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对于研究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煤炭工业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耦合机制,构建了该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和TOPSIS法计算煤炭工业资源—环境—经济系统以及各子系统的评价值,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耦合协调度,评估煤炭工业的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2008-20...  相似文献   

2.
根据江西省环境与经济的发展状况,综合运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法对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作出评价,并利用协同论和容量耦合概念建立两种数学模型对江西省环境与经济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环境质量先快速下降后略微上升,环境与经济的耦合关系在不断增强,15年内一直处于协调发展水平,且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对比分析两种模型,发现两模型用于评价区域环境与经济耦合关系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基于协同论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更能反映江西省环境与经济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3.
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在建立经济和环境指标体系基础上,算出阿图什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并判别阿图什市的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状态。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5年,阿图什市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度均高于0.75,平均值为0.892,高度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573,0.611,0.668,0.755,0.630和0.735;2010年的系统协调状态为勉强协调型,其余年分均为中度协调型。研究期间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类型,从经济滞后型转变为环境滞后型。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法混合应用判别城市协调发展情况计算步骤简单,结果合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人口、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该文基于2005-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综合指标评价、耦合协调模型、三角模型以及核密度估计等方法探究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协调状况与动态演进趋势,为促进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结果 显示:(1)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经济与环境间的联系程度逐步提高,并呈现出南北低、中部高,内陆低、沿海高的分布特征;(2)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经济与环境间的协调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大部分城市仍处于中度协调水平,呈现出以上海、杭州、南京等高水平协调城市为核心,带动周边城市协调水平提高的趋势,且表现出近海岸城市高于远海岸城市、江苏省与浙江省高于安徽省的分布特征;(3)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水平较低的城市面临人口与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4)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有所减缓,城市间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水平的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建议打破城市间人才引进壁垒,发展城市间道路交通条件,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以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及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环境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经济是区域环境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两者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是分析、评价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工具。文章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出发建立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提出了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对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口、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调发展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点.本研究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36个市(区、县)面板数据,构建了人口-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利用综合指标评价法、耦合模型、耦合协调模型等测算了2010—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据此分析研究时段内三元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并对子系统发展差异性进行初探.结果表明:整体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耦合协调度和经济、环境子系统发展水平呈不断升高趋势;时序上各市(区、县)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呈良性向上发展趋势;空间上呈现“两核突出、中部塌陷,外围高于内部”的分布格局和“外围包围中部、由西向东推进”演变特征;研究时段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市(区、县)子系统滞后问题得到极大改善,呈“无序-有序、同步滞后-局部滞后”发展演变趋势和“U”型发展空间格局,但发展过程中人口子系统依旧存在较严重滞后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构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省1997-2007年间经济与环境综合发展指数予以测算。基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判标准,对甘肃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初步判别。结果表明,近10年来甘肃省经济与环境各自的发展轨迹明显不同,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而环境压力却不断加剧。经济与环境的耦合类型较为单一,且以不协调为主。  相似文献   

8.
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是当今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恶劣,并且近年来宁夏经济与生态系统呈现出较大的"剪刀差"。经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问题日益严峻。通过构建宁夏经济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7~2016年时间序列数据,采用熵值赋权法与耦合度、耦合协调模型对宁夏经济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评价研究。研究表明:经济系统呈逐年上升趋势,生态系统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经济与生态系统耦合度呈波动下降态势,宁夏经济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呈上升态势;宁夏经济生态系统经过了勉强耦合协调、调和耦合协调、低级耦合协调3个阶段,并且由环境滞后型过渡到经济滞后型,且在2010年后一直处于环境滞后型。最后发现宁夏经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污染物,分析城市经济发展与工业污染物排放的关系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提出了GPI指数,并根据2011年城市环境统计公报、环境状况公报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选取了全国三类23个城市,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主要针对工业COD、SO2、固体废物,计算了23个城市的GPI工业COD、GPI工业SO2、GPI工业固废指标值.根据GPI曲线可知GDP与GPI总体呈波动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GPI能够衡量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状况,为科学评价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区域生态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论文引入了生态效率理论.对山东省2002—2006年17地市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与评价,重点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城市的生态效率状况.并深入分析比较造成生态效率DEA不足的原因,为各城市乃至山东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济南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分析了济南市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2011年-2014年济南市经济发展呈逐年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出现下降态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也出现了明显下滑.根据评价结果,探讨了该市在产业能源结构、机动车控制及农业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完善机动车管理、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建立环境和经济发展综合决策和激励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实现县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首先要坚持正确的经济增长方式,其次是积极改善县区的经济环境与生态环境现状,再次是转变思路,运用科学发展观来创新环境机制与环境监督机制。做到以环境促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环境的优化。  相似文献   

13.
区域旅游业与信息化的耦合协调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在构建区域旅游业与信息化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功效函数、综合评价函数、耦合协调度等方法定量评价了我国大陆31个省份旅游业与信息化的耦合协调水平,并运用耦合协调等级类型分布矩阵将各省份旅游业与信息化的耦合协调关系划归不同等级类型,明确了各省份旅游业与信息化持续协调发展的工作重点。结果显示:各省份之间旅游业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差距悬殊,且信息化水平较高的省份更加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各省份在信息化社会应用、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发展环境、旅游人才建设、旅游经济效应等维度的差距明显较大;各省份耦合度整体较高,而耦合协调度差距悬殊;旅游业与信息化耦合协调水平呈明显的分级分布特征,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省份均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级及以上,除四川、湖北外的中西部省份均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级及以下,且除北京、广东、江苏外,其他省份均属于同步型或旅游业领先型;今后应采取促进信息化均衡发展、加快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与推广、促进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强跨区域合作等措施,以促进旅游业与信息化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环境法和环境行政管理的目标,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是环境行政管理的核心,而环境行政管理综合决策机制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面对当前环境与发展对立愈加严重的趋势,完善环境行政管理综合决策机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更加迫切。  相似文献   

15.
苏州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苏州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通过对近十年来苏州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现状的分析,筛选了评价该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指标体系,建立了苏州市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对该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分析,得出了2000年以来苏州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总体处于协调发展的阶段,同时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进一步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二龙山流域生态环境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出了二龙山水库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针对具体矛盾,建立了生态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提出了相应的社会对策,进而拟定了可行的法律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17.
华丰煤矿就其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和社会环境而言,发展循环经济有着独特优势。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市场机制与煤矿系统的双重作用,尤其离不开煤矿系统发展的推进。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资源、环境与经济水平协调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耦合度用来衡量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系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协调发展程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实证分析中,耦合度公式出现取值范围判断的错误。论文着重讨论并修正了耦合度公式出现的错误,并将之推广到n个系统。运用修正后的耦合度公式,建立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计算中国大陆31个省域单元2003—2014年三系统耦合度和协调度,最后进行空间分析。研究发现,在2003—2014年间,从总体来看,耦合度和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从耦合度的时空演变来看,空间分布变化较小。31个省域单元耦合度具备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然而,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9.
煤矿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遵循系统论的观点,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煤矿区环境与经济系统的特征,建立了环境与系统协调模型,并分析了模型在评价应用中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对煤矿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是上个世纪后半期出现的旨在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经济范畴,它们产生的背景相同、内容有交叉、观点主张相似,极易产生混淆,却又在研究重点、人文关怀、系统衔接点和研究任务上有着各自的侧重和理论渊源。它们要求与之配套的发达的市场制度,能将生态环境要素纳入到价格形成机制中,在不损害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和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体现了不同的经济学研究视角和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