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笔者经常看到一些司机行车中的不良习惯,改一改这些不良的行车陋习,那么就会远离事故、走向平安、一路顺风。当你在夜间行车中遇到交会车时一定要关闭远光灯,夜间行车司机双方被强灯一照目眩眼花,刹时前方视线模糊不清,极易发生事故。《道路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夜间会车应当在距相  相似文献   

2.
夜间行车,由于自然光线差,照明不佳,导致观察困难、判断时间增长、错漏增多,加上人体机能水平降低,操作可靠性下降,因此发生事故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大。据统计,某省1995年发生的1169宗重大以上交通事故中,夜间有594宗,占重大以上交通事故总量的50.8%。此外,尽管夜间的交通流量比白天少得多,仅占白天的10%-20%,发生事故的概率却比白天高5~10倍。据美国、前苏联等国家统计,夜间交通事故占交通事故总量的46%~54%(死亡近60%)。因此,充分认识夜间行车特点及其困难,采取相应的安全对策,是一个需溪深入探讨和总结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火车往往在夜间压死人甚至酿成脱轨、翻车事故,其原因何在?据调查表明,原来,火车司机在夜间行车时,很容易打瞌睡。一打瞌睡,就容易造成事故。德国为了避免这种事故的发生,研制成功一种电子眼镜,司机夜间开车时戴上它,可以防止打瞌睡。这种眼镜的外形跟普通眼镜差不多。但它有特殊的装置,在镜框上有个微型传感器,可以监督眨眼次数,微型传感器还连接  相似文献   

4.
刘云  游财亮 《安全与健康》2006,(8):23-23,33
夜间行车安全受到视觉、感觉、情绪、生理节律等诸多人体机能及外部隐患环境影响,现将夜间这一特殊时段行车易发交通事故的安全隐患试予分析,以供参考。 一、夜间行车视觉机能下降驾驶人正常驾车依靠的信息,80%来自于视觉,约20%来自于耳鼻感官;白昼行车,在睛朗天气下,驾驶人能够看清数公里外车辆运行方向,阴雨天气条件下能清楚判断l公里内车辆运动,而夜间行车,即使在远光灯正常照射下,驾驶人有效视距一般在500米至600米之间,约相当于睛朗白昼视距五分之一。  相似文献   

5.
栏目上期介绍了在雨天驾驶汽车出车前的准备工作和行车中对速度的控制,本期继续介绍雨天行车应注意的问题和安全行车要领。一、雨天时夜间行车应注意的安全要领夜间由于光照度差、行车视野窄、  相似文献   

6.
行车作业系统事故频率较高,后果较严重。本文结合本公司行车作业系统的事故,分析该系统事故隐患,从而提出隐患治理措施。旨在使企业加强行车作业系统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对该系统隐患的跟踪控制、治理,预防、控制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7.
行车事故是频率较高、伤害较多的一种事故。上钢五厂从行车事故的预防着手,对行车事故进行了详细分析,建立了行车事故原因分析专家系统,效果良好。1.行车事故的特点行车事故的特点是险肇事故多、严重伤害多。仔细分析各类行车事故,不难发现其中大多数为重复事故。因此,当某一行车事故发生后,经验丰富的安全员很快就能找出事故的真正原因,然而对一般的人员来说,则必须费很多周折和精力去找操作或设备的  相似文献   

8.
夜间行车安全受到视觉、感觉、情绪、生理节律等诸多人体机能及外部隐患环境影响,现将夜间这一特殊时段行车易发交通事故的安全隐患试予分析,以供参考。一、夜间行车视觉机能下降驾驶人正常驾车依靠的信息,80%来自于视觉,约20%来自于耳鼻感  相似文献   

9.
针对铁路行车人因事故受多因素交互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熵和DEMATEL法耦合的铁路行车人因事故关键因素实证分析方法。首先依据铁路行车人因事故认知行为模型,从感知、决策、计划和执行4个过程分析铁路行车人因事故的影响因素;然后综合运用信息熵和DEMATEL法构建关键因素量化识别模型,利用中心度和原因度两个参数分析铁路行车人因事故的关键影响因素;最后,结合2008—2013年铁路行车人因事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机车操作人员相关情形记忆失误、情景诊断失误、未严格执行操作规则和采取错误行动是铁路行车人因事故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32(11):61-61
经常夜间行车的驾驶员,应注意及时补充维生素A和其他维生素,可多食些动物肝脏、牛奶、蛋、胡萝卜等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夜间行车前不宜长时间看电视,以免过多地消耗维生素A。因为一旦血液中缺乏维生素A,就会发生视紫红质再合成过程的障碍,降低眼睛在弱光线下的观察能力,严重的能发生夜盲症。另外,缺氧、饮酒、吸烟或过度疲劳等都会使视力下降。  相似文献   

11.
为了从安全信息视角深入分析铁路行车事故原因,基于信息学、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结合铁路行车事故致因原理,构建铁路行车FDA(Forecast-Decision-Action)事故致因模型.该模型由行车人员、铁路运输企业和国家铁路局3条事故致因子链和1条事故致因主链构成,进一步归纳总结出3条子事故域、1条总事...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某铁路局行车事故多发情况,从事故等级分布、类型分布、原因分布、时间分布、空间分布等多个方面对2005-2014年1 784起铁路行车事故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得出了近10年该铁路局行车事故的分布规律.一般D类事故1 008起,占事故总数的85%,是铁路行车事故的绝对主要等级;延误事故1 059起,占事故总数的59.4%,是铁路行车事故的主要类型;设备原因行车事故1 185起,占事故总数的66.42%,是铁路行车事故的绝对主要原因.铁路行车事故在年、月、日、时上的高峰期分别为2006年(293起)、8月(180起)、周五和周天(267 +288起)、14:00-16:00(184起),分别占事故总数的16.4%、10.1%、31.1%、10.3%.车站铁路行车事故978起,占事故总数的54.8%;其中四等站事故最多为345起,占车站事故总数的35.3%,特等站事故次之为187起,占车站事故总数的19.1%.  相似文献   

13.
九州搜索     
夜间行车时,经常遇到一些自以为是的车在你的后视镜里暴闪大灯,这违反了有关夜间使用车辆灯光的规定。遇到驾驶人随意开雾灯、远光灯,要有应对的方法,该出手时就出手!  相似文献   

14.
一些驾驶人认为夜间公路上的车辆较白天要少,行车比白天容易,因而常常以高速行驶。事实表明,夜间在公路行车较白天是非常危险的。尽管夜间公路车辆总数减少,但载货汽车却增加,这无疑加大了道路的危险性。夜间的高速公路,除服务区、隧道外,几乎没有照明,通常是靠车辆前照明灯的照明,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驾驶员在夜间地面动态环境中距离判识变化的规律,改进行车安全.选取32名驾驶员进行实际道路试验.被试在自车行进方向不同的深度距离、车速下,判识前方障碍物的绝对距离和相对距离.统计距离判识值,得出夜间距离判识值数据分布,取得距离判识特征值.回归分析判识距离与速度的关系,建立障碍物判识变化的数学模型.比较昼夜距离判识差异,分析其对夜间行车安伞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车辆行驶深度方向,夜间距离判识值随速度增加而不断下降,两者之间呈负指数关系;在相同深度距离和速度下,夜间判识距离大于昼间;夜间行车时,需适当降低车速,确保有效的安伞距离.  相似文献   

16.
基于GM(1,1)模型的铁路行车事故预测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铁路行车事故的发生具有偶然性 ,但可利用预测理论的方法加以预测。笔者简述了灰色理论中GM(1,1)预测模型的建模过程和精度检验的方法及步骤 ,在某铁路分局 1995~ 2 0 0 2年间的铁路行车事故统计的基础上 ,应用GM(1,1)预测模型预测了该铁路分局 2 0 0 4年的铁路行车事故发生趋势 ,经精度检验表明 ,模型的精度等级合格 ,其预测结果为铁路行车事故的防范和降低事故损失提供了指导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远光灯是夜间行车用来照亮前方道路的。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规定,在没有中心隔离设施或者没有中心线的道路上,夜间会车应当在距离相对方向来车150米以外改用近光灯,在窄路、窄桥与非机动车会车时应当使用近光灯等。  相似文献   

18.
2009以来,我国、我区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比较严峻,重、特大运输行车事故时有发生,虽然,从国家法律法规上、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上和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上,对道路运输企业加强了监督管理,也采用了很多安全生产监督的管理手段和措施,但要从根本上消除道路运输行车事故,还需要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本文试图从2009年全年的道路运输行车事故分析入手,总结道路运输行车事故的规律,找出当前广西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存在的漏洞,以便总结经验和教训,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较少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从铁路行车事故的预测问题出发,试图找到稳定有效的方法对铁路行车事故进行预测.首先引入BX数据生成法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处理,以弱化原始数据之间的随机性.建立了单因子系统云灰色SCGM(1,1)c模型,揭示铁路行车事故时序变化的发展趋势.参照原始数据的中心趋势曲线,来划分铁路行车事故状态,得到了状态转移概率矩阵.据此计算自相关系数并进行归一化,作为各步马尔可夫链的权重,提出了加权马尔可夫SCGM(1,1)c模型,以修正SCGM(1,1)c模型的预测值,对铁路行车事故总数进行了拟合和预测.结果表明:相比较而言,加权马尔可夫SCGM(1,1)c模型在对铁路行车事故的拟合和预测中均有较好的效果,拟合精度和预测精度分别达到了98.92%和96.36%.  相似文献   

20.
行车作业系统事故频率较高,后果较严重。本文结合本公司行车作业系统的事故,分析该系统事故隐患,从而提出隐患治理措施。旨在使企业加强行车作业系统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对该系统隐患的跟踪控制、治理,预防、控制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