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Abstract

Acting a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change of the regional land use,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lso has some influence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assessment and mechanism analysis of these influences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 and earth. Taking Chuzhou City in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industry on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builds the influence factor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influence index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natural environment, makes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chang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ts comprehensive influence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Chuzhou City from 1974 to 1995. Studies show that, during the analysed period, Chuzhou City’s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changed markedly, having undergone two transformations.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natural environment from 1974 to 1995 increased as a whole, while from 1996 to 2004,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natural en­vironment decreased year-on-year. These changes indicate that the regional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results in better ecological effects. Finally, we propose appropriate regulatory measures ac­cording to our research results.  相似文献   

2.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介绍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各种理论及划分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计算1985-2004年间,广西崇左市、安徽滁州市、江苏南通市经济发展的变化轨迹,确定不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表明崇左市经济结构较差,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小且竞争能力较弱;滁州市经济中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较大,总体经济结构较好,结构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一定贡献,竞争能力较强;南通市经济中朝阳的、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大,总体经济结构好,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且各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大,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建议:①崇左市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越"两廊一圈"经济带以及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吸收泛珠三角经济区的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国际贸易.②滁州市应融入南京都市圈,吸引和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注意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③南通市应把资源节约型的增长模式和消费方式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提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长江沿江开发的不断深入,区域生态安全与开发建设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以九江市沿江开发建设活动与区域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生态服务功能相互作用为理念,通过遥感、GIS技术手段,划分小流域单元。并将这些单元作为空间分析与评价的基础,选择工业集中区、城镇居民地、路网布局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因子或施压因子,以河流级别、湖泊数量和面积、地貌类型、坡度、植被覆盖程度、重要生态功能区类别等作为承压因子,综合叠加形成生态环境压力区划。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由5个生态源区和9条生态隔离、缓冲、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组成的生态空间安全体系,用以减缓生态环境压力、消纳水气及土壤污染、稳定区域生态、推进沿江开发建设,实现生态保护空间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的有序融合,并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提出管制的要求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提出"区域开发规模扩张的资源环境响应"的概念,并构建了区域开发规模扩张的资源环境响应指数、响应度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分析1995-2008年东北地区开发规模扩张的资源环境响应变化及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995年以来东北地区开发规模不断扩大,而资源环境水平总体呈现出"先升后降"的波动变化态势。资源环境对东北地区开发规模扩张具有由"正响应"向"负响应"转变的特征,与此相对应,区域开发规模扩张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程度也呈现出由"弱促进"向"强胁迫"变化的态势,这说明近年来在东北地区开发规模加速扩展的同时,其对区域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也日益增大。1995-2008年由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的资源环境压力增长是引致东北地区开发规模扩张对资源环境影响由"正向促进"向"负向胁迫"转化的重要内部因素,而区域投资的不断增长以及工业的快速发展是东北地区开发规模扩张对资源环境影响由"弱促进"向"强胁迫"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Abstract

Increasing populations are causing an increase in food demands, and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expands every year. Inappropriate land transition from ecology to production results in the constant decline of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level and influences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djusting unreasonable land use mode and reconstructing natural land cover are important ways to maintain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so reclaiming farmland as areas for forests and grasslands (FRFG) is another way.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FRFG in China is the result of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the multi-scales driving forc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riving forces of FRFG in China on a national (country)—regional (province)—local (county)—household (farmer) level scale, and the results are: driving forces at the national scale include ecological and food security and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of China; at the regional scal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become the main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dimension of FRFG under the same policy. The driving forces can be divided into 6 types: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flood prevention, the Three-Gorge Project protection, reduction of the amount of sediment flowing into the Yellow River and wind erosion desertification prevention. The driving forces at the local scale can be divided into 12 types with developing leading industries,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as the main types; at the household scale, the national policy meeting farmers' demand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individual interests are all driving forces.  相似文献   

6.
Increasing populations are causing an increase in food demands, and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expands every year. Inappropriate land transition from ecology to production results in the constant decline of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level and influences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djusting unreasonable land use mode and reconstructing natural land cover are important ways to maintain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so reclaiming farmland as areas for forests and grasslands (FRFG) is another way.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FRFG in China is the result of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the multi-scales driving forc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riving forces of FRFG in China on a national (country) -regional (province) - local (county) - household (farmer) level scale, and the results are: driving forces at the national scale include ecological and food security and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of China; at the regional scal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become the main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dimension of FRFG under the same policy. The driving forces can be divided into 6 types: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flood prevention, the Three-Gorge Project protection, reduction of the amount of sediment flowing into the Yellow River and wind erosion desertification prevention. The driving forces at the local scale can be divided into 12 types with developing leading industries,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as the main types; at the household scale, the national policy meeting farmers' demand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individual interests are all driving forces.  相似文献   

7.
生态安全评价是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系统及进行环境管理的基础。为确立有效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构建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采用BP神经网络的途径,对安徽省17个地级市的生态安全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宣城、池州、黄山为Ⅱ级,亳州、宿州、阜阳、滁州、六安、巢湖、安庆为Ⅲ级,合肥、淮北、蚌埠为IV级,淮南、马鞍山、芜湖、铜陵为Ⅴ级。区域生态安全的BP神经网络评价方法涵义明确,计算过程简单,能区分生态安全的等级,可以应用于具有评价标准的其它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8.
大都市区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也是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随着人口规模急剧增加,资源消耗、环境容量占用、污染排放均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同时也引致交通拥挤、空间局促、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成为制约大都市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实施人口总量控制和区域调控政策,目的在于协调人口布局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在借鉴地理学传统分区方法基础上,综合考虑自然生态、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要素,从人居环境的约束性和适宜性两方面出发,构建人口空间布局适宜性分区评价的指标体系,探讨了单元划分、指标赋值和综合评价等方法,并采用修正矩阵向量模型计算各评价单元人口布局适宜性指数,在此基础上应用同比例关联法构建了人口总量指标空间配置优化模型。最后,以无锡市区为例对分区方法和空间配置优化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老城区人口密度过高,环境容量趋于饱和,需要疏解人口;外围的新城和开发区所在区域,人口密度较低,人口布局适宜性也较好,是未来人口集聚的重点区域;望虞河、直湖港沿线等生态敏感区、机场周边等地区不适合大规模人口布局,需要控制甚至迁出区内人口。在此基础上提出无锡市区人口空间布局优化方案,以期为制定差别化的人口引导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长江经济带是世界最大的内河产业带和制造业基地,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建设长江生态屏障是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以金沙江区段为主的长江上游地区在流域生态屏障建设中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实地调研,以地处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下游、滇川黔3省结合部的昭通市为例,分析了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屏障建设的互动机理。首先分析了昭通市生态—经济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指出优化产业结构是昭通市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昭通市应通过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以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屏障建设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洪湖市生态足迹与水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洪湖市的可持续发展情况,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法计算了洪湖市2000~200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同时基于生态足迹理论,运用水足迹模型,计算了洪湖市的水足迹.结果表明,洪湖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呈整体上升趋势,由1.450 8hm2攀升到2.022 3 hm2,8年间增长近40%,其中能源用地和耕地生态足迹的贡献率最大;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稍有下降趋势.2000-2007年洪湖市均表现为生态赤字,且随着生态足迹的不断增大,生态赤字逐渐加大,2007年人均生态赤字达1.373 hm2,表明生产、生活强度已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之下,洪湖市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8年间洪湖市水足迹变化不大,2007年为1 399 m3/a,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国内属于水资源丰富型城市.  相似文献   

11.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河西走廊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耦合分析法,构建环境承载力与生态弹性限度的耦合协调模型,在分析2001—2016年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生态弹性限度的基础上,探析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承载力与弹性限度的耦合协调度,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生态弹性限度耦合协调阶段及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水平,从区域和城市两个空间尺度分析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类型,为探索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①2001—2016年,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生态弹性限度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和缓慢波动上升趋势。②河西走廊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东南高西北低,优劣破碎穿插”的空间格局特征,耦合协调度在0~0.5之间,生态系统处于低水平和拮抗耦合阶段,生态环境质量处于濒临失调阶段。③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承载力与生态弹性限度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河西走廊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共分9个等级3个层次3个耦合协调阶段:高水平-磨合阶段区(良好协调、中度协调和初级协调区);中等水平-拮抗耦合阶段区(勉强协调、濒临失调和轻度失调区)和低水平区-低水平耦合阶段区(极度失调、严重失调和中度失调区)。④根据2001—2016年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况将河西走廊五市分为4种耦合协调类型:高耦合协调增长型(张掖市、金昌市)、高耦合协调减少型(武威市)、中耦合协调增长型(嘉峪关市)和低耦合协调增长型(酒泉市)。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战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环境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流域脆弱性评价中,如何有效结合自然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开展较大区域尺度评价是目前研究的难点之一,特别是结合灾变山地环境影响,开展小流域脆弱性评价,对于山区流域防灾减灾及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采用栅格单元与小流域单元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综合自然与社会因素,并引入活跃灾害事件对小流域脆弱性的影响,从灾害危险度与社会易损性角度构建评价体系,应用3S技术,选取彭州龙门山区开展典型案例研究,开展灾变山地环境影响下的小流域脆弱性评价。最终将研究区小流域脆弱性划分为轻度、中度、高度及重度4个等级,各级含小流域个数分别为12、21、27及17个,相应面积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1.53%,38.63%,40.46%及9.38%。针对区域内重大灾害事件,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表明,综合自然和社会因素,并引入灾害事件构建评价体系,并以栅格与小流域单元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灾变山地环境下较大区域尺度流域脆弱性评价具有可行性,可为区域尺度小流域脆弱性评价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青岛旅游业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产业结构历经调整,三次产业的比重逐步改善,但仍待进一步优化。旅游业的兴旺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从旅游业视角对产业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以青岛为例,通过分析表明旅游收入与旅游人数均呈稳步增长趋势,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得以稳步提升;进一步分析旅游业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的存在性,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旅游发展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旅游业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从旅游供给、旅游需求、旅游外商投资三个角度主要选取旅游景区(点)、旅游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企业从业人数、旅游人数、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率、国内旅游人均消费、外商餐饮住宿业的投资额等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将主要影响因素归结为旅游供求、旅游投资两大要素。为提升旅游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带动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刺激旅游需求、扩大旅游供给、增加旅游投资。  相似文献   

14.
工业生态效率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之间的平衡关系,探究工业生态效率对于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测算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并对其时空演变、区域差异、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进行探索。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均值不断上升,绝对差异增加,而相对差异变化不大;具有正的空间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集聚性;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具有显著的高-高和低-低集聚的空间俱乐部分布特征;在工业生态效率类型转移过程中存在着趋同的趋势,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对本地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起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工业结构不利于本地工业生态效率的改善;本地城镇化的提升不利于邻近其它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而本地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有利于邻近其它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加强城市之间合作对提升工业生态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城市建设用地生态效率是城市建设用地在生态建设方面产出与投入的比值,是衡量城市发展品质的重要内容。采用武汉城市圈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通过SBM-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生态效率进行测算研究,并通过Tobit模型定量分析了各要素对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生态效率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2006~2015年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的生态综合效率值总体上呈现螺旋上升的状态,分解效率中纯技术效率是影响综合效率的关键因素;(2)城市圈建设用地生态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早期低效阶段、快速提升阶段、不稳定转型阶段;(3)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生态效率的增长阻力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的制约;(4)生态压力、工业发展水平和生态技术水平对城市圈建设用地生态效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而生态投入和产业结构对城市建设用地生态效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江苏海岸带新兴开发区环境预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阐述了滩涂区海岸带预警系统的组成,对预警指标的选择、加权值的确立以及子系统的去干扰参数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尝试性地建立了海岸带新型开发区的预警模式。随着江苏海洋开发和苏东战略的实施,盐城已经成为新兴工业开发地带,产业结构变化加剧。同时,环境压力日益显现。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二次曲线预测法、专家模糊预测法等方法,定量化研究了盐城海岸带环境指标及子系统和指标层的权重,并对2006~2015年的盐城海岸带环境压力进行了预警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盐城社会环境指数逐步提高,从2003年起进入到轻警区,这主要体现在人均收入指数从1995年的011上升到2005年的0789,第三产业指数有了较大的进步。生态环境污染指数则不容乐观。从1995年的09降到2005年的05左右,已进入重警的范围。盐城海岸带环境尚无重警出现,但除去个别年份在轻警范围中,其余大部分时间均处在中警区面临的环境压力依然严峻,因采取合理的开发模式控制总体开发力度,以求环境和经济和谐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选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绿当量、人均生态足迹赤字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作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表征指标,借助DEA模型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和资源投入的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苏州市10年来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而言绩效良好,DEA有效年份占30%,弱有效年份占20%,无效年份占50%,并且无效年份的效率指数都在0.97以上;(2)导致苏州市最近5年生态环境建设DEA无效的原因主要是乔资源投入不足,生态用地成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刚性约束;(3)通过调整生态环境建设要素投入比例,各种生态环境指标值都将有所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也将显著改善;(4)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绩效下降还受地区人口数量增加、人均生态占用增长、生态环境累积效应影响.最后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RS和GIS的上海城建用地扩展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借助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上海市城镇建设用地的时空扩展过程、特征、规律作了探讨,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上海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985~1995年城镇建设用地扩展主要集中于城郊边缘地带,而1995~2000年地区扩展差异则更为明显;上海城市扩展主要侵占的用地类型为耕地,其中以水田为主,同时也占用了较多的农村居民点;上海城镇建设用地在不同方向上扩展程度和规模有较大不同;随着距离城区几何中心点距离的增加,各阶段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强度指数都呈现一个大致相同的变化过程,扩展强度指数最高的区域大多位于上海主城区的外围即城乡交替地带;经济发展是上海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决定因素,郊区小城镇及小城镇工业的发展是郊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选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绿当量、人均生态足迹赤字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作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表征指标,借助DEA模型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和资源投入的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苏州市10年来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而言绩效良好,DEA有效年份占30%,弱有效年份占20%,无效年份占50%,并且无效年份的效率指数都在0.97以上;(2)导致苏州市最近5年生态环境建设DEA无效的原因主要是资源投入不足,生态用地成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刚性约束;(3)通过调整生态环境建设要素投入比例,各种生态环境指标值都将有所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也将显著改善;(4)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绩效下降还受地区人口数量增加、人均生态占用增长、生态环境累积效应影响。最后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能值分析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评估是当前国际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能值分析以能量为单位定量评估人类生态经济系统中各种生态流的可持续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尽管能值分析定量评价了自然环境资源对人类生态经济系统的贡献.克服了传统能量与经济分析方法的诸多缺憾,但在理论方法上仍存在不足之处。综合国内外区域能值分析的最新进展。能值转换率的确定、能值分析与空阃格局分析的整合、能值成本价值论与市场(使用)价值论的整合、可持续性阈值等问题将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