表明,赣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效果明显,水环境质量呈逐年变好趋势;从环境管理来看,情况有所改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环保投资指数成为影响水污染防治效果的主要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6.
流域管理体制的构建与运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流域水环境资源要素相关性,功能多样性、复合性、依存性入手,推出流域管理应是要素一体化、功能一体化、水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协同化的管理。从地方政府的两难处境入手,引入利益分析,得出设立流域管理机关和区域管理机构的双轨制流域管理体制。从利益平衡的角度和民主科学管理的理念出发,得出双轨制流域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有多元决策、权力制衡、经济调控、民主协商和公众参与等益处。  相似文献   

7.
生物多样性保护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现状与机制构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跨地域、跨学科、跨部门的复杂问题,它的有效保护需要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虽然中国政府在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目前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部门间的职责和利益冲突、缺少协调与配合机制、缺少法律基础、缺少政策与技术的支持及企业和社团的广泛参与等。为了推动各方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中,必须建立健全更有效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在现阶段无法改变政府部门结构和职能的情况下,可采取以现有生物多样性相关政府部门为主线的途径,建立"兼容性"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作为在现有条件下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多方利益相关方参与的机制。但从长远利益和根本目标出发,在政府层面,必须实行"大部制"的多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大部制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是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水环境管理状况直接影响流域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效果。本文从法律、监督管理、经济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对辽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为提高辽河流域水环境管理效率和效果奠定基础,促进先进的水环境管理技术在辽河流域水环境管理中的转化和应用,改善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9.
白洋淀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有效的公众参与是提高流域水资源管理效率和流域综合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 选取白洋淀流域的典型城市模块(保定市)、乡村模块(涞水县)及水敏感区(安新县)进行研究,综合采用问卷调查、利益群体访谈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对政府管理人员、流域居民的环境意识及水资源管理参与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比较与评估了政府及相关利益群体的环境知识、环境满意度、信息流通渠道、参与意愿、实际参与度、政府行为及其公众认知度和接受度. 结果表明: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现状是水敏感区的参与效果好于城镇模块,且城镇模块好于乡村模块;公众获取环境知识与环境信息的途径主要以亲身感受与媒体宣传的被动接受形式为主;参与途径不畅通,实际参与度低于有参与意愿的比例,参与意愿不确定性高;公众对于政府行为的认知度为41.3%,接受度仅为19%;管理者对于公众参与在水资源管理中作用的认识仍有待提高,参与活动以宣传教育为主,缺乏整体考虑及上下游沟通与设计,缺乏全过程参与,居民尚未形成共同认可的流域价值观. 建议加强全过程参与、环保民间团体的作用以及学校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前,由于受属地管理、利益驱使和治理标准等原因的制约,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无序排放和农业用水居高不下的情况频发,流域水污染治理往往会陷入“单打独斗”的窘境。针对我国流域水环境现状及现行保护措施的不足,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具体措施以完善流域管理体系为重点,政府加强对水资源的交易权管理与生态补偿,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共享机制,在构建流域生态红线体系的基础上,健全社会公众参与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垃圾围城已经成为很多大城市的一天重要问题,亟需合理有效地建设垃圾处理场。但是,垃圾处理场选址问题涉及多方利益。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借鉴米切尔评分法对其进行分类,分析各方的利益诉求以及对决策的影响,以期尽可能满足各方利益,实现垃圾处理场选址的最大社会效用,为政府选址决策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绩效管理作为推动地方政府建设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和方式,能够把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的绩效管理,从而推动地方政府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在此过程中应侧重于如下几个问题:提高环境保护在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地位与比重;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动态评价系统,对环境质量和生态发展进行区域性监控与跟踪;将国家环境功能区划纳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成为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基本依据和内容;坚持绩效管理理念,推进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强化目标责任制,构建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从以内部考核为主向内外考核兼顾转变。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土地利用利益相关者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乡村振兴的实施使得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面临更多的挑战。应用利益相关者分析、博弈均衡分析和实证案例分析,探讨乡村振兴视域下土地利用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演变。研究结果显示:(1)1949年至今,农村地区土地利用利益相关者主体数量增加,博弈关系呈现复杂化、多样化和多向化;(2)乡村振兴时期主要有六种博弈关系,并探讨了案例村实施下山脱贫、发展乡村旅游、新型经营主体进驻、城市居民促进农村发展四种博弈决策过程;(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地区发展应关注基础设施配套、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环境协调、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等问题。乡村振兴中应注重实现土地利用各利益相关者的最优均衡,降低各方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并寻求多方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4.
公众参与在环境规划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规划是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结合点。为例制定的规划能够可行,在规划的整个过程中公众参考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规划制定者要自觉际充分地听取公从的意见,双方互相尊重、紧密结合、从全局和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制订了一个完善可行环境规划。  相似文献   

15.
The GreenWatch program has been implemented nationally in China. However, whether the program and its process have been effective in improving firms'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remains unclear. Based on the stakeholder theory, this paper conduc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firms participating in the program and those that do not, all of which are based in Changshu City in the developed part of Jiangsu Province, China. Data suggest that GreenWatch encourages firms to improve and disclose thei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hrough pressures imposed by different stakeholders—from the government, investors, and consumers, to the public, such as the community and media—this program has become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improving the firms'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he current study also provides substantial evidence that public disclosure in China opens up channels for effective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refore, the GreenWatch program deserves to be promoted in China.  相似文献   

16.
中国以流域为单元实行的统一区域管理虽然已普遍被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接受,但在中国并没有形成一个具有统一职权和执行效力的跨区域水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以流域水资源管理为例,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名义上受水利部与环境保护部的双重领导,但在编制上却是水利部的派出事业单位,负责具体水污染管理事宜的环境保护部门的领导权在实际中并不容易落实。同时水利部和环保部门相应的受各级地方政府领导,其财政权和人事任免权由地方政府掌控,这种地位的不独立性容易使其行为受地方政府意志的支配。另外,在晋升激励和财政分税制的制度背景下,各流域地方政府有意愿和能力干涉环保部门的行为,使各种水环境保护事物让位和屈就于更实惠的地方经济发展。对于此种跨区域水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现存的问题应当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combined uncertainty 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s with local stakeholders' perspectives to develop an effective Reducing Emission from Deforestation and Degradation (REDD+) scheme at the district level. Uncertainty of carbon emission estimates depends on scale while local stakeholders' views on plausible REDD+ schemes influence and limit transaction costs. The uncertainty analysis formed the basis for determining an appropriate scale for monitoring carbon emission estimates as performance measures for REDD+ incentives. Our analysis of stakeholder’ perspectives explored (i) potential location and activities for lower emission development pathways, and (ii) perceived fair allocation of REDD+incentives. Our case study focused on frontier forest in Tanjung Jabung Barat District, Jambi, Indonesia. The uncertainty analysis used Monte Carlo simulation techniques using known inaccuracy of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and variation in carbon stocks assessment per land cover type. With decreasing spatial resolution of carbon emission maps, uncertainty in carbon estimates decreased. At 1 km2 resolution uncertainty dropped below 5 %, retaining most of the coarser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 district. Fairness, efficiency and transaction cost issues in the design of REDD+ mechanisms were readily recognized by local stakeholders, who converged on an equal allocation to short-term efficiency (emission reduction activities) and long-term fairness (alternative livelihood development). A striking difference occurred in desirable transaction costs (which include monitoring, reporting and verification), with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aiming for 8 %, while government and researchers accepted transaction costs of 40 %. Feasible measures for emission reduction in the district, derived from a participatory planning process, are compatible with the 1 km2 spatial resolution of performance measures.  相似文献   

18.
邻避行动的现有研究通常更关注利益分配是否公正,补偿措施是否到位,政府是否失责等.然而,邻避行动的另一诱发因素来自于利益分配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基于这一视角,邻避事件中公众与政府的冲突问题被还原为管理问题,矛盾的纠结点被归纳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和沟通问题.通过运用参与式评价工具,对K市垃圾焚烧项目各阶段的公众参与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邻避行动的成因与演变逻辑,制定了公众参与策略.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和高速发展的城市化使得人类与生态之间的矛盾愈加严重,环境危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上升,如何应对危机成为当今社会公共管理的主要议题。本文从环境危机事件的内涵与制度学诱因出发,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对危机影响下环境政策变迁的过程、模式以及机制进行评述。研究表明,制度供求不匹配所带来的制度非均衡是导致环境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之一;环境危机事件有利于打破原有环境政策渐进性过程的路径依赖性,通过改变政府、公众、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体的机会格局与资源条件从而为主要政策变迁提供可能性。因此,危机事件影响下的环境政策变迁过程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政策途径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正处于“非稳定状态”的环境危机多发阶段,需要借鉴国外理论模型进行本土化研究。加强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有关理论的实际应用,为具有不同经济制度发展水平的地区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