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毅  唐丁丁 《环境保护》1990,(5):266-270
砷与地壳中的许多其它元素形成砷化合物存在于岩石圈中,并广泛分布于许多矿物质中,一般以铜、铅、银或金的砷化物或硫化物中无机砷的含量最高。主要含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砷的有效性,砷的毒性及其与形态、价态的关系,砷的价态与溶解性的关系,砷的吸附解吸及其动力学,砷的迁移转化,砷对作物的影响及其危害等方面综述了土壤砷持染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
砷是一种有毒类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天然水中,砷主要以无机形式存在。As(Ⅴ)和As(Ⅲ)是最常见的离子,但As(Ⅲ)具有高毒性,长期暴露于As(Ⅲ)含量超标的环境中,会导致人体出现皮肤角质化、皮肤癌等慢性砷中毒症状。因此,开发快速、有效的检测水环境中As(Ⅲ)的方法十分重要。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电化学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选择性好、易于原位监测等优点。该综述总结了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水环境中As(Ⅲ)的最新发展和趋势,并且讨论了电极的改性方法和材料。与此同时,也更加关注电化学传感器在不同水环境中检测As(Ⅲ)的实际应用,提出了现存的问题和未来的挑战,以为今后开发水环境As(Ⅲ)电化学传感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区域水环境污染预警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深入分析水环境污染预警系统的目的,结构,实现以及各子系统的耦合,提出区域水环境污染预警系统应由区域内多个主要预警中心组成,每个预警中心包括通讯子系统,技术支持子系统,应急风险分析和决策支持子系统等。区域水环境污染预警系统的实现由实时处理和离线处理2个部分组成,前者包括现场流量,蒸发,降雨实时信息的收集,数据的传递和接收,预警模型计算和输出,决策管理,后者包括历史数据和区域特征输入,预警模式选择;参数率定等。目前建立预警系统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实时信息的获取和系统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相应地,对系统的持续改进也就是要加强信息交流,提高模型的识别能力,扩展系统的评价与决策功能等。  相似文献   

5.
徐州市区电磁辐射污染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广播、电视典型辐射源和市区网格点的监测,对市区电磁辐射环境水平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环境中砷的存在形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采用氢化物发生-电热石英管-原子吸收光度法对土壤、海水、海洋生物及人尿样中不同形态的砷进行了广泛的分析测定。结论指出,土壤中砷以无机砷为主,而无机砷中又以As(Ⅴ)为主;海水和人尿中以有机胂为主;海洋生物体中也主要以有机胂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7.
水环境中重金属的生物毒性预测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发展的几种金属生物毒性预测模型,如FIAM、GSIM和BLM等模型。金属与生物有效性和毒性之间的关系,是制定金属的水质标准的依据,随着对金属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和毒性关系研究的深入,产生了很多的机理描述模型。描述金属与生物作用的现存模型有多种,分别从多种角度解释了环境因素对金属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毒性的影响,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给出重金属的生物毒性信息,但都存在缺陷,不能完全替代毒性实验。建立合理的金属毒性预测模型,为建新的水质标准提供依据,正是国际环境界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作者通过查阅、对比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了我国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现状。近年来,诸多国家的科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同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此外,针对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的问题,提出了详细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评估有机磷酸酯(OPEs)潜在的生态健康风险,综述了OPEs在全球水和沉积物中的污染现状,并重点关注OPEs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根据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等不同生物类群的特点分析其潜在的毒性作用机制,进而展望本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科学问题,以期有效评估OPEs的生态效应和健康风险,推动我国OPEs食品安全监控和生态毒理学研究,为规范其绿色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窦素珍 《环境科技》1992,5(3):34-35
砷在自然界中主要以雌雄黄(As_2S_3)、(As_4S_4)的形式存在,化学性质稳定。砷的污染主要来自砷的冶炼、制草、染料工业及农药废水。砷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因此,对砷的监测在环保工作中十分重要。目前使用“银盐法”测定,效果较好,但反应过程较长(反应时间一小时),而且对锌粒的粒度、温度均未作限制,为减少吸收液三氯甲烷的挥发污染且达到快速、准确测砷目的,本实验在对使用同粒度锌粒的条件下,进行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湖南省岳阳县发生的饮用水源受砷化合物污染事件,阐述了砷的环境化学特性,分析了砷进入水环境中导致环境污染的环境化学过程和砷污染治理方法,为环境影响后评价及环境风险应急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2.
宿淮盐高速公路砷污染事件应急处置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4.21"宿淮盐高速公路倾倒不明污染物事件调查和侦破过程,以及环保部门为污染事故应急处王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和发挥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检测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重金属的危害,我国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现状。详细介绍了水环境中重金属检测方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法、溶出伏安法、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法的最近应用。并对酶抑制法、免疫分析法、生物传感器等新的重金属检测方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4.
砷测定方法的剖析邢台市环境监测站丁瑞巧,赵华敏前言砷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元素,砷的化合物有较强的剧毒性,在制药、氮肥、冶炼及焦化等工业废水中均含有砷的化合物,砷容易在人体内积累,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在环境监测中,砷是常规化验项目之一,要做好砷的测定,仅...  相似文献   

15.
石化工业渣泥经H2SO4—HNO3—HClO4消解处理后,采用镍作为基体改进剂,偏振塞曼效应扣去背景,实现了砷的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直接测定。该方法操作简便、干扰少、灵敏度高。砷的检测下限为0.7ng/mL,样品分析回收率达94%~103%,相对标准偏差为4.7%。  相似文献   

16.
砷污染微生物修复的进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吴佳  谢明吉  杨倩  涂书新 《环境科学》2011,32(3):817-824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砷污染成为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微生物修复是砷污染修复的重要技术,本文在微生物对砷的专性吸附,微生物对砷的形态转化及含砷化合物的降解和挥发,微生物-根系互作对土壤砷污染的影响,及微生物砷修复的分子生物学等4个方面阐述了微生物砷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文章还对微生物砷污染修复进行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砒霜冶炼废渣进行浸出试验、对砒霜冶炼废渣堆存下游的水体进行采样监测,判断出砒霜冶炼废渣是具有浸出毒性的危险废物;对比分析砒霜冶炼废渣浸出液中砷含量与下游河水中砷含量监测结果得出,砒霜冶炼废渣浸出液中砷含量的高低与下游河水中砷含量的高低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废渣被雨水冲淋后,其中残留的砷会迁移到水环境中,污染下游的水体.  相似文献   

18.
硒,砷联合致畸作用的体外全胚胎培养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体外全胚胎培养模型探讨在硒和砷共存环境下,对旋转培养48h的大鼠胚胎(9.5d)的生长发育和器官形态分化所产生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硒,砷联合毒性的主效应呈相互相拮抗的(P=0.0001)。除细胞干重指标外,其它反映胚胎生长发育和器官形态分化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好转,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砷在高剂量在(3.0μg/mL0,硒(0.5 ̄2.0μg/mL)对砷的毒性无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19.
砷(As)是酸性矿山废水(AMD)环境中常见的类重金属,有剧毒和强致癌性。在AMD环境中,As的来源主要为硫化矿物氧化溶解,As的地球化学行为包括氧化、还原、吸附、共沉淀、解吸和溶解等。目前,已开发的As污染修复技术分为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技术,其中,源头控制是通过覆盖、钝化或喷洒灭菌剂等抑制硫化矿物氧化溶解;末端治理是通过吸附、絮凝、膜处理或生物处理等清除水体中的As。该文综述了AMD环境中As的来源和地球化学行为,分析了As污染的机制;综述了As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对As污染修复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矿区As污染的风险评估和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0.
铜、砷单一及复合污染对黑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铜(Cu)、五价砷〔As(Ⅴ)〕单一及复合污染对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L.f.) Royle〕生长、富集Cu和As的能力以及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毒性测试结果表明,Cu和As(Ⅴ)对黑藻的4 d-EC50分别为2和12 μmol/L,单一Cu对黑藻的毒性远高于As(Ⅴ). 复合污染试验结果表明,对于5 μmol/L As(Ⅴ)处理组,低浓度Cu〔c(Cu)<2 μmol/L〕的加入,促进了植物生长,降低了植物体内的As总量〔w(As)〕,同时降低了植物体中占主要部分的三价砷的含量(w〔As(Ⅲ)〕). 对于Cu处理组,As(Ⅴ)的加入同样抑制了黑藻对Cu的富集,SOD活性也高于单一Cu处理,可见在低浓度Cu处理下,Cu和As(Ⅴ)之间存在拮抗作用;而高浓度Cu〔c(Cu)≥2 μmol/L〕的加入,虽然植物对Cu和As(Ⅴ)的富集与单一Cu和As(Ⅴ)处理相比均显著降低,但植物生长受到抑制,SOD活性与单一处理相比也显著降低(P<0.05),因此高浓度Cu处理下,二者对黑藻毒性起协同作用. 总之,黑藻具有应用于处理低浓度Cu和As(Ⅴ)单一及复合污染水体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