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环境》2017,(3)
<正>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正遭遇一个尴尬的环境治理难题:一方面,"垃圾围城"现象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却因"邻避效应"频频受阻。不仅垃圾处理场,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选址建设,也大多遭此厄运。"谁都知道环境基础设施要建,但谁都不希望建在自家附近!"这是"邻避心理"的核心思维。这种"邻避心理"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市民环境意识增强,体现着社会进步,也有利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邻避问题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突出问题。垃圾焚烧厂属于典型的邻避设施。本文考察了日本奈良县葛城市垃圾焚烧设施邻避案例,并从"受益者"与"受害者"、"机会公平"与"结果公平"两个视角对邻避事件的发生机理及预防、解决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日益发展,"邻避效应"所引发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建设大型工业设施需要面对的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变"邻避"为"邻喜",需要政府、企业与公众三方的共同努力。"邻避效应"的概念与成因"邻避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环境监管不够到位,企业违法排污的情形屡屡发生,使得公众对企业怀有不信任感,对建设项目抱有敌意;其  相似文献   

4.
"邻避效应"是我国长期积累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并在未来一段时期呈现常态化特征,缓解邻避效应已成为世界性难题。本文以杭州市余杭区中泰九峰垃圾焚烧厂为案例,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从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多维度客观理性分析事件的内在本质和原因,并提出了缓解邻避效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近些年来,我国各地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邻避行动,环境邻避事件呈多发之势。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化进程中,邻避主义或邻避效用正成为一个潜在的社会冲突源和引爆点,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项目主体的环境责任覆盖不成系统。导致邻避现象的往往是一些"污染性设施",这些项目主体往往  相似文献   

6.
俞海  张永亮 《环境保护》2014,(18):49-51
当前我国因环境影响引发的"邻避运动"处于高发期,成为新一轮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频发的社会现象,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发生的环境"邻避运动"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分析了我国环境"邻避运动"的趋势和特征,剖析了环境"邻避运动"发生的本质和内在原因,提出了化解环境"邻避运动"困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引言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涉及环境保护的一些重大项目引起的"邻避效应"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邻避事件不断攀升,不仅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而且牵制、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此背景下,如何积极预防、妥善处理邻避事件,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而且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纵观环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涉环保项目"邻避"问题形势严峻,一些地区因"邻避"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已干扰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影响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邻避"设施的建设与周边公众的生产生活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加强"邻避"冲突化解,国际社会普遍将公众参与作为化解冲突的重要手段,将公众意见、利益诉求与政府公共事务相结合,增强"邻避"设施建设和推进的公平性和可接受性。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历由垃圾处理设施引发的"邻避"问题,经过探索实践,逐步明确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中国已有过半数省份垃圾焚烧设施规划和建设遭遇不同程度的"邻避"瓶颈,且呈现由东南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蔓延的态势,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杭州九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简称"九峰项目")在"邻避事件"发生后的紧急处置及后期工作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是一个邻避事件化解的成功案例,基于对中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环境社会风险防范化解开展的调研,下面对九峰项目基本情况、主要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一、"邻避效应"概念"邻避效应"的英文表述是"Not in my back yard"(NIMBY),即"不要(建)在我家后院",是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绪,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采用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各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涉及的"邻避"风险,既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挑战,又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重大问题密切相关。从国际看,垃圾焚烧发电是垃圾处理较为成熟的技术,也是发达国家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但在中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却屡屡遭遇"邻避运动"。近年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非常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随着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公众权利意识增强、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邻避问题常发、易发,邻避效应亦已成为大型民生项目落地的一个瓶颈。通过总结多年来服务陆丰核电项目建设的经验,笔者认为:邻避问题,难解非无解;化解邻避效应,政府重视有可为。具体可归纳总结为"六讲"工作法。一是利弊益害要讲真讲透。出现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的一系列邻避事件,如厦门PX项目、余杭九峰垃圾焚烧厂建设等,让人们对"邻避"现象有了更多的了解。虽然邻避运动的表现是"不能建在我家后院",但其根本却是收益与风险的分配在利益相关方之间不能平衡或者不能达成共识所致。而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这种矛盾往往发生在社区范围之内。造成社区居民不满的原因,既有建设项目与居民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有各方沟通不畅的问题。加强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14.
正垃圾焚烧、石化和涉核等公共设施和工业建设项目因具有一定的环境风险,在其立项、建设、运营等阶段,这类项目可能引发群众不满、投诉、聚集反对等意见表达,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影响项目的正常建设、运营,成为易招致"邻避"的环境敏感项目。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众参与视域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预防治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7BSH081)的支持下,本文研究了在"邻避"困境中依法开展公众沟通的问  相似文献   

15.
正从邻避的定义和近年在中国的多起邻避事件可以看出,邻避事件中公众往往更为针对的是拟建、新建项目,通过游行抗议以达到"闹停"的目的,那么一些已经落地建成、正在运行中的项目,是不是就"风平浪静"了呢?其实不然。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众参与视域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预防治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7BSH08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依托对某大型排污企业实地访谈调研,对象涉及地  相似文献   

16.
正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垃圾焚烧厂、化工厂等带有负面环境效应的项目引发了中国公众"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邻避心理。由邻避心理所引发的群体性抗争事件在中国各大城市时有发生。这类抗争事件的背后,反映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众对于环境权益的诉求,同时也反映了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缺位。可喜的是,一种沟通协调机制正在逐步化解这类冲突。  相似文献   

17.
《环境》2016,(12)
正给周边的村民铺设公路、带来节日慰问外,还向周边居民优先提供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岗位,解决其生计问题,真真正正地使其感受到园区是"好邻居、好伙伴",使"邻避"转变成"邻利"。诚然,垃圾处理设施属于邻避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邻避效应",一度使各地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陷于停滞状态,个别突发事件甚至导致处理项目无法正常运营,进而对垃圾处理全链条造成影响。不过,近期记者在广东省内采访时却发现,各地在破解"邻避效益"上积累了宝贵经验。佛山:与邻为朋,实现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因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或运营引发的环境邻避事件呈高发频发态势。而邻避补偿具有利益调节和再分配功能,成为缓解公众邻避情绪、削减邻避冲突的重要政策手段。本文以环保基础设施为重点,研究邻避补偿机制的内涵,分析国内开展邻避补偿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等,并提出相关建议:加快建设邻避补偿政策体系;创新邻避补偿方式方法;将邻避补偿纳入项目决策环节;推动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商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正垃圾焚烧技术的科学性、安全性、有效性如何?破解邻避困境与垃圾围城的关键何在?本文是本刊社长兼总编贾峰受邀参加"我是科学家"演讲第四期、以《打开"邻避"之门,我们需要什么钥匙?》为题的演讲稿,回应了"邻避"事件中几个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邻避"是什么?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邻避"还是一个陌生的词。"邻避"实际上是音译,英文叫:NIMBY,是五个英文单词(Not In My Back Yard)首字母的缩写。有人结合这个发音用一个含义非常贴切的中文词汇  相似文献   

20.
正时下的中国,一边是经济飞速发展,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需要建立环保、核电等民生所需的设施或者工程,一边是这些设施因居民的反对无法落地,其根源是民众日益觉醒的"邻避"意识,是居民不愿意项目修在自己家门口的"邻避"效应(不要建在我家后院)。这已成为中国许多地方面临的困境,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必须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