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赤潮研究现状与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赤潮研究现状,分析了发生原因,危害,总结了防治措施,监测预报技术,展望了今后的研制动向。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赤潮多发区潜在有毒藻类和赤潮毒素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长江口赤潮多发区2003年-2005年的有毒藻类和贝类原产地赤潮毒素的监测,初步结果表明该海域存在多种潜在有毒藻类,主要包括产麻痹性贝毒(PSP)的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产腹泻性贝毒(DSP)的渐尖鳍藻(Dinophysis acuminata,)、具尾鳍藻(D.caudata)、倒卵形鳍藻(D.fortii);产记忆缺失性贝毒(ASP)的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多列拟菱形藻(P.multiseries)、柔弱拟菱形藻(P.delicatissima )和多纹拟菱形藻(P.multistriata);产神经性贝毒(NSP)的短凯伦藻(Karenia brevis),其他有毒有害藻类包括红色裸甲藻(Gymnodinium sanguineum)、Heterocapsa circularisquama、米氏凯伦藻(K.mikimotoi)、Chatenela marina,Heterisigma akashiwo等其他有毒藻类。有毒藻类种类5、6月份较多,产腹泻性贝毒(DSP)和产记忆缺失性贝毒(ASP)的潜在有毒藻类常年均在该海域出现,这些有毒有害藻类多数密度并不高,Heterocapsa cirularisquama曾在2003年和2005年两次形成赤潮,并导致部分养殖贻贝死亡,米氏凯伦藻于2005年5-6月在长江口海域形成大规模赤潮,并导致养殖鱼类死亡。与有毒藻类监测同步开展了赤潮毒素检测,长江口贝类赤潮毒素检出时段主要集中在5-8月份,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的检出率分别为5%和15%左右,敏感种类为养殖的紫贻贝。  相似文献   

3.
海洋赤潮毒素对鱼类的毒害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介绍了上前产生鱼毒素(ichthyotoxin)的主要海洋藻类,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鱼毒素主要包括:麻痹性贝毒(PSP)、短裸甲藻毒素(BTX)、溶血性毒素(hemolytic toxin)、细胞性毒素(cytotoxin)和氨等。1997年底在南海东部海域及1998年春在珠江口和香港海域爆发的大规模赤潮即为能产生鱼毒素的球状棕囊藻(Phaeocystiscf.globosa)和米氏裸甲藻(Gym  相似文献   

4.
气象遥感在赤潮监测及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赤潮毒素通常存在于海洋生物中,具有毒性大、中毒速度快、防治困难等特点。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赤潮所引起的赤潮毒素严重影响水产养殖和人们食品安全,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赤潮毒素研究的不断深入,赤潮毒素快速、高灵敏分析检测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针对近十年来典型赤潮毒素高灵敏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和需要完善的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以实验室纯种培养的赤潮异弯藻为对象,研究了赤潮异弯藻毒素的产生部位,分析了藻毒素浓度与溶血活性的相关性,并对理化因子对藻毒素溶血活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去藻过滤液、细胞内含物、细胞再悬液和细胞碎片的百分溶血度分别为35.68%、65.62%、88.23%和83.21%,细胞再悬液和细胞碎片的溶血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分,赤潮异弯藻溶血毒素主要来自于细胞内和细胞结构物质。赤潮异弯藻毒素存在浓度相关的溶血性,但不存在光敏感性,并在中性偏酸时溶血活性最高。Mg2+、Zn2+、Cu2+抑制了溶血活性,Ca2+、Mn2+、Co2+对溶血活性的抑制作用不显著。金属鳌合剂EDTA对赤潮异弯藻毒素的溶血活性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赤潮的预测与控制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赤潮越来越频繁,对水域环境,海水养殖业和人体健康等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本文结合我国现阶段赤潮的研究现状,在分析赤潮的危害和发生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赤潮的预测方法及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报导了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浙江省南麂山列岛及其邻近北麂山列岛海域(121°11’55"E.27°36’54"N)1991年6月间发生的赤潮。该赤潮发生在高温(25.38℃)低盐(28.79)海域;赤潮生物是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 Ehrenb.),主要聚集在上、表层,最大密度达7.61×109个/m3,占浮游植物细胞总密度的94.56%;辛普森生物多样性指数为0.046;未发现有发光,死鱼等现象。建议在北麂山列岛设立季节性监测站,对南、北麂山列岛海域赤潮进行监测、分析.以利于进一步保护、开发、利用这一片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9.
10.
赤潮问题的管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赤潮已成我国海洋环境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赤潮不但给海洋渔业资源和生产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而且还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了严重影响。本文介绍了赤潮生物,分析并列举了赤潮产生的危害。同时根据我国目前状况,概述了赤潮问题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赤潮的防治与海洋环境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这次发生粤,港两地的赤潮灾害引起海水富营养化而导致的赤潮的起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赤潮采取防治措施,从而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对1977年至2018年渤海湾发现的赤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赤潮的规模变化、引发物种、空间分布以及时间规律特征。结果表明:渤海湾赤潮多为面积在1000 km2以下的小规模赤潮,引发物种主要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叉角藻(Ceratium furca)、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米氏凯伦藻(Kareniamiki motoi)和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主要暴发地点为渤海湾西北近岸海域,高发期为8月—9月。  相似文献   

13.
浙江近岸有害赤潮发生区麻痹性贝毒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小白鼠生物检测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采自浙江舟山海域和浙江中南部海域的麻痹性贝毒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浙江舟山海域六横岛的西格织纹螺含有贝毒,其毒素含量为3.7 Mu/g,舟山海域有毒贝类检出率为3.1%。浙江中、南部海域南麂列岛的棒锥螺含有贝毒,其毒素含量<1.7 Mu/g,浙江中、南部海域有毒贝类检出率为9.1%。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我国北起渤海,南至海南岛以东海面,赤潮频频发生,并有逐年增强的趋势。从未发生过灾害性赤潮的广西沿海是否可以高枕无忧?这已成为人们甚为关注的话题。赤潮的成因及危害在一定条件下海区海水中的营养盐类、生物激素的比例改变(增强),促使某种生物在短时间内急骤地大量繁殖,成为该海区的优势物种,这种生物在海水中的浓度大增,海水的颜色便随该生物(及其尸体)的颜色而改变。由于多数硅藻和浮游生物的尸体是红褐色的,夜光虫等是桃红色的,因而海水也变成红褐色或批红色,并随潮水的涨落而流动,故称“赤潮”。而某些鞭…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了对比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通用的三种测定海水中氨氮的方法进行了比较。查出了磷酸盐缓冲溶液预蒸馏——纳氏比色法回收率低的原因,证实了次溴酸盐氧化法测定海水中氨氮的优越性,确定轻体氧化镁预蒸馏——纳氏比色法是较为理想的测定近岸海水中氨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赤潮是由于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自然现象,江河、湖泊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通常称为“水花”或“水华”。赤潮并非都呈红色,由夜光藻、无纹多沟藻等形成的赤潮呈红色,赤潮也是由此得名;而由绿色鞭毛藻引起的赤潮呈绿色,由淡红束毛藻引起的赤潮呈黄褐色,某些硅藻引起的赤潮则呈红褐色。  相似文献   

17.
海洋微藻产生的溶血毒素(Hemolytic toxins)对海洋生物影响极大,是造成鱼类和贝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外对于溶血毒素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海洋微藻溶血毒素的成分非常复杂,对于毒素化学结构的分析是制约溶血毒素研究的关键因素。本文总结了已经报道的溶血毒素的化学结构,共分为五类,即糖脂类(Glycolipids)、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长链多羟基多烯类(Long-chain polyenes)、聚醚类(Polyethers)以及卟啉类(Porphyrins)化合物,为深入研究溶血毒素性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象山港赤潮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年5月25日,当地气温高达34℃比前几天上升10℃左右,象山港鄞县贝类养殖场附近(见图)海域水面有约10cm直径上下的“发红”圆块,以后几天这些圆块不断扩大逐渐形成小块带状,而且在海水深层扩展。到5月30日,近海宽约100mm,长10km,的海水带变成酒红色,但未发生死鱼现象。据贝类养殖场职工反映,自建场以来的15年中从未出现过这种颜色的海水。6月5日由于天气转阴,气温下降到23℃,海水开始恢复正常,由酒红色变成暗绿色。6月4日作者单位接到报告后,立即赶到现场采样,带回样品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19.
东海赤潮及其监视监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赤潮是一种海洋生态异常现象,是海洋生态系统受损与退化的表征与警示。近20a以来,东海赤潮频发,且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持续时间增长,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东海区沿海省市海洋经济的发展。开展有害赤潮常规监测和应急监视监测是当前赤潮监控中最为有效手段。本文系统回顾和总结了近20a来东海区赤潮发生特点,以及在东海区开展的赤潮监视监测工作,并对21世纪东海赤潮监视监测进行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20.
甘子钧  周义  陈永泉 《环境》2005,(4):10-13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及物质基础,是人类生活资源的宝库。人类从湖泊、海洋走来,却忽略了对曾经养育自身的蓝色摇篮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