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完善,有效支撑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本文在梳理和总结生态环境监测从“跟跑”变为“并跑”,并向“领跑”迈进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立足新发展阶段,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支撑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服务效能、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理论和战略研究方面提出了未来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昆明市"城中村"生态环境管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中村”存在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居住环境质量低、建筑无序、绿地缺乏等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城市中极不协调的特殊景观,对昆明市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为此,分析了昆明市“城中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了可能的管理方式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环境科技》2003,16(3):48-48
日前 ,一项治理城市污水的生物技术在国内出现 ,引起了广泛关注被业内权威誉为“为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开创了投资省、见效快、运行费用低的新途径”。这项被命名为“CMF”的生物治污技术在成都的府南河支流已经经过了一个月的局部试运行。成都府南河管理委员会主任杨祖华表示 ,采用“CMF”生物技术的治污效果比过去明显 ,出水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他表示 ,下一步在枯水期和水污染严重时期 ,他们将在府南河支流扩大应用这一技术。“CMF”生物治污技术是由成都海发集团与山东农业大学共同研制的 ,其核心是“C -M”系列高效微生…  相似文献   

4.
梁沂滨 《环境》2004,(2):39
近年,城乡在大兴土木搞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即给大地覆盖人造“铠甲”,水泥“铠甲”便是其一。此举既劳民伤财,又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祸害。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2021年12月28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简称《规划》)。本文就“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提升”“提高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等“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总体思路进行了深度解读,对《规划》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并就“十四五”时期碳监测评估、PM2.5和O3协同控制追因溯源监测、水生态监测、土壤与地下水监测、生态质量监测评价、智慧监测等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6.
本文深入解析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下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理论框架构建的必然性,从内在逻辑、引领方向、复合目标、多维视角和框架体系方面详细阐述了“双碳”目标下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理论框架。框架包含资源生态化、空间生态化和“双碳”信用化三个内在逻辑,涉及排污目标、“双碳”目标、生态目标和分区管治目标四个复合目标以及多层次、多中心、多功能三个视角,形成涵盖综合技术、管治协同、空间优化和组织能力的理论框架体系,并进一步提出在理论上进行制度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设计,在实践层面建立宏观“数控”和中微观“线控”相结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治机制的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7.
张晓芒  宋丽丽 《环境》2022,(3):33-35
<正>南海浩瀚、罗浮巍巍、东江蜿蜒、西湖如镜……大自然慷慨赋予惠州这座城市丰富的自然资源,连同千百年来融汇于大量古典诗词中的生态烙印,一同成为惠州宝贵的城市财产。为保护惠州珍贵的生态资源,惠州生态环境人努力付出,经过“十三五”时期的治污攻坚,惠州市生态环境质量交出了亮眼的答卷。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科技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新时期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回顾我国生态环境科技进步历程、展望发展方向,对以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引领带动全社会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首先,回顾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发展的3个主要阶段:开拓期(1972—1990年),初步建成环境总量容量的科技体系;发展期(1991—2011年),创新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的理论和技术;新时期(2012年至今),打造精准治污、系统治理的科技支撑体系.其次,系统梳理总结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在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调查与风险管控及修复、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生态保护修复与监管、环境标准基准建设以及环保产业创新能力7个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的有力支撑.最后,分析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发展面临的需求与挑战,提出我国生态环境科技2.0时代的治污理念及发展对策:①坚持四个“面向”.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夯实生态环境科研基础;二是面向经济主战场,促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三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生态环境领域集智攻关;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牢牢把握“环保科技的人民性”.②协同三个系统.一是自然系统,从根源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标本兼治,守住自然系统生态安全边界;二是生产系统,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促进生产系统的绿色循环,形成经济增长的绿色新动能;三是生活系统,开展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研究创新,推动绿色生活转型.③实现“五个创新”.在绿色发展模式、环境治理理念、环境科研方法、多技术融合以及体制机制上实现多元创新,打造新时期下全面发展的生态环境科技2.0时代.   相似文献   

9.
要闻     
《环境保护》2020,48(7):6-7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定力不减,劲头不松,持续做好污染防治工作。为进一步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聚焦解决突出问题,在强化监督现场工作不能如期开展的情况下,热点网格技术通过非现场帮扶,充分发挥大气环境监管"千里眼"功能,为疫情下的蓝天保卫战提供了"无接触式"的环保配送服务,远程指导各地有序开展热点网格针对性排查。  相似文献   

10.
"塔斯曼海"溢油事故索赔案及其深远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塔斯曼海”溢油事故及其油污损害索赔案的进展,论述了生态环境损害索赔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县市为研究单元,运用生态综合指数法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初步判定出各县市的生态环境等级并对比分析“十五”末与“十一五”末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伊犁州平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良水平,各县市生态环境质量以优和良为主。与“十五”相比,全州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无明显变化。局部县(市)的△EI略微增大,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2.
如何统筹运用“科技创新”和“协同治理”来有效支撑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面临的挑战。本文梳理了协同创新助力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意义,指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在区域部门间权责利不匹配、科技支撑协同创新不足等方面仍然面临着深层次的问题和瓶颈。以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为例,系统分析了该项目在改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提出深入推进大气污染协同治理要充分应用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治理的政策工具、开展多尺度多目标的协同控制、构建生态环境领域集中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正确处理“一市一策”和区域联防联控的协同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标准构建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是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助力经济高质量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从“三线一单”编制的政策背景与重要意义出发,结合湖南省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状况,梳理了湖南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构建与差异化分类分区管控特征,以环境管控单元作为分区管控体系的载体,构建形成了总管与分管相结合的符合湖南实际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本文对“三线一单”成果在指导全省产业园区绿色招商引资、优化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强化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支撑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和严守能源资源利用上线五个方面取得的显著应用成效进行了介绍,充分说明已构建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在助力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环境》2024,(2):59-62
<正>《环境》杂志:请问潮州在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取得哪些成效?刘胜:近年来,潮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实施市委“一大引领、三大战役、六大提升”工作安排,坚持以“双碳”引领绿色经济发展,以“减排”促进节约循环利用,以“治污”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环境》2020,(4)
正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和污染防治攻坚工作,4月2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商务厅、市场监督管理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工商业联合会8部门联合向全省工商界人士共同发出倡议,开展"携手治污攻坚共建美丽广东"活动,呼吁全省工商界人士以决战决胜的战斗姿态,携手治污攻坚,共谋绿色发展,共建美丽广东,共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家园!  相似文献   

16.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谱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的重要时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进入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治理的复杂性、艰巨性更加凸显。面对“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的管理需求,生态环境监管体系面临巨大挑战。本文阐述了当前数字技术赋能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分析了新形势下生态环境信息化面临的挑战,介绍了数字技术赋能“环境监测”、畅通“信息动脉”、打造“服务网络”、打通“神经脉络”、构建“生态大脑”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建议进一步完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促进数据融合治理、深化卫星技术融合、建立“双碳”综合服务平台,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7.
银华  均伦 《环境》2007,(2):96-96
2006年12月28日下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庄礼祥对6年来深圳河流治污所取得的成效给予了肯定,认为深圳市河流污染治理工作基本达到了,六年前深圳市人大一号议案有关加大河流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3S”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国宝 《福建环境》2003,20(5):80-80
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占国土面积 60 %次上 ,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发展迅猛 ,尤其在西部地区荒漠化、沙漠化、石漠化的趋势加剧。其中有自然因素 ,也有人为因素。缓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先决条件是掌握及时、准确、全方位的信息。未掌握准确的信息 ,控制和治理工作无从谈起。所以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十分重要 ,“3S”技术就是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 ( Remote Sensing)、全球定位系统 ( Global Positions System)与地理信息系统 (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三项技术的集合。它可以定性、定量、可视化地…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双重作用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现“绿色发展”目标,各行业纷纷响应号召将“绿色发展”列为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将环保理念贯穿于工作全过程。本文从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必要性入手,详细阐述生态环境技术类型与实际应用场景,分别从空气监测、水体监测、土壤监测等维度提出优化举措,呼吁生态环境保护从业者加强对监测技术的重视程度,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实际效能,为提升生态环境环保工作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蒋书华 《环境》2020,(4):37-38
正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重点是打赢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而蓝天保卫战又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充分发挥大环保组织优势,交出了PM_(2.5)2017至2019年连续三年稳定达标的良好答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