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全国性综合自然灾害风险摸底,是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和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基础."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是风险普查工程中地震灾种的核心成果,也是最终成果的体现."地震灾害重点隐患排查与评估"是风险普查工程的重点内容之一,将为后续的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供...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03年7月21日和10月16日分别发生6.2和6.1级地震的云南省大姚县居民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地震灾害对中困农村居民的影响,了解了我国农村居民尤其是地震多发区农村居民对地震灾害的风险意识以及在地震灾害中的反应.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居民是地震灾害的最大受害者和风险承担者.虽然他们会在地震灾害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但是由于经济水平、自然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他们只能被动地承受地震灾害,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承灾体的脆弱性.中国农村地震减灾、防灾能力的加强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3.
地震灾害损失的严重性 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1831年我国有地震历史记录以来,至今共记录到6级以上强震800多次,遍布于除浙江、贵州以外的所有省份.就浙江、贵州两省而言,也都发生过5~6级地震.  相似文献   

4.
《灾害学》2019,(1)
以1966-2016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生命损失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GIS平台定量分析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生命损失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大陆造成生命损失的地震次数为143次,占成灾地震(有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的地震)的25%。成灾地震平均每年发生9. 45次,而造成人员死亡的地震平均每年发生2. 38次。(2)中国大陆致死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突出,重特大地震对累计地震死亡人数作用明显,地震灾害生命损失呈高度集中的特点。(3)中国大陆地震灾害分布广,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中28个省份发生过成灾地震,因地震导致有人员死亡的省份有18个,其中河北省、四川省、云南省因地震灾害导致的累计人员死亡占全国的比例高达90%。地震灾害总体呈现中小地震在多震省份生命损失较小,在少震省份生命损失反而较大。(4)50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累计人员死亡高达34. 66万人,其中城市直下型地震贡献率高达71%。(5)地震灾害生命损失分布受人口密度影响显著,以人口分界线"胡焕庸线"为界,呈现东高西低,与地震发生频次相反。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社会经济影响,讨论了地震灾害的地震社会学的含义、由来和发展,地震灾害对策及其历史回顾,分析了我国开展地震灾害的地震社会学研究工作的概况、特点和基本任务等。  相似文献   

6.
"5·12"汶川地震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是对我国地震应急避险工作的严厉拷问,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现行的体制.从地震灾区收集了应急避险的第一手数据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调研结论,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有的地震应急避险措施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公众在地震灾害中应急避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地震灾害特点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致灾因子强度和承灾体的脆弱性共同决定了灾情的大小.中国农村乡镇发生地震的概率远远高于大中城市,西藏、新疆、云南、宁夏、青海、甘肃等西部农村乡镇是我国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地震灾害对农村乡镇造成的损失,主要是农村居民住房的破坏,约占总损失的80%以上;其它的20%损失中,又以农村水利工程的破坏损失为主.目前我国农村乡镇居民的住房仍以抗震性能较差的土木、砖木结构为主,开展农村住房地震保险、农村低息住房贷款并加强农村建房的监督管理,是降低农村地震风险、减轻农村地震灾害损失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8.
汶川"5·12"地震公路灾害分析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震区公路及其设施设备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公路受损里程累计53 295 km.通过灾后现场调查资料对震区高山峡谷地带的公路破坏特征进行了剖析和归纳.将地震灾害破坏模式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与地震同步发生的地震波对公路结构本身造成的直接破坏模式,主要有公路的路面、桥梁、隧道结构本身的变形和破坏;另一种是地震诱发诸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等次生灾害对公路的间接破坏作用.通过对两种破坏作用的分析,从6个方面提出了对震区高山峡谷地带的公路抗震防灾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全国首例由地震设防引发的"官告官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对人类是一大灾难。2003年11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基础上又签署国务院《地震灾害防治条例》第394号令,把地震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纳入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可是,在河南省南阳市一家大型建设工程中,业主视人类共同的灾难如儿戏,竟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不设置地震设  相似文献   

10.
《防灾博览》2004,(6):32-32
为了更好的宣传和再现我国地震工作者开创我国减轻地震灾害的实践活动,反映各个时期的防震减灾事业成就,以及在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震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勇于实践,在同地震灾害的斗争中做出的卓越贡献。本刊将举办"艰辛的历程--防震减灾巡礼"摄影大赛,现将有关要求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1950~2003年53年间青海高原地震主发区5.0级以上(包括5.0级)地震资料分析了该区地震灾害的特点.提出本研究区地震灾害具有频发性和轮回性、重灾轮回的时间周期长、强震的毁坏性大、以及强余震灾害连发而损害程度严重等特点,并认为青藏高原整体地壳构造运动和本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特别是北西西-北西向弧形断裂的发育)是该区地震灾害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城市防震减灾及其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都吉夔  李远志 《灾害学》2001,16(4):49-52
城市是一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交通、通讯的重要枢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人口、财产、建筑物更加密集,一旦遭受强烈地震袭击或波及,灾害损失将十分严重,加之,许多城市都处在地震的易发多发地带,地震对许多城市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对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地震应急救援措施探讨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方世萍  张芝霞 《灾害学》2004,19(1):31-33
在分析城市地震灾害及典型震例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地震应急救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杨军  宋峰 《灾害学》2001,16(4):27-32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其明显的自然属性,而地震灾害则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地震灾害是相对于人类活动而言的。本文借用胡焕庸线,将中国大陆分成东区和西区两个区,并初步探讨了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的中国东部地区的防震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地震灾情及其区域分异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以1949年以来的中国大陆地震及地震灾情数据为主要资料,在地震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中国地震灾情的特点,总结得出了中国大陆地震灾情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增大的时间分布规律。由此,运用区域灾害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中国地震灾害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6.
云南相似大震人员伤亡差异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李永强  杨杰英  曹刻  龚强 《灾害学》2007,22(1):40-43
1976年云南龙陵、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发震时间、地点、震级相近,地震类型相近(双主震),极震区烈度相同,灾区社会经济状况基本相似,但人员伤亡相差10倍。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云南两次相似大震人员伤亡的主要差异因素:预警型前震(或临震预报发布)是减少地震人员伤亡的最重要因素;高烈度区(Ⅸ)面积大小是影响人员伤亡的最重要因素。特定环境条件下次生灾害(震后火灾)对死亡人数有影响;集体行为的偶然因素对死亡人数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鉴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和巨大破坏作用,在现代大都市的不同区域按照人口密度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和躲避设施可以有效减小地震等灾害伤亡和经济损失。结合对城市震害特点的分析,提出按社区、楼宇设置小区域防灾避难场所的防灾对策和就近分散、应急维生、多功能防御、功能复用等防灾原则,以期减少地震次生灾害发生,为灾后生产恢复和重建创造有利条件,最大程度减低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8.
1997年11月8日藏北玛尼7.5级大震的预报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1997年 11月 8日的藏北玛尼大地震 ,我们曾在 1991年进行过预报 ,1997年又曾重申过这个预报。本文用我们过去提出的预报理论和方法 ,对玛尼大震的预报问题再进行更广泛的讨论。文中 ,用立交模式讨论了玛尼大震的孕育机制 ,用 35°线上的 6 0a周期讨论了该震的发生年份 ,用构造交会及“静中动判据”讨论了该地震发生的地点 ,用磁暴倍九法和引潮力增长速度讨论了该震的发震日期 ,用科里奥利力效应讨论了该震余震震级偏小的原因 ,另外 ,还讨论了有关大震 -雪灾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 ,对日本关东、阪神二次大地震作了概述 ,并将其灾情作了比较与分析。进而提出了日本首都的地震危险性问题 ,针对东京这样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高度集中的大都市的特点 ,提出几点防震减灾建议。并希望以上分析工作能对中国大城市的防震减灾工作有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地震灾害过程的仿真建模方法和再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通过探讨基于仿真建模方法和再现技术进行地震灾害模拟的可行性,提出利用虚拟三维仿真建模技术、动力学动画技术和场景渲染技术来再现地震灾害形成的全过程,及其引发的一系列次生灾害。再现的虚拟地震灾害过程可以使各级地震应急管理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相对逼真地感受地震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从而增强其防震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