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冬小麦品种抗霜力鉴定与霜冻害防御新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小麦发育进入拔节期和出现霜冻低温是形成其霜冻害的两个要素。霜冻低温的出现主要与气候因素有关。而拔节期的早晚则受初春气温、播种期和选用品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品种抗霜力的重要因素是幼穗分化时期。品种抗霜力的鉴定必须在相同的幼穗分化期,建议在药隔期进行。品种的抗霜力还与第1茎节的长度有关,而与抗冻力和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通过研究,提出了下列抗霜对策:在把握地区霜冻温度出现规律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抗霜品种与避霜品种的布局;通过常规育种和基因工程手段,改良品种的抗霜力;通过遗传操作磷脂酶D基因,改良冬小麦的抗霜性。  相似文献   

2.
林晓梅  岳耀杰  苏筠 《灾害学》2009,24(4):45-50
霜冻是一种威胁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对其致灾因子危险度的研究,可为大尺度的作物霜冻灾害区划及农业保险提供依据。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原理,以全国751个气象台站56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以及作物生育期资料为基础,统计得到冬小麦各个生育阶段不同灾害等级(轻霜冻、中霜冻、重霜冻)的年霜冻日数,并计算出冬小麦全生育期内不同等级霜冻的发生概率,基于以上两项指标对冬小麦霜冻致灾因子危险度做出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重霜冻年霜日最大值为129d,而轻霜冻和中霜冻霜日最大值分别为23 d和19 d,冬小麦受重霜冻危害时间较长;冬小麦霜冻的频发区、多发区、少发区从北向南依次分布,随着霜冻等级增加,频发区的面积差异不大,但多发区的面积减小、少发区面积增大;冬小麦霜冻灾害危险度等级最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低纬度的几个省份,如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危险度等级最高的地区集中在青藏高原地区。  相似文献   

3.
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容  崔鹏 《灾害学》2013,(1):133-138
加强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是当前国际减灾的主要趋势之一。经验表明,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是治理和减少风险并确保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分析国内外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成效基础上,指出我国社区灾害风险管理还存在总体发展不平衡、社会化参与程度不高、综合减灾协调机制不完善、防灾规划和应急预案针对性不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力度和减灾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与日俱增的各种灾害风险对社区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我国社区灾害管理工作:促进社区灾害管理立法,建立社会参与的长效激励机制,健全参与式社区减灾机制,加强社区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加强灾害资源化利用,并注重多方共同参与的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模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华北异常初终霜冻气候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利用1953 ̄1990年地面最低温度资料,并以≤0℃作为霜冻指标,定量地确定出现异常霜冻判别标准,研究了华北地区初、终霜冻异常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异常初、终霜冻发生频率地理分布差异显著;其年际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波动,主要周期有2年、6年和8 ̄12年等;当初,终霜冻出现异常后,其均值持续时间,分别为1.0 ̄3.4天和1.0 ̄1.3天;初、终霜冻波动位相特征及其长期变化趋势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罗渝  何思明  宋鹏飞 《灾害学》2016,(4):162-165
高速远程滑坡往往以其超强的动力学特性、极高的运动速度和超远的运动距离造成极为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高速远程滑坡超强动力学特性的内在机理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滑面热-水-力耦合响应的角度出发,阐释高速远程滑坡的动力学特性。这一研究思路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我国面临的滑坡灾害防灾减灾形势异常严峻,而在高速远程滑坡的热-水-力动力学研究方面,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因此,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国内外从滑面热-水-力耦合响应角度,对高速远程滑坡运动演化研究方面的研究现状,对目前在这方面研究中所提出的理论和模型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同时点评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评估指标研究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干旱作为一种气象灾害,系以降水缺少并造成减产为特征。用三次多项式对历史产量序列进行处理,求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然后对气象产量和降水距平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气象产量与冬小麦全生育期和拔节期的降水距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前者。通过统计分析,建立了它们之间的回归方程,并与农业干旱划分标准相结合,确定了两套与轻旱、中旱、重旱和极端干旱相对应的干旱指标,即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负距平分别为小于15%,15%~35%,35%~55%和大于55%时,出现轻旱、中旱、重旱和极端干旱,产量分别减少小于10%,10%~20%,20%~30%和大于30%;拔节期降水负距平为小于30%,30%~65%和65%~100%时,分别出现轻旱、中旱和重旱,分别减产小于10%.10%~20%和20%~30%。可以看出,拔节期降水缺少对产量的影响,远远不如全生育期的降水影响大,因此评估中应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相互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7.
早霜冻对水稻商品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调查水稻生长发育物候期和黑龙江省粮库各年收购水稻商品品质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和灰色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早霜冻的发生规律和对水稻商品品质的影响,并提出了减轻水稻早霜冻害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和预报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0-2008年地面最低气温和历史天气图资料,对黑龙江省初、终霜冻的天气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出现霜冻的环流形势特点,总结出黑龙江省出现霜冻的三种天气学模型:①超极地路径型;②西方路径型;③西北路径型。给出了霜冻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对预报有用的一些预报指标,对霜冻预报业务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生防菌和药剂除冰核细菌防御玉米霜冻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用药剂和生防菌防除玉米成株期上的冰核细菌,可以达到减轻或控制玉米霜冻危害的目的。在-4℃发生霜冻的条件下,所述3种处理都有不同程度的防霜效果,其防效顺序为:防霜剂1号(54.94%)>抗霜素+SR01006生防菌(33.63%)>抗霜素+壮丰优(22.35%),即防霜剂1号防效最显著,它既能杀灭INA细菌,又能破坏冰核活性物质(冰蛋白),是一种无公害、杀菌谱广的新型杀菌剂,具有良好的防霜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冬小麦渍涝灾害损失评估模型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将安徽省冬小麦种植区划分为淮北、沿淮、江淮3个区域,采用根据大面积多种农作物平均单产求算小面积作物趋势产量的方法,计算了各区域冬小麦的减产率。分析了各区渍涝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最大时段,确定了主要危害因子和指标,探讨用主要因子法和Q值法构造减产率和危害因子间的相关函数,建立了安徽省各区域冬小麦渍涝灾害损失模型和综合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抗霜性与抗冻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拔节期霜冻害是制约冬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关于冬小麦拔节期抗霜性的鉴定工作,国内外的研究报导还很少。选取了13个起源地和春化特性不同的小麦品种,通过利用人工霜箱模拟田间自然霜冻发生过程的试验方法,在小麦幼穗分化进程中的低温敏感期——药隔期进行抗霜性鉴定。同时,对这13个小麦品种越冬期间的抗冻性进行了鉴定。最后对冬小麦品种的抗冻性与抗霜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抗霜性与抗冻性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抗冻力较强的冬性品种,抗春霜冻的能力不一定就强;相反,抗冻力较低、发育进程快的早熟品种也可能具有较强的抗霜性。  相似文献   

12.
黄淮地区冬小麦的抗晚霜冻害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人工移动霜箱,对黄淮麦区小麦霜冻害的抗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按幼穗的冰点来判定不同品种的抗霜能力,可以将小麦的抗霜冻能力分为4个等级:-4℃以上抗性弱,-4~-5℃抗性较弱,-5~-6℃抗性较强,-6℃以下抗性强。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小麦的冰点升高;随着茎高的增高,冰点升高,主茎和分蘖的受害率增大;随着细胞液浓度的升高,冰点降低,受害率降低。小麦在雌雄蕊末到药隔初的冰点温度较高。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幼穗的冻死率升高,而其冻伤率降低。  相似文献   

13.
2004-2005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冻害成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北京、天津、菏泽、驻马店、商丘、阜阳6个站点为代表,分析了黄淮海平原2004-2005年冬季冬小麦的冻害成因.研究表明,冬小麦冻害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从小麦播种至当年12月20日积温过高,造成部分麦田在入冬前就完成了6-8片叶的生长,甚至进入了拔节期,再加上从当年12月20日至次年2月底黄淮海大部分地区气温比常年偏低1.3℃左右,且冷暖交替突变,麦苗抗寒锻炼不足,春性品种过多和播种量过大等原因.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拔节后幼穗低温敏感期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移动式人工霜箱,进行了模拟霜冻害的实验,研究分析了冬小麦拔节期幼穗抗霜力随幼穗分化进程的变化。结果发现,随着幼穗分化期的推进,冬小麦幼穗的抗霜力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从雌雄蕊末期发育进入药隔前期,幼穗的抗霜力骤然下降,在雌雄蕊分化期之前以及药隔期之后,抗霜力的下降趋势较为平缓。表明药隔期之后为冬小麦幼穗分化的低温敏感期。品种抗霜性的鉴定适宜在药隔期开展。该研究结果对于抗霜品种的筛选以及霜冻害的防御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华北平原冬小麦干旱区划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干旱是以降水缺少并造成作物减产为特征的。以冬小麦生育期间降水负距平和减产率为指标,对不同发生频率的降水负距平和减产率作了系统分析。确定了不同程度的干旱在区域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发生频率。研究结果表明,重旱10年一遇,发生面积占73%,重点在豫东北和鲁西南地区;中旱3~4年一遇,发生面积占93%;轻旱2年一遇,发生面积占98%。利用干旱灾害综合指数进行了干旱区划,发现干旱高值区往往是降水负距平最大,同时也是减产率最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1961-2000年干旱对我国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定在目前条件下的冬小麦作物品种、耕种措施和土壤特性不变,利用WOFOST作物模型,模拟了1961-2000年干旱对我国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1961-1980年干旱对我国冬小麦产量影响较为严重,干旱使整个麦区冬小麦平均减产4.6%,使北方麦区冬小麦平均减产12%。1981 -2000年,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明显减轻。总体上,1961-2000年虽然冬小麦生育期内降水量持续减少,但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没有加重的趋势。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北方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的降水和干旱与产量并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但春季降水和干旱则与产量显著相关,揭示了我国北方春季降水量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北方冬小麦播种期底墒干旱模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冬小麦播种期0-100cm土壤底墒与当年7-9月的降水量、可能蒸散量,水分盈亏量和年降水量和前一年10月至当年9月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径流量以及径流率等8个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建立了计算冬小麦播种期土壤底墒的各单因子统计模型和不同F检验水平下的多因子统计模型,并对各统计模型进行了精度比较。选取其中一个模型,计算了北方冬小麦区94个站点1961-2000年历年冬小麦播种期的土壤底墒值,初步得到了北方冬小麦播种期土壤底墒的变化规律,并为北方冬小麦播种期土壤底墒的计算和预测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