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化工行业产生的含无机氯废液在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设备氯腐蚀、产生二英等大气污染物、废酸或废盐污染地表水与土壤等问题.含无机氯废液可先经预处理将无机氯与有机物分离后,再进行分质处理.介绍了含无机氯废液预处理技术的原理、特点与研究进展,提出了含无机氯废液预处理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3.
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类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石油烃类的微生物降解技术具有环境友好、费用较低等优点。全面地介绍了石油污染微生物降解的技术方法及其应用、微生物降解菌的种类、微生物降解的影响因素,以期全面反映此领域的研究概况,并对这一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降解农作物秸秆生产SCP饲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开始研究微生物降解农作物秸秆问题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迄今仍未实现大规模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其原因在于,实际生产中缺乏纤维素酶系全且酶活力高的产纤维素酶菌种、性价比高的产SCP菌种,并缺乏工艺简单、投资低、耗能少的发酵技术,给中试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对农作物秸秆的预处理方法、生产SCP饲料的微生物菌种、发酵工艺、该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进行了分析,为SCP饲料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对石油烃类的降解机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章分析了生物降解需要的条件、环境因素对石油烃微生物降解的影响,石油烃类的有氧降解机理、有氧降解方式,石油烃类的厌氧降解机理、厌氧降解过程中某些无机含氧化合物作受氢体的递氢过程,石油烃类化合物微生物降解难易程度,提出了以后应进一步重视原油的生物降解应用于我国微生物采油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因处理效率高、抗冲击能力强、固液分离效果好、污泥产生量少等优点而广泛用于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文章简要介绍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起源,发展过程,制备材料和方法,特点和优点;对其高效降解油田废水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综述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高盐采油废水、稠油废水、舍聚废水、石油污染地表水等油田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对固定化微生物技术进一步提高油田废水降解效率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株降解苯酚微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章杰  何泽超  梁川 《四川环境》2006,25(1):8-10
从污泥中分离出可在舍100mg/L苯酚的LIB培养基上生长的菌株,其中JF-2生长情况最好。通过逐级驯化,JF-2的降解苯酚能力明显提高,可在以苯酚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降解苯酚并生长。在接种量为1%时,JF-2在24h内将300mg/L的苯酚完全降解。该菌的最适生长和降解温度为30℃,并能在pH5.5~9内降解苯酚。河水中的天然微生物降解苯酚的能力弱,需7天才可将200mg/L的苯酚完全降解。  相似文献   

8.
以长安大学渭水校区未被污染的粉质壤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灭菌、添加由石油污染土壤红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inn)根际修复区分离筛选得到的4株以原油作为惟一碳源和能源的高效石油烃降解菌(动性杆菌、藤黄微球菌、蜡状芽孢杆菌和短小芽孢杆菌),调控反应温度与石油烃初始浓度,研究在土壤中添加优势石油烃降解菌后石油烃降解动力学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优势石油烃降解菌对土壤中石油烃降解起主导作用,在40d内,在2 000mg/kg石油烃浓度下添加石油烃降解菌其石油烃降解率是灭菌条件下的2倍左右,土壤中石油烃降解菌降解量为36~271mg/kg,非灭菌处理半衰期时间短于灭菌处理;在设定的实验温度范围内,石油烃降解速率随着温度增加逐渐加快,在(38±1)℃时残留量最小为1 662mg/kg,半衰期最短;土壤中的石油烃在浓度为2 000mg/kg时降解最快,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石油烃降解速率呈递减趋势,半衰期逐渐增长。  相似文献   

9.
环境中五氯酚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亚平 《四川环境》1992,11(1):23-26
本文概述了五氯酚(PCP)的环境污染、人群暴露水平及目前有关监测方法研究进展。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本品的生产及工农业中的应用。在我国主要广泛用于杀灭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人体通过污染的空气、水体及食品可摄入PCP造成生物蓄积,危害健康。监测方法有化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色谱法、极谱法、电化学检测法等,其中,色谱法简单、灵敏,易于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10.
二噁英是一类剧毒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一级致癌物质。脱氯降解是降低二噁英毒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二噁英的种类、来源和危害,其次对二噁英的降解方法包括光降解、光-Fenton降解、生物降解、热降解、化学降解脱氯作了简要评述,比较了各种降解方法的优劣。  相似文献   

11.
功率超声应用于有机污染物降解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功率超声是一项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新型技术。本文介绍了功率超声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原理:声空化理论及功率超声降解过程中导致有机物分解的三个主要机理,即高温热解机理、OH自由基氧化机理以及超临界水氧化机理。并系统地介绍了挥发性及难挥发性有机物应用功率超声降解时,在不同降解机理影响下的处理效果。文章同时介绍了影响超声降解的一些重要的物理、化学因素。最后提到目前超声降解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室内净化技术,能够有效降解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室内VOCs的主要来源和对人体的危害,以及传统治理技术的不足,详细分析了低温等离子体净化VOCs的优势和机理,并对低温等离子净化VOCs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现状做了引证阐述,最后提出了有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Fenton及电-Fenton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enton法与电-Fenton法属于高级氧化技术(Advanced Oxidation Technologjes,AOTs),是由H2O2与催化剂Fe2 所构成的氧化体系.在Fenton体系中,H2O2在Fe2 的催化剂作用下,能产生两种活泼的氢氧自由基(HO2·和·OH),从而引发和传播自由基链反应,加快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的氧化.本文简要介绍了Fenton法与电-Fenton反应的机理和应用在催化氧化难降解废水领域中的处理技术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一鸣 《四川环境》2009,28(3):71-74
絮凝沉淀法是水处理中的有效方法,絮凝剂的选择是该方法中的关键因素,根据其化学成分的不同,一般分为无机、有机、微生物絮凝剂三种。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由于其用量小、絮凝速度快和受外界因素影响小等优势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详细介绍了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种类、使用情况及研究进展,并对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浅析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挥发性有机废气会对环境和人类产生严重危害,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阐述了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及危害,并具体介绍了目前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的基本方法,如吸附法、吸收法、冷凝法、燃烧法、生物法等。  相似文献   

16.
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技术及其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危害、排放标准及常见控制技术,同时对处理技术的新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挥发性有机物(VOCS)活性炭吸附回收技术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婕  羌宁 《四川环境》2007,26(6):101-105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类有机溶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有机废气的排放量也随之逐年增加,其所带来的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过去,研究人员主要致力于开发高效的VOCs控制技术。随着我国建立可持续社会目标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经济有效的VOCs回收方法。本文重点介绍了活性炭吸附回收VOCs的工艺现状和研究进展,并预测了VOCs分离回收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水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挥发性有机物具有种类多、含量少以及毒性大等特点,已成为我国水质监测优先控制污染物。本文叙述了近年来水中挥发性有机物在环境监测中的研究现状,主要介绍了4种预处理技术和两种分析方法,同时简单介绍了水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王军  张旭 《四川环境》2011,30(2):47-52
基于室内建筑污染源散发特性与汇效应机制分析,给出了建筑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综合散发量的计算模型,并进一步分析了材料内部扩散系数、气固界面分离系数和材料厚度对室内VOCs综合散发量的影响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近似稳定阶段室内VOCs综合散发量会随源材料内部扩散系数的增大而升高,而随源材料气固界面分离系数和材料厚度的增加而减小,且以源材料内部扩散系数的影响最为显著;同时,室内汇表面三类参数的增大均会使室内VOCs综合散发量降低;此外,在相同的环境参数条件下,室内VOCs综合散发量会因室内汇效应的存在而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