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中国未来水资源情势与管理需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浩 《世界环境》2011,(2):16-17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的国家。中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中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2.
我国水资源贫乏,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并且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平衡,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不足全国人均的1/4,北京市和河北省人均水资源已低于沙漠国家以色列的人均量.目前,全国年缺水总量约为300亿~400亿立方米,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少产粮食700亿~800亿公斤.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是我国北方环境资源诸多问题中的难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3.
远亮 《山东环境》2000,(6):47-47,45
我国是世界上淡水资源较为紧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淡水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并且分布很不均衡,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山东作为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省份之一,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357方,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人均1000方的临界值,属于人均占有量少于500方的水资源危险地区。  相似文献   

4.
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但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属于世界上几个最为缺水的国家之一.锡盟地处内蒙古中部地区,水资源在地区和季节分布不均,同时潜在的水污染也是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本文试探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白强 《环境》2000,(12):6-7
几年前,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先生曾专题研究中国的水问题,他认为中国的水资源短缺将超越洪涝灾害而成为中国政府最大和最难解决的水问题,甚至会引发全球粮食市场的变动和其他国际问题。布朗的结论尽管有点刺耳,却给中国人提了个醒——水资源短缺,无可回避。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利用率低,污染严重。而稀缺、污染和浪费,是我国水资源中三大突出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小城市污水回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水平的1/4。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和数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水环境的承载力明显不足。本文着重对中小城市污水回用的必要性、措施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2008年冬天,北方旱灾影响了7个小麦主产区的一亿多亩小麦,导致今年小麦大量减产。2月江苏盐城因一家化工厂偷排污水导致水体污染,数十万居民的生活用水受到影响。在近年日益频繁出现的干旱、水污染事件中,最近的这两起事件再一次提醒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均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严重不均的国家,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将长期影响和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任何其他资源都无法取代的、有限的资源.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秦皇岛市人均水资源量为597 吨/年,是全国平均值的1/4左右,属于缺水城市.在可供水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水资源需求量又在不断增加,因此,未来水资源的短缺形势将更为严峻,以水资源紧张为特征的水危机将会不断加剧.面对水资源短缺危机,节水成为秦皇岛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
工业用水与节水项目的经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改变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除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外,还应对工业用水和节水项目进行经济评价,建立经济制约机制,以保障我国工业的用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黄河沿岸地带水资源短缺的症结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多年持续断流,已经严重影响到沿岸地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论文针对黄河水资源短缺矛盾的主要症结,即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需水量猛增;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缺乏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和制度;水质污染严重;水利工程调蓄能力不足等方面,提出几点缓解水资源矛盾的建议与对策:①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包括对水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建立有偿使用制度、利益补偿机制、改革投资体制等;②强化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行政管理和立法监督,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化调度;③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节水型农业、工业以及城市等国民经济体系;④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和水利工程建设等。  相似文献   

11.
关中地区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西北地区生态破坏、荒漠化。水资源短缺不能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关中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中的问题及其加剧的水资源短缺是西北地区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的一个缩影。1关中水资源短缺的现状1.1水资源量不足,人均水量贫乏关中地表水资源量多年平均约73亿立方米.加上地下水总计约go亿立方米,人均437一立方米,亩均336立方米。地表水资源人均360立方米,亩均274立方米。远低于全省人均亩均资源量(1246立方米/人,797立方米/亩),更低于全国人均亩均资源量(2700立方米…  相似文献   

12.
中国钢铁工业是目前内部矛盾十分突出的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产品转型和产业升级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本文从钢铁工业突出的流程化特点入手,在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钢铁工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中国钢铁工业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创新思路,力争以此为突破口来推进钢铁工业改革,也为钢铁工业技术研发、资金投放和项目选择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马瑞  莫妤 《环境保护》2007,(7B):14-16
水是最基础的自然资源,既是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控制因素,作为战略性经济资源,它还是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虽然总量不少,但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三分之一,加之我国地域广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水资源管理主要分为水量和水质管理两个部分,如何对水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如何从源头上解决中国“水”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水资源专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料占有量的1/4,开展再生水回用、污水处理、节水、海水淡化等成为我国缓解水资源紧缺的手段.其中,海水淡化可以提供的水资源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5.
认真保护节约水资源,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郭廷杰(国家计委老干部司)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2500M3,仅为世界水平的1/4。故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工作。1984年底由水利部颁发了“水质监测规范”和相关...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是人类存在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目前我国水资源利用和开发使用情况主要面临两大难题:节水不足和水污染严重。本文针对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两大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节水不足和水污染严重的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从思想观念转变到制度化约束再到具体措施的应用等途径进行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对目前我国水资源利用和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宁蒙陕能源化工基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近年来,在煤炭资源开发和煤化工产业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区域经济发展迅猛,但由于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缺水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分析基地水资源水量、水质、生态环境和管理体制等风险问题,提出推进节水、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和加快西线工程等水资源保障对策。  相似文献   

18.
钟伟青 《环境》2003,(3):48-49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水资源同土地、能源等一起构成了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人口与经济的增长,世界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环境也不断恶化,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早在1997年,联合国就在《对世界淡水资源的全面评价》的报告中指出:缺水问题将严重地制约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9.
城市污水资源化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资源危机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的严峻课题,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时空分配不均、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危机尤为严重.城市污水回用作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我国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将着重论述城市污水回用的意义、技术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宁蒙陕能源化工基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近年来,在煤炭资源开发和煤化工产业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区域经济发展迅猛,但由于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缺水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分析基地水资源水量、水质、生态环境和管理体制等风险问题,提出推进节水、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和加快西线工程等水资源保障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