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所与泰兴市民营企业金龙公司合作,研发成功利用CO2制备脂肪族聚碳酸亚乙酯和降解型聚氨酯泡沫塑料,并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科技成果鉴定。该项目利用泰兴市丰富的CO2资源,生产出脂肪族聚碳酸亚乙酯材料,由此制成聚氨酯泡沫塑料,广泛应用于家电、家具、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管道、建筑等行业,可生物降解,对消除白色污染具有重要意义。该产品具有巨大的市场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
为了合成高效铅离子吸附剂,了解其对铅离子的吸附规律。采用(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CPTS)架桥法,以硅胶(SG)为载体,乙二胺(EDA)、二乙烯三胺(DETA)、三乙烯四胺(TETA)和四乙烯五胺(TEPA)为表面修饰剂,合成了4种胺化硅胶,测定了它们的红外光谱、热重等性质以及对Cu2+、Zn2+和Pb2+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4种胺化硅胶对Pb2+的吸附量均大于Cu2+和Zn2+的吸附量,其中DETA修饰硅胶对Pb2+的吸附量较高。4种胺化硅胶对Pb2+的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及Langmuir和Scatchart等温吸附热力学模型,其对Pb2+吸附的速率常数、饱和吸附量以及吸附位点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一致,均为SG-DETASG-TEPASG-EDASG-TETA。4种胺化硅胶对Pb2+的吸附速率和吸附量呈现"奇数胺"增强效应,亲和常数则依次减小。阐明了脂肪多胺修饰硅胶对Pb2+的吸附规律,并进一步讨论了Scatchart和Langmuir热力学模型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3.
用自动分析仪测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快速、自动比色法已经发展起来。此法是根据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二号橙试剂反应时形成离子对络合物进行连续溶剂萃取的原理而建立起来的。在二号橙中放入甲醇,可以使七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得到好的显色和具有相同的克分子响应值。用改变水相的pH值来测定胺和季胺表面活性剂混合物中的脂肪胺,此法已应用数种商品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测定。结果与二相滴定法所得结果一致。检测极限为1.5μM,容量为每小时10—20个样品,相对准确度好于1.5%。除熟知的头发漂洗、织物软化、洗净剂外,近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新品种商品已  相似文献   

4.
太湖水源地水体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太湖某水源地水样经C18柱富集、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离,定性测定其中的有机物.在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分别采样,在检测到的近百种有机化合物中有40种出现频率很高,同时运用内标法对其进行相对含量的比较,结果表明脂肪族化合物、邻苯二甲酸酯、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和异氰尿酸三甲酯的相对含量较高,值得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5.
《污染防治技术》2009,22(6):66-66
江苏中科金龙股份公司与广州化学研究所联手,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开发成功新型二氧化碳共聚催化剂分离系统,得到了无色、催化剂含量低于10个μg/L量级的脂肪族聚碳酸酯多元醇,可以生产出各种聚氨酯材料,  相似文献   

6.
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理想物质,以安装在烟窗中,阻止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中。目前用于吸收二氧化碳的材料多是海绵,但它们价昂、耗能多、吸收能力不强、稳定性也不高。最近,美国佐治亚州理工学院的化学家发明了一种吸收能力强、作用时间长的新型固态吸收剂。这种材料的主要成分是多孔硅,表面附有胺类物质,是一种富含氮元素的化合物。胺具有碱性,可以中和酸性的二氧化碳气体,如果将这种材料加热,还可将二氧化碳释放出来,以便进一步储存。  相似文献   

7.
将餐饮垃圾的主要成分纤维素、淀粉以及脂肪分别在10 K/min的升温速率下进行TG-DTG分析,结果表明3种物质由于分子结构与物质组成的差别,其热解特性有着明显的不同;同时采用Achar(微分法)和Coats-Refern(积分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餐饮垃圾进行热解动力学分析,找出最佳的机理函数并求出每种组分的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lnA。  相似文献   

8.
通过硝酸氧化和乙二胺聚合成功在蔗渣基生物质中孔炭孔道内修饰多胺基团,以铅(Ⅱ)为探针,通过L9(34)正交实验探讨了硝酸浓度、氧化时间、乙二胺用量和反应时间等对多胺生物质炭吸附性能的影响,获得适宜的改性条件是硝酸浓度17.5%、氧化时间5 h、乙二胺用量125 m L、乙二胺改性时间48 h,根据正交实验数据分析了不同胺化条件下生物质炭对铅(Ⅱ)的吸附特性与机制。结果表明,乙二胺改性条件对生物质炭对铅(Ⅱ)吸附性能影响显著,不同条件下制备的胺化改性生物质炭铅(Ⅱ)吸附量相差35%;硝酸浓度对多胺生物质炭铅(Ⅱ)吸附性能的影响最大,高于乙二胺用量与改性时间,说明调节生物质炭孔道内羧酸基含量是调控胺化改性介孔炭的铅吸附性能的关键因素。胺化改性后生物质炭对铅(Ⅱ)的吸附行为更加符合Langmuir模型,表明改性后多胺生物质炭表面能量分布更加均衡,对铅(Ⅱ)的吸附更趋向于单分子层的均质吸附。  相似文献   

9.
液体火箭燃料剂混胺—02,是有毒物质,不允许其废液直接排放。据文献介绍,可采用漂白粉或高锰酸钾溶液处理,但该法缺点是要消耗一定量的氧化剂,显然不经济,反应有时只氧化掉二、三乙胺,其中的异构二甲苯胺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SBR-混凝组合工艺对垃圾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物(DOM)不同分子量区间物质及组分腐殖酸(HA)、富里酸(FA)和亲水性有机物(Hy I)的去除效果,同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及三维荧光光谱对处理过程中DOM各组分变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对表观分子量为2 000~4 000及2 000的DOM去除率分别为89.3%和72.1%;对渗滤液DOM组分HA、FA和Hy I的去除率分别为-52.0%、73.1%和77.1%。红外光谱显示,DOM各组分都含有醇、羧酸、脂等多种有机物,SBR对糖、醇、羧酸等去除效果较好,而混凝对脂肪族及芳香族化合物去除效果较好;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经组合工艺处理,DOM各组分荧光峰强度及复杂化程度明显降低,且SBR工艺对色氨酸等类蛋白物质去除效果较好,混凝工艺对类腐殖酸、类富里酸等大分子物质的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芳香胺的微量分析方法。它是通过胺与全氟代脂肪酸酐反应,转变成相应的酰胺,酰胺用玻璃毛细管气相色谱分离,用柱上注射和电子捕获检定器来进行定量。 这个方法被用于对车间环境健康方面有关的胺的测定,测定界限可低到微微克范围,本方法对适合于这个应用的柱子及其制备,以及所研究的全氟脂肪酸酰胺的检定器性能和这些化合物的质谱图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在对天然有机物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水体中有机物的特性研究,并采用氯胺对不同特性有机物的氯化消毒副产物进行了控制研究。结果表明,疏水酸占有机物总量的24%,疏水中性物质占41%,疏水性有机物占67%;对于三卤甲烷类消毒副产物生成势,疏水酸所产生的最多,疏水碱次之,亲水酸最少;对于卤乙酸类消毒副产物生成势,疏水碱产生的三卤乙酸最多,其次为疏水酸,亲水酸最少。氯胺对不同类有机物氯化消毒副产物控制程度不同,氯胺对疏水中性物质控制三卤甲烷类消毒副产物最好,其次是疏水碱和亲水碱;对疏水酸的三卤甲烷生成量控制较弱,对亲水酸的控制效果最差;氯胺对亲水碱氯化产生卤乙酸的控制效果最好,其次是疏水碱,控制效果最差的为疏水中性物质。  相似文献   

13.
染料废水生物降解的产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含酸性蒽醌蓝324染料废水在兼氧-好氧系统中的生物转化.产物分析结果表明:80.5%的母体染料大分子能在兼氧条件下降解成较为简单的中间产物,并且这些中间产物能在好氧条件下进一步矿化.对各反应器中主要的代谢产物分别进行紫外-可见、红外(FT-IR)和高效液相色-质联谱仪(HPLC-MS)检测分析后发现,母体染料经兼氧水解首先生成1-氨基-2-羟基蒽醌以及还原态的-OH基取代蒽醌隐色体,进一步水解生成3,4-二羟基苯甲酸.再经好氧处理,降解终产物中检测到了质荷比为101、102的脂肪类碳氢化合物、胺及醇等物质,未见有共轭结构存在.  相似文献   

14.
在乙醇胺(MEA)/N-甲基二乙醇胺(MDEA)体系(简称二元复合胺体系)中加入少量活化剂三乙烯四胺(TETA),研究了MEA/MDEA/TETA三元复合胺体系(简称三元复合胺体系)对烟气CO2的吸收和再生情况。结果表明,MEA、MDEA、TETA3种组分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使得三元复合胺体系中的CO2吸收速率、CO2饱和吸收量均分别小于二元复合胺体系与TETA单体系的CO2吸收速率、CO2饱和吸收量之和。三元复合胺体系的再生温度稍高于二元复合胺体系,其一次再生率约为83.5%,比二元复合胺体系低了约13百分点,三元复合胺体系的再生较二元复合胺体系更困难。  相似文献   

15.
采用催化氧化/两级生物滤池组合工艺,以生化处理后的有机胺废水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该组合工艺对有机胺废水COD和氨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催化氧化预处理工艺,能有效降低废水中的抑制性物质,提高废水的BOD5/COD;末端采用两级串联生物滤池处理该废水,能有效降低废水中的COD和氨氮.当进水COD在700~900 mg/L、氨氮在250~370 mg/L时,出水水质能够达到当地环境保护的要求(COD≤300mg/L、氨氮≤35 mg/L);同时说明该工艺能够应用于高浓度有机胺废水的深度处理,为有机胺废水的达标处理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工作采用涂着草酸的玻璃微珠为吸附剂、装填玻璃采样管,来采集大气中的低级脂肪胺类化合物,再向采样管中注入一定量的解吸试剂——饱和KOH溶液,使采集的胺类化合物被解吸并以气态游离出来,与此同时通过一定量的氮气将其赶入经碱处理的小真空瓶中,然后从该瓶中取一定量样品气体直接注入色谱仪进行分析。本实验中选择了装有涂渍1%KOH、4%PEG—20M的GDX—401(60~80目)2m×3mmΦ玻璃色谱柱及氢火焰离子化鉴定器,有效地分离定量了甲胺、二甲胺和三甲胺3种成分峰,在采样体积为10 1时,本方法可对大气中ppb级3种胺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7.
低压膜过滤技术(包括微滤和超滤)在再生水生产领域正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然而如何解决低压膜过滤过程中的膜有机污染问题始终是膜技术所面临的技术挑战。本研究采用醋酸纤维素酯微孔滤膜对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EfOM)及其不同亲疏水性组分、蛋白模拟溶液、腐殖酸(HA)等进行恒流过滤实验。对不同有机物污染后的膜表面使用全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ATR-FTIR)和X射线电子能谱(XPS)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相对于蛋白质和EfOM等,HA所造成的膜污染最少。ATR-FTIR的结果同时显示,以官能团而言,更多的氨化物(1535cm-1)、脂肪族物质(2860~2970cm-1)和氢氧根(3400cm-1)存在于膜表面。TMP/V数据比较结果表明,在EfOM各亲疏水性组分、蛋白质和HA的对比中,EfOM中的疏水碱性物质(HPO-B)对膜污染的贡献最大,而HA的膜污染贡献最小。UVA和荧光激发-发射光谱(FEEM)结果表明,HPO-B和蛋白质对醋酸纤维素酯膜的污染贡献较大。综合不同分析手段可以对不同有机物造成膜污染的潜能大小得出如下排序:HPO-B>蛋白质>HPO-A、HPI>HA。  相似文献   

18.
不同垃圾渗滤液组合处理工艺中DOM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快速表征垃圾渗滤液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特性变化,分别采用紫外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对2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不同单元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二级RO和厌氧+好氧+MBR+NF+RO工艺对渗滤液COD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98.7%、99.0%和98.8%、98.6%。随着处理过程的进行,2个处理工艺中DOM的SUVA254、E253/E203分别由0.74、0.33和0.46、0.12下降至0.015、0.014和0.010、0.012,有机物的芳香性和不饱和性下降,脂肪链芳香烃化合物开始增加。不同处理阶段渗透液DOM三维荧光光谱表明,随着处理过程的进行,类富里酸和类蛋白物质的含量逐渐下降,芳构化程度开始降低。其中二级RO系统对渗滤液中类富里酸物质的去除效果较好,而厌氧-好氧-MBR-NF-RO工艺中,类酪氨酸物质主要通过微生物降解去除,NF和RO膜对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物质的截留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生物炭中溶解性碳黑(DBC)具备强迁移性,其理化性质会随着原生质和热解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菲具有强生态毒性及致癌特性。以4种DBC(源于花生壳原生质及其200、400、500℃下热解得到的生物炭)为吸附剂,探究了它们的理化性质及对菲的吸附行为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花生壳生物炭中DBC的总有机碳(TOC)含量减少。200℃热解得到的生物炭DBC芳香性最强,对菲的吸附能力也最强。(2)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DBC中会形成更多的酚羟基和醚键,而脂肪族碳链、醇或酯会逐渐断裂。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初期有机质演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阐明生活垃圾填埋初期有机质演化规律,于填埋场打井采集填埋1~3年3个不同时期垃圾样品,用水浸提制备水溶性有机物(DOM)。采用红外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对浸提液中DOM的结构和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生活垃圾中含有脂肪类、蛋白类、糖类及木质素类物质,在填埋初期,有机质中的脂肪类、蛋白质类、糖类及木质素类物质均发生了降解,羧基、氨类及水溶性芳香结构物质减少,DOM分子量降低。研究结果表明,垃圾填埋初期有机质以降解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