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2015年是有现代气象记录数据135年来地球平均温度最高的一年,也是我国自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全球和中国的气候都呈现更多异常状况,除了上述提及的美国东部部分地区冬季罕见高温,还有1-2月美国东北部地区遭大规模暴风雪袭击,2月下旬阿富汗多地遭受罕见暴雪,夺去200余人生命。4月中旬至5月,恐怖高温笼罩南亚,3000余人丧生。7月西北太平洋台风异常活跃,多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沈阳地区连续出现 5天浓雾天气空气污染状况与气象参数分析得出 ,出现大雾天气时 ,大气层结稳定 ,污染物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无法扩散等原因导致环境空气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3.
曲辰 《环境导报》2003,(19):18-18
今年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从印度次大陆到北欧,到处都受到酷暑煎熬。有报道说,8月以来,席卷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酷热天气共造成约1.2万人死亡。今年夏季,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持续在35℃以上,部分地区的气温超过40℃,武汉竟出现了持续10天的最高气温超过40℃的高温天气,创造了该市气象纪录之最。持续的高温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深受“酷暑”之苦的人们不禁要问:是谁让我们这么热?事实扫描造成气候变暖的祸首固然是人类过量消耗自然资源,排放大量烟气,导致臭氧层破坏而形成的“温室效应”,但对于人口集中的大…  相似文献   

4.
<正>现在席卷全国的"热"不仅仅发生在城市,但城市显得更加突出和受人关注。高温是天气和气候过程,是自然的过程,城市包含的人为影响是叠加于其上的,高温的主要原因还是天气等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5.
<正>2019开年以来,偏安地球一隅的新西兰的某些地区相继破高温纪录,史无前例地突破35℃,连续的高温和干旱致使被誉为人类"世界最后一片净土"的新西兰山火连续爆发。而让科学家担忧的不是新西兰的高温,而是因冰层融化导致的地壳压力减轻从而在新西兰可能引起的火山爆发、地震和因此相伴而来的海啸。新西兰"火情四伏",美国部分地区则罕见地出现零下52℃的极寒,21人因此死亡。刚刚过去的  相似文献   

6.
正一、槪述气象上一般以日最高气温≥35℃作为高温天气的标准,"高温热浪"通常指持续多天35℃以上的高温天气。高温热浪会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尤其是对人体健康、交通、用水用电、农作物生长等方面的影响更为严重。2018年7月,京津冀大部、山东西北部、河南中部、山西西南部等地最高气温均超过了35℃,其中北京、天津、河北中部出现大范围38℃以上天气,北京局地甚至突破了40℃,天津也达到40.1℃。北京不仅刷  相似文献   

7.
选取2017~2020南京地区冬季3个典型霾天气过程,综合分析了霾天气过程中污染物、气象要素以及边界层条件等影响机制与特征变化.结果表明,3次过程中,AQI指数峰值分别为304(严重污染)、227(重度污染)与176(中度污染),且与PM2.5、PM10浓度变化基本趋于一致,PM25与PM10比值基本都大于0.7;污染...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沈阳地区重污染天气成因,文章利用地面、高空气象观测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以及大气污染物监测资料,对2019年3月1~6日沈阳地区出现的一次持续性重污染天气过程,探讨了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地面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大气环流配置与外来输送等特征.结果表明,均压场、地面风场弱及辐合、高温高湿是本次重污染天...  相似文献   

9.
环球     
《环境工作通讯》2012,(1):15-15
美国2011年因自然灾害损失超500亿美元 2011年,美国天灾不断,从西南地区的野火,刮中南部地区的龙卷风,以及美国多个地区发生的洪涝灾害、东海岸的飓风等等,造成的损失一直住增长,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统计,共计损失超过500亿美元。一个天气网站的创始人杰弗·马斯特表示,当气象学家30年来,第一次遇到像2011年这样极端天气事件集中的年份。2011年美国异常气候现象频频发生:达到华氏一百多度以上高温天气破历来纪录。  相似文献   

10.
沈阳市冬季一次严重污染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沈阳市冬季重污染天气的初步成因。以2013年1月11日~16日沈阳市发生的一次严重污染天气为例,利用中国气象局的MICAPS系统和美国的HYSPLT模式,从污染形成的天气背景、污染物扩散受地形的影响情况以及外来污染物输送的气流轨迹等几方面综合分析,从而探讨此次严重污染过程的成因:长白山小高压和西部倒槽双重系统的控制下,地面吹东北风,风速较小,湿度大,不利于污染物的水平扩散;有较强接地逆温存在时,不利于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导致近地面污染物累积;受来自于北部和东北部低层气流的影响,将内蒙古、辽宁东北部的污染物携带到沈阳地区汇聚。  相似文献   

11.
每年冬季都是大雾天气的多发季节。前年11月中旬,我国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浓雾天气,能见度只有几百米、几十米甚至几米,北京、沈阳等机场因飞机不能起飞和降落,滞留了大量旅客。  相似文献   

12.
2016冬季京津冀一次持续重度霾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曳  张恒德  朱彬 《环境科学》2021,42(8):3615-3621
2016年12月16~21日我国京津冀地区发生了一次持续重度霾天气过程.为了进一步加深对霾的认识和提高对霾的分析预报能力,利用多种资料,对此次重度霾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和气象要素等进行了综合性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持续时间长,污染强度大,影响范围广,能见度低,以外来输送为主,气溶胶主要分布在600 m以下高度,有一定的极端异常性,静稳天气指数与空气质量指数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京津冀地区高空受高压脊前的纬向环流控制,维持偏西气流,冷空气活动弱,以下沉气流为主,水汽含量较低,高空云量较少,低空有暖脊北伸,地面位于高压东南部,受均压场控制,气压梯度较小,受偏南风影响,污染物易于堆积;地面静小风,相对湿度较高,混合层高度较低,不利于污染物的水平和垂直扩散.  相似文献   

13.
T模态斜交主成分分析法(PCT)分析的天气过程时间尺度越长,该算法的优势越明显,天气分型结果也更完整,可信度越高.利用京津冀地区2014年冬季-2019年冬季(每年12月-翌年2月)的环境监测资料,以区域平均PM2.5日均值大于150 μg·m-3为标准,筛选出72个京津冀地区PM2.5重污染日,采用ERA5提供的0.25°×0.25°气象再分析资料,应用PCT算法将72个PM2.5重污染日海平面气压场客观地分为高压前部型、锋前低压型、高压后部型、均压场型和弱低压型5种类型,分别占总PM2.5重污染天数的34.72%、20.83%、16.67%、16.67%和11.11%.另外,对2017年2月12-16日京津冀地区PM2.5重污染过程的分析表明,重污染天气过程中随着逐日天气型的演变,污染物浓度特征、近地面风场和大气污染物污染传输路径均发生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北地区1961—2009年极端高温事件的演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2009年历年逐日地面最高气温和NCEP/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子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 a西北地区高温事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极端高温的高值区在新疆大部分地区、河西走廊西部、甘肃中北部、陇东南、宁夏北部和陕西,这些地方的高温阈值在30 ℃以上;区域年极端高温频率以1.8 d/10 a的速率显著增多,1970年代中期高温日数发生由少至多的转型,1994年有突变,高温频数有显著的3~5 a周期,目前仍处于高温频发阶段;极端最高气温介于22.5~47.8 ℃之间,最大值出现在吐鲁番盆地。4—10月皆可出现高温,但主要出现在6—8月,其中7月最多。6月高温频率增加最显著,其他月份增加不明显;高温越强,持续日数越长,高温频发的时段也是高温最强的时段。气候变暖导致极端高温事件增多,强度增强。从大气环流合成分析表明,乌山脊、巴尔喀什湖低槽和蒙古脊中高层位置稳定,大气为准正压状态,西北地区在蒙古高脊控制下,有利于形成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15.
用Micaps实时资料、CPAS卫星反演分析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ECMWF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PUP产品资料,对2015年12月1日夜间至2日凌晨沈阳地区罕见冬季降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及大气微物理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分析,并结合沈阳地区人工增雨作业指标,得出本次降雨过程在厄尔尼诺正在发生的背景下,为常见的高空槽转东北冷涡型,水汽、动力等微物理作业条件也适合于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并给出了相应的作业指导参数,为沈阳地区今后在冬季降雨天气过程中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北部地区酸雨的天气影响因素及污染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2005年7月—2006年12月海口市发生的19个酸雨个例,对海南岛北部地区酸雨发生的天气背景、致酸物的源地及输送方式进行了天气学分析. 结果表明:海南岛北部地区酸雨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影响海南岛北部地区酸雨形成的天气系统主要有6种,其中冷空气偏东型及热带气旋型2类天气系统产生的酸雨次数最多;致酸物多属远距离输送所致,主要来源于华南地区,部分来源于越南,海南岛本地污染物导致酸雨的个例很少. 海南岛北部地区酸雨的形成不仅与气象条件有关,而且与海南岛的地形地貌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沙尘天气下典型大气污染特征,选择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简称"呼包鄂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呼包鄂地区2016年春季3月1日-5月31日的PM10与PM2.5数据,利用CMB(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后向轨迹模型研究了呼包鄂地区污染源的特征,通过富集因子法评估了人类活动对沙尘天气的影响,最终通过特征比值法对沙尘天气与非沙尘天气进行了区分.结果表明:①沙尘天气与非沙尘天气时,呼包鄂地区PM10、PM2.5中主要化学组分均为Si、Ca、Al、Fe、OC、SO42-与NO3-.沙尘天气时,ρ(PM10)与ρ(PM2.5)的差值大于非沙尘天气,较高的ρ(Al)、ρ(Si)、ρ(Ca)说明呼包鄂地区受到较大的沙尘天气影响.②CMB受体模型源解析结果表明,沙尘天气时扬尘源对PM10与PM2.5的贡献率分别为59.3%、48.7%,说明PM10和PM2.5的主要污染源均为扬尘源.后向轨迹模式模拟表明,呼包鄂地区的沙尘主要来自其西北部地区.③元素Na、K、Mg的EF(富集因子)在PM10与PM2.5中均大于1.0,Si、Cu的EF在PM2.5中均大于1.0,但在PM10中小于或等于1.0;依据EF表征级别,自然因素对PM2.5和PM10的影响程度均较大,并且PM2.5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大于PM10.通过特征比值发现,ρ(Si)/ρ(Al)大于1.7且ρ(Si)/ρ(Fe)大于2.2可作为呼包鄂地区典型沙尘天气的界定.研究显示,呼包鄂地区春季受到较大程度的沙尘影响,这些沙尘主要来自其西北部地区,通过特征比值法可以对呼包鄂地区沙尘天气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四川盆地冬季污染天气过程气溶胶分布和垂直气象场特征,利用MODIS MCD19A2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实况格点融合分析数据、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以及探空气象观测数据,对四川盆地2017年12月19日—2018年1月3日以及2018年1月11—24日两次污染天气过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空间分布以及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冬季两次污染天气过程中,成都市一直为AOD高值区.②霾天气过程(2018年1月11—23日)中,四川盆地AOD高值区分布区域更广,高低空环流形势稳定,混合层高度偏低,近地层逆温和高湿环境均有利于霾天气的形成与持续.③沙尘天气过程(2017年12月29日—2018年1月1日)中,四川盆地AOD值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冷空气携带沙尘气溶胶自北向南影响四川盆地,对混合层高度有小幅抬升作用,空气质量得到轻微改善;但混合层高度始终偏低,干冷空气使近地层相对湿度下降,本地气溶胶粒子数减少,但沙尘气溶胶粒子数增加,伴随近地层逆温稳定维持,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形成与持续.研究显示,冬季四川盆地混合层高度偏低、近地层逆温稳定维持,均不利于气溶胶粒子垂直扩散,导致四川盆地易出现污染天气.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3年11-12月湖北省80个气象站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观测资料,对霾天气过程的时空分布和近地层输送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11-12月湖北省共发生了4次大范围霾天气过程,其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不断增加;霾天气主要集中发生在鄂西北、三峡河谷和鄂东的部分地区,受来自重污染区污染物的远程输送贡献较大,而鄂西南高海拔山区和江汉平原南部霾天气发生较少;北风是霾天气过程中的主导风向,分别占襄樊地区和武汉地区总风向频率的55.0%和55.4%,而宜昌地区由于受地形地势的影响,霾天气过程中东风出现的频率较高,为40.3%;风矢量和分析表明:大范围霾天气过程中,湖北省北部存在来自北方重霾区的气流输送,中部向东部和西部的输送过程明显,南部缺少显著的向外输送气流;同时,中部存在的顺时针气流偏转,易导致污染物的停滞和堆积;而当存在来自重污染区的强平流输送时,也会造成大范围霾天气的出现。风矢量和与能见度的相关特征进一步佐证这一特点,两者总体呈正相关关系,3个地区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5,但当武汉地区风矢量和超过15 m/s,襄樊地区风矢量和大于24 m/s时,两地的相关关系均变为负相关,强水平输送加剧了霾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20.
ENN精粹     
《世界环境》2021,(2):92-93
正冬季极端天气导致美国大面积停电ENN环境新闻精粹2021年2月19日受到极寒天气影响,加上几场冬季冰雪风暴,2021年2月中旬,美国大部分地区天气都非常寒冷,中部更是打破了低温纪录。最直接的影响是使数百万家庭遭受停电之困。得克萨斯州遭受的打击尤其严重。据新闻报道,天然气短缺已经限制了2月中旬暴风雪之前得克萨斯州的发电。2月13日,极地空气团进入该地之后,供电需求激增,由于控制中断和电力线供应下降使该州部分地区陷入一片黑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