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参考美国EPA相关分析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长江南京段主要入江河流水体中有机物进行了定性分析。共检出11类24种有机物,其中7种属中国优先控制污染物,分属5类有机物;5种属EPA优先控制污染物,分属3类有机物。通过查明入江河流有机污染状况,为环境风险事故防范和应急预案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活性污泥法处理焦化废水COD不达标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GC/MS对国内某焦化厂的主要工艺废水及生化外排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了系统检测,分析了各主要工艺废水及生化外排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组成。结果表明,造成外排水COD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废水中含有难降解的含氮杂环类和多环芳烃类有机物。这两类有机物主要来自焦油和苯回收精制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占生化外排水中所有有机物提供的总COD的72.64%。若对这几种废水进行单独处理则可保证生化外排废水COD达标。  相似文献   

3.
2005年夏季环渤海16条主要入海河流的污染状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龙军  夏斌  桂祖胜  江春波 《环境科学》2007,28(11):2409-2415
2005-07-01~2005-07-05对环渤海的黄河等16条主要河流的入海污染同步调查显示,13条河流断面的水质属于Ⅳ类以上,其中子牙新河等8条河流水质属于劣Ⅴ类,通过污染分担率分析,环渤海河流的首要污染物为石油类(11条河流),其次为营养盐,高锰酸盐指数仅位居第3.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大辽河、黄河等7条河流处于富营养状态,而小清河、蓟运河等7条河流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可见环渤海河流的富营养化现象非常严重.有机污染物的调查显示,16条河流断面采样点TOC的平均值为16 .41 mg/L,高锰酸盐指数的平均值为6 .04 mg/L,其中易降解有机物所占比例平均为15 .61%,表明虽然环渤海16条河流中的化学需氧有机物质的污染严重,但总有机物的入海通量更大,这一点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府河是白洋淀入淀河流中的主要河流,研究府河溶解性有机物分布特征及污染来源对入淀河流的环境管理及水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2021年12月对府河干流及支流20个采样点进行采样,通过紫外光谱与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技术分析府河水体溶解性有机物,并对溶解性有机物组分来源进行解析。研究发现,府河水体溶解性有机物组分中类腐殖质组分含量高于水体中类蛋白组分含量,且黄花沟中有机组分对府河水体影响较大;大量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汇入府河后类蛋白占比增大,这可能是河内生物活性提升导致,故F9以后自生源贡献升高;荧光光谱分解得到4个组分,C1、C2(类腐殖质)占71.88%,C3、C4(类蛋白)占28.12%,府河干流溶解性有机物主要来源于外源污水厂出水输入、自生源生物类蛋白和陆源农田土壤等;荧光组分与溶解性有机碳、总氮、硝态氮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C1与荧光组分呈现显著正相关。综上,通过对府河水体溶解性有机物荧光特征及来源解析,府河受陆源类腐殖质与生物自生源双重影响,这为府河水体的进一步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将长安八水(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的水环境质量变化做为主要研究目的,揭示八条河流全流域水污染物特别是可溶性化学有机污染物(DOM)的动态分布特征。基于Matlab软件-三维荧光光谱技术(EEM),并结合平行因子算法(PARAFAC)对水中有机物进行定性和定量表征。通过荧光数据模型中核心一致性诊断、残差平方和以及拆半检验物理意义的分析,合理估计荧光物质成分数,实现了PARAFAC方法对其成分的分解,并揭示支流河流对干流河流的有机物的影响,推动EEMs-PARAFAC法在更广泛的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我国工业发达地区,河流水体中致突变性、致畸性、致癌性有机物污染较为严重,针对这一状况,本文综合国内外关于水体中“三致”有机物的研究,从行政、科技两个方面对河水中致突变致畸致癌有机污染物的控制对策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和美国在渥太华市共商控烟良策。加方将两条富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这两种污染物河流列为治理重点:一条起源于加国中西部,流经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一条起源于加  相似文献   

8.
夏季高原河流CDOM光学特性、组成及来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高原河流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光学特性、组成及来源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好的了解高原河流水体生态环境,为高原河流生态系统中溶解有机物(DOM)循环过程的研究提供数据参考.利用2017年夏季无定河和湟水流域河流的实测数据对CDOM的吸收特性、荧光特性、水质参数以及它们之间关系进行分析,进而对高原干旱地区河流CDOM光学特性及其组成与来源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流域河流中CDOM吸收系数随波长的增加呈衰减趋势,但吸收光谱曲线差别较大;两流域CDOM在440 nm处的吸收系数[a(440)]与溶解有机碳(DOC)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而与叶绿素a浓度(Chla)不存在相关性.无定河a(440)与Chla浓度的相关性说明其河流现场产生(生物活动)作用较小.通过对比分析S_(275-295)、SUVA_(254)发现,无定河分子量和芳香性程度均大于湟水,且湟水与无定河CDOM的分子量变化要高于其它河流的研究.根据CDOM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发现,类腐殖质荧光峰是两流域河流CDOM荧光的主要贡献者;通过荧光指数FI、腐殖化指数HIX、生物源指数BIX的研究发现,湟水以陆源输入为主,腐殖化程度高,无定河以陆源输入为主的同时存在一定的自生成分,人为生产活动干扰是其陆源输入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冗余分析发现,湟水DOC、Chla、pH对类腐殖质荧光峰及荧光强度影响较大(p0.01);无定河DOC、电导率(EC)、浊度(Tur)与类腐殖质荧光峰及荧光强度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9.
有机物和污染物进入有氧含水层会影响下坡区域水井的水质及表面水层的水质。含水地带的有机物,如地坑流出液、有机液体及废水等,通常由于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导致周围环境的污染。含水层对污染周围环境的限制能力取决于含水层氧化物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垂直分布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何小松  张慧  黄彩红  李敏  高如泰  李丹  席北斗 《环境科学》2016,37(10):3813-3820
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能够改变外来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和迁移转化过程,其组成和分布特征研究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联合平行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3个不同埋深(1.2、1.5及1.8 m)地下水中DOM的来源、组成、浓度、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中DOM来源于陆源有机质输入和微生物活动,含有类腐殖质、异质性有机物和类蛋白物质这3种组分,类腐殖质与异质性有机物在中下层含量最高而表层最低,类蛋白物质在中间层含量最低而表层含量最高.中下层地下水中DOM的芳香性、腐殖化率、分子量和极性官能团含量最高,而表层地下水中DOM的芳香性、腐殖化率、分子量和极性官能团含量最低.地下水中DOM的垂直分布主要受有机质腐殖化率、芳香性、分子量和极性影响,腐殖化率和芳香性强、分子量大和极性高的DOM难降解、易迁移进入下层地下水.  相似文献   

11.
运用三维荧光光谱和MATLAB分析秦岭北麓涝河水域中可溶性有机物(DOM)的荧光指纹特征。结果表明,涝河流域有机水体污染源主要为生物污染,水中的DOM主要成份为络氨酸、芳香蛋白、类色氨酸、类富里酸、类腐殖酸;动态监测发现下游水体相对于上游水体芳香蛋白、类色氨酸呈逐渐增多,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含量逐渐减少,这一结论与涝河水域实地环境相吻合,从而较为准确地揭示了涝河DOM分布特征和污染物来源。  相似文献   

12.
以西南丘陵区村镇典型供水水源原水及其净化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水质净化常规工艺前后其有机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对饮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村镇供水水源属微污染水源水体,有机污染物以溶解性中小分子有机物为主,占有机物总量的50%~80%.共检测到53种共14类有机物,主要为烷烃、酯、酚、苯类物质,占有机物总量的80%~90%左右,有机酸、烯烃、醇和醛含量较小.有机物中二氯甲烷、苯酚、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含量较高,并且出现了除草剂、食品添加剂、抗生素等污染物,如特丁津、2,6-二叔丁基对甲酚、萘啶酸等.水质净化常规工艺主要去除相对分子质量10×10~3的有机物,小分子量有机物中有机酸类去除效果较好,但烷烃、酯、酚、苯类有机物去除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3.
河流底泥污染类型标准的制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城市河流的污染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河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已明显下降。但是经有机物、重金属污染物逐年积累而污染的河床底泥,由于水流作用将释放至水相,再次影响整治后的河流水质。因此制定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底泥环境质量标准,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14.
玉溪市星云湖入湖污染物分布研究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云 《重庆环境科学》2001,23(2):56-58,61
污染物进和湖泊的方式,无论是来自点源或是来自面源的污染物,最终都将通过入湖河流、地表散流及湖面的降水、降尘载入湖泊,因此,通过对这几种方式进入的湖泊污染物的量进行监测,就基本可以掌握住进入湖泊污染物的总量。1999年,玉溪市环境监测站对星云湖的十二条主要主湖河流、地表散流、降尘、降水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际监测。得出通过入湖河流、地表散流、降尘、降水实际进入星云湖的主要污染物总是为:CODCr:1893.8t、BOD5:360.27t、SS:26460.5t、NH3-N:165.18t、TN:228.23t、TP:184.226t。污染物入湖一般以河流方式为主要方式,但磷主要通过降尘方式入湖,占入湖总量的54.1%,这与湖区磷工业发达有直接的关系:降水载入的氮量也不容忽视,占总量的11%。  相似文献   

15.
生物标志物在水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标志物是指示污染物危害效应的生物信号.可分为两类,一类指示生物体对有害物质的暴露;另一类指示污染物的毒性效应.与其它手段相比,生物标志物具有专一性、预警性和广泛适用性.本文介绍了指示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几类生物标志物.生物转化酶和金属硫蛋白能有效地表征水体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对生物的影响.DNA加合物将有机污染与遗传物质变异相关联,因此成为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新热点.文中还讨论了生物标志物的缺陷和不足,并展望了该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蓟运河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排放到河流中的有机化学品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分析鉴定天然水中的有机物已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其含量低而成份复杂的问题已由于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而获得满意的解决。Sheldon和Hites用此技术测定了Delaware河与charles河水中的有机物。Keith等曾对密西西比河等四条河流底泥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了表征和测定。本工作即是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蓟运河水中有机污染物作了比较系统的分离鉴定,这对评价河水质量,追踪污染源以及研究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毒性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土壤污染对植物根系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净化能力,致使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从而严重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累积。土壤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最先进入根系,污染物在根系积累最大,浓度最高,根部受害最严重。本文以重金属砷、镉、铬和有机物农药、除草剂为例,结合相关资料探讨了土壤污染对植物根系生长的影响,植物根系对重金属的吸收与重金属的理化性质及不同植物的特性有关,对有机物的吸收与有机物的结构特性和土壤性质有关,并且讨论了该研究仍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典型电器工业区河涌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近  邓代永  许玫英  孙国萍 《环境科学》2013,34(3):1142-1149
为评估制造业对纳污水体有机物的污染影响,了解污染河道中有机物的种类、含量及赋存特性,采用极性和非极性逐步分离的方法对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内河涌沉积物中的有机物进行了综合的物理图谱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沉积物中共检出包括烷烃类、烯烃类、多环芳烃、苯系物、杂环类、邻苯二甲酸酯类、醛酮、极性化合物、含硅物质以及烷酸酯类等10大类有机污染物共171种.按检出污染物种类的数量分析,烷烃类>极性化合物>多环芳烃>醛酮类>杂环>苯系物、邻苯二甲酸酯类>烷酸酯类>含硅物质>烯烃.按照有机物相对丰度分析,烷烃类>极性化合物>烷酸酯类>烯烃类>多环芳烃>邻苯二甲酸酯类>含硅物质>醛酮>杂环类>苯系物.在相对含量最高的烷烃类有机污染物中,十九烷在同类物质中占比高达14.83%.毒害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的总有机物占比为2.33%,检测中还发现大量有机醇、酚等和涂料工业,邻苯二甲酸酯类等塑料工业以及和电子工业产业相关的有机硅类等物质.和同类研究相比,该区域检出51种、占总有机物55.5%丰度的烷烃类物质种类更丰富,含量更高.本研究对制造业纳污河涌沉积物的有机污染物分析研究,为同质污染河涌的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杨  薛爽  陈静  王超  毛伟伟  王杰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4):1106-1115
以沈阳市新开河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冰封期前、后河流底泥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组分荧光特性的变化.按照DOM在XAD树脂上的吸附特性将其分为5个部分:疏水性有机酸(HPO-A)、疏水性中性有机物(HPO-N)、过渡亲水性有机酸(TPI-A)、过渡亲水性中性有机物(TPI-N)和亲水性有机物(HPI).结果表明:HPO-A是河流底泥中的主要DOM组分,在冰封期前、后分别占溶解性有机碳(DOC)的41.2%~69.5%和38.9%~63.9%.冰封期前河流底泥中的DOM及HPO-A、HPI的DOC值均高于冰封期后.三维荧光光谱结果显示,冰封期前、后河流底泥DOM组分中含有类腐殖酸荧光物质,类富里酸荧光物质,类芳香族蛋白质荧光物质和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荧光物质,并且类芳香族蛋白质荧光物质在各DOM组分中的含量最高.冰封期后HPO-A、HPI中荧光物质的含量低于冰封期前.同步荧光光谱结果显示,在冰封期河流底泥DOM组分中激发波长分别为285~295 nm和330~350 nm的荧光物质向水体释放,导致其在底泥DOM组分中相对含量的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GC-FID方法对2005年11月采集于长江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的64种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进行分析测定,并对影响该类污染物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 结果表明:该区域表层沉积物中共检出半挥发性有机物35种,包括多环芳烃类11种,取代苯类7种,酚类5种,酯类3种,醚类2种和其他类7种. 其中,属于我国优先控制污染物的有7种,属于美国优先控制污染物的有22种. 沉积物中SVOCs的分布未呈现出明显的规律,其分布主要受采样点所处的水利条件、与排污口的相对位置、沉积物颗粒粒径、有机质含量和洪枯季等因素的影响;采样点的水动力条件越弱,与排污口的距离越近,沉积物颗粒粒径越小,导致沉积物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