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国际上常见的自然教育理论与实践多是针对儿童及青少年,以自然环境为背景,对生物信息进行认知教育.在中国,特定区域开展生态环境自然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学校师生、社区居民、单位职员为对象,在特定区域生态系统,通过对自然信息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有效采集、整理和传播,将自然科普向自然教育深化.  相似文献   

2.
现如今利用各种废旧生活材料或自然材料制作玩教具是国际上正在流行的一种全新的玩具观。自制玩教具是为了能让幼儿在自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让幼儿在充分的活动中得以满足,获得知识,提高技能。自制玩教具的设计要能充分发挥教育优势,要根据幼儿发展需要和教育需求加以巧妙设计,有效利用其教育因素开展教育活动,以促进幼儿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然教育发展历程之追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自然教育历程追索(一)自然教育的起点在哪里?根据文献资料和个人思考,追索自然教育的起点如下:人类来自于自然,为了在自然界中生存下去,不断积累和传承关于自然的知识,所以,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然教育史。当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学校就产生了。可以认为,自然学习或自然研究(Nature Learning or Nature Study),在学校中一直都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之一。Joy A. Palmer在其所著《21世纪的环境教育——理论、实践、进展与前景》中指出,环境教育的提出与  相似文献   

4.
<正>"创意生活"是一种既环保又节约,并值得提倡的生活方式,让学生在DIY动手实践中体会、感受"创意生活"的艺术魅力。《创意生活DIY》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突出两个主题:一是在生活技能的学习中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二是在回收利用中开拓创新,进行艺术化的创新与设计,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一、背景与调研1.明晰学校教育理念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与创建"校园文化"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实现学校课改总目标。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让师生与课改同  相似文献   

5.
"百年教育,德育为先。"德育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本文从寓德育于生活中、于学校各类活动中、于教学之中等几方面进行阐述如何把德育自然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操上的陶冶。  相似文献   

6.
李小青 《环境》2006,(Z1):142
现行的小学英语新教材中,还是渗透着许多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从而也使小学英语在小学环境教育的领域中发挥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因此,在小学英语中渗透环境教育,对逐步提高学生认识自然、爱护自然起一定的作用.一、结合教材,渗透环保知识.(一)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环保材料,课堂上加以引导(二)结合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环保情感二、营造绿色环境,增强环保意识.(一)美化班内自然、文化环境(二)校内环境渲染三、走出课堂,进行绿色行动.(一)积极参与学校的主题活动(二)结合环保教育,开展多姿多彩的英语活动四、自我提升,从身边小事做起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实践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开始谈起,分析了思想品德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让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生活和学习必须桴鼓相应以及回归生活等诸多问题。若益于同仁点滴,则我至为欣悦。  相似文献   

8.
杨绍球 《环境导报》2003,(21):46-46
新课程改革为环境教育提供了新的实践指向,展现出新的活力,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实践思考。 重视环境教育的自主构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构建的,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进入、存在于教育世界中,并让教育世界成为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开展环境教育实践,就应更多倡导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构建,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需要、现实状况出发,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种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学习状态。 一是让学生构建自己的学习方式。儿童天性好动,他们能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认识客观世界,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对事物的感知是否符合事实。儿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建立有效的感性认识。我们强调教师要充分挖掘教育过程的实践环节,实实在在让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转变环境道德观念是人与自然环境走向和谐、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教育就是实现这种转变的基础力量。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途径当前在小学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主要集中在环境研究和社会研究方面。小学开展自然环境教学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许多班级都有开展自然研究的场地,在那里学生可以兴奋地观察雾的产生和变化、观察蓓蕾新绽的自然奥妙。它是建立在孩子们对具有“魔力”的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的基础上,让他们看到生活中充满希望的方方面面,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对非人类的自然界的同情和友爱。社会研究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  相似文献   

10.
<正>《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时,应将教学活动置之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让《品德与生活》的魅力在生活中升华,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从而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清楚地知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重视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趋势,强调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研究表明,在幼儿口语发展的初始阶段,幼儿主要是在各种非正式的语言交往中自然获得的,为此,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让幼儿在与教师和同伴的相互作用中主动获得语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祈福新邨现拥有祈福英语实验幼儿园、祈福精英幼儿园和祈福新邨幼儿园三所广东省一级幼儿园,祈福幼儿教育本着"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一日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习得,在生活中养成,获得学习和锻炼的乐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祈福英语实验幼儿园国际部将英语学习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为幼儿创设真实、生动的英语自然习得环境。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和小学责任教育重兵投入的对比,让笔者反思小学责任教育的问题所在。通过思考,笔者发现责任教育细节化的成功在于细节化教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符合人类从实践到理论的心理特点,也让教师在责任教育中有抓手有检验。  相似文献   

14.
文章简要介绍俄罗斯生态文学家普里什文的生活背景、主要作品和写作特色,分析了普里什文的和谐生态理念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普里什文把超前的和谐生态理念融入文学作品,留给我们深深的思索和启迪,让我们理性的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导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5.
生活在大城市这个水泥森林,抬头只见灰霾,低头难觅绿地,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在工作之余想去公园、远郊享受一下自然都尤为不易.但即便如此,我们对绿色自然的需求却有增无减,家居绿化于是悄然走俏. 小植物大用处 可爱的多肉植物、秀气的文竹、挺拔的龙骨……这些能用作绿化家居的植物比起室外的参天大树,好像有点儿不够看,但可别小瞧了这些小家伙.  相似文献   

16.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新型旅游方式,注重旅游过程中的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的普及,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与中国的道家思想有极为相似之处.胶东地区是全真教派的发源地,崂山、昆嵛山等道教名山原生环境保持良好,非常适合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因此,结合道家的天人思想对山东的道教名山进行生态旅游的开发,值得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7.
张丽鸿 《环境导报》2003,(14):33-33
生态教育的内容认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让幼儿懂得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了解人类及其他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懂得珍惜、保护自然,保持生物种类、数量的相对稳定,学习防止环境污染的常识。环境道德美的教育。将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生态平衡免遭破坏,热爱大自然,爱护益鸟、益兽、益虫等社会公德纳入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并充分利用环境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激起幼儿最真的灵性、对生活的热爱,以美陶冶情操。家庭、幼儿园的生态教育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明确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及目的,理解、支持幼儿园的工…  相似文献   

18.
2012年3月,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被列为全国首批1 3家中日技术合作环境教育基地试点单位之一,今年6月荣获首批"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称号.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作为浙江省唯一同时获得这两项殊荣的单位,将以此为新的起航点,让环境科普教育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浙江省乃至全国开出更大更美的浪花.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以一定的形体存在于空间,幼儿生活的现实环境是幼儿获得数学启蒙知识的源泉。利用幼儿喜爱游戏的天性,将数学教育融于生动活泼的游戏情境中,增加学习的动机和乐趣,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趣味化。通过实践、探究、分享、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学会学习,让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相似文献   

20.
杨绍球 《环境导报》2003,(14):45-45
重视环境教育中的自主构建一是让学生构建自己的学习方式。儿童的天性是好动的,他们在实践中能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认识客观世界,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检验对事物的感知是否符合事实。教育实践中,我们强调教师要充分挖掘教育过程的实践环节,实实在在让学生去“动手”实践。二是让学生构建自己的学习精神。让学生主体从形式上的参加变为实质上的参与,从中不断地“设计”、“反思”、“获得”,从螺旋上升的自我生成中提升自己,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重视环境教育中的整合学习学校环境教育涵盖着诸多学科的思想、知识,因而,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