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江流域粮食生产态势与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大量的资料分析了长江流域在进入90年代后的粮食生产的消费态势。粮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讹诈 影响,资料分析表明,长流域七省一市的粮食生产表现为,粮食单产略有提高,粮食总产徘徊,粮食消费量与居民的经济收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前期长江流域粮食产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江流域光、热、水、土等农业资源时空组合优势明显,土地自然生产力较高,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1世纪初中国加入WTO以后,长江流域作为“大米带”的优势将更为明显。长江流域粮食产业发展除应考虑国家宏观发展战略,需要采用与国家粮食产业发展相协调的政策体系外,还应解决自身存在的总量不稳、产业化程度低、产业效益差以及品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长江流域耕地-粮食-人口复合系统的动态分析及调控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反映耕地-粮食-人口复合系统变化的10个总量和均量指标.通过1978—2004年各指标在长江流域及其上、中、下游变化过程的动态分析。发现人口增加、国家宏观政策、粮食价格以及经济非农化和城市化过程是影响流域耕地-粮食-人口复合系统变化的主导因素;长江流域粮食生产在全国的主体地位逐渐下降。而且自2000年以来.人均粮食占有量也不断下降。耕地压力指数不断加大。基于此种变化过程及其原因分析,从保证区域粮食自给、保持系统动态平衡以及协调好耕地、粮食、人口三者之间关系等方面入手.站在保障流域粮食安全、确保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提出长江流域耕地-粮食-人口复合系统调控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4.
长江流域商品粮基地建设与农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长江流域横跨我国中亚热带,光、热、水气候资源及其时空组合优势明显,土地自然生产力较高。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流域内山地比重大,人口稠密,人均土地资源偏少,在现有耕地资源有限和粮食市场不稳等的多重压力下,历史时期内形成的“南粮北调”正逐渐被“北粮南调”所取代。在分析长江流域粮食生产现状和近二十年来商品粮基地建设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的基础上,从流域经济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发挥长江流域粮食生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粮食安全是事关国家和地区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粮食安全不仅涉及粮食的数量,而且涉及粮食的质量,此外,粮食生产不应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首先论述了研究粮食安全问题应遵循的原则,即系统原则,市场原则,高效和合理利用原则,宏观调控原则,以及层次性原则。然后,在简要回顾建国后江苏省粮食生产的历史之后,详细分析了近年来江苏省在粮食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逐年减少;耕作粗放和农田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面临挑战。为确保实现江苏省粮食安全的目标,要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思想为指导,立足国内、省内,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树立产业结构多元化思路,建立新型的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的软环境;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定单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国内外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为粮食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上新台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粮食生产态势及其能力提升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省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6-2007年河南省相关统计数据,在阐述河南省在全国粮食生产战略地位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南省粮食生产态势,揭示了影响粮食生产潜力开发的主导因素;按照新时期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导向,着眼河南省耕地变化趋势、农业生产管理和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等关键环节,提出突破粮食生产中的障碍因素,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7.
吐鲁番盆地的特殊气候条件,为经济作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而粮食生产受气候条件和经济作物快速增长的双重制约,发展非常困难,本文分析了吐鲁番地区粮食生产增长态热及制约因素,并应用多种模型对未来粮食变化趋势作了定量和定性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建国以来广东省粮食生产历程及其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广东省1987~2004年分县统计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区域差异定量分析与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广东省近18年来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进一步制定粮食宏观政策、保障广东省粮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广东省人均粮食占有量与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增大;1987-2004年,广东省粮食生产中心逐渐北移;珠江三角洲粮食产量出现严重滑坡,粤东粤西地区处于低水平的相对稳定的粮食生产状态,而北部山区粮食产量经历了明显先升后降的过程,但在全省粮食生产的地位逐渐提升;珠江三角洲和粤东地区各县市区地域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较大,18年间波动幅度也较大,而北部山区与粤西地区各县市区地域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较小,变化幅度也较小;影响广东省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种粮比较收益低下、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产值构成的大幅下降以及经济体制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长江流域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在全国均占据重要地位,研究近25年长江流域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可为我国粮食安全及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长江流域县域粮食产量、户籍人口数据、农业化肥使用量和粮食播种面积(740个区县),运用粮食变化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重心转移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SEM)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5年长江流域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东西差异显著,年均增长率为0.5%,上中下游依次为0.6%、0.8%和 -0.7%;上游为劣势区,中游为优势增长区,下游为减弱区。(2)粮食产量冷点聚类一直分布在上游地区,聚类格局在2000年左右由西南边界的“L”型转变为西北倒“L”型;下游江淮地区与太湖平原的热点集聚在2000年后消失,且长期处于减产状态;人均粮食占有量与粮食产量时空格局演变呈较高的空间相似性,2000年为流域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格局发生变化的转折点。(3)1990~2015年长江流域一般余粮县和重要余粮县重心呈现出“南下西移”态势,缺粮县和供需紧平衡县重心发生了“从南向北、从西向东”迁移变化。(4)粮食播种面积和农业化肥施用量对粮食生产均具显著性正向效益。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和粮食生产在我国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如何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促进城镇化和粮食生产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1998—2014年全国29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熵值法和DEA方法对城镇化指标体系和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其中,城镇化指标体系被细分为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三个子系统,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协整方程、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方程和方差分解模型对城镇化和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城镇化和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对短期的影响存在功能区差异。对于全国层面、粮食主产区以及粮食主销区,长期正面效应大于短期负面效应,对于粮食平衡区,长期正面效应小于短期正面效应。(2)总体来说,城镇化和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响应之间的变动为正,并逐渐趋向一个稳定的水平。(3)城镇化和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预测方差受自身的冲击要更高,且二者对预测方差的贡献度呈现出区域差异。最后,提出要加强粮食生产的科技投入和资本投入,实施"藏粮于技"和"藏粮于地"策略,并加强对粮食生产领域的生态环境治理,提高粮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城镇化和粮食发展策略,适当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粮食生产项目和社会化服务建设,促进粮食产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湘鄂赣三省粮食产业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游湘,鄂,赣三省历来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目前是我国南方15省(市)中主要的三个粮食调出省。该区粮食产业的持续发展,在我国粮食总量平衡和区域平衡的供需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进程向内陆推进,该区粮食产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中改善农业环境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及粮食持续生产所依托的农业环境状况。从我国粮食生产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看,全国粮食生产处于结构性过剩与低水平安全中,区域性粮食安全与不安全并存;耕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农民的经济收入状况等均不容乐观,加之自然灾害加重,粮食生产的环境成本将随之增加,这将影响我国未来粮食安全。为此,本文提出了走农业集约化道路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与改善环境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对江苏省13个市的粮食生产数据搜集整理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投入产出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土地是影响目前江苏省粮食生产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耕地面积的缩减,粮食产量有下降的趋势;此外,由于技术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在劳动力投入不断下降条件下的粮食产量上升,但是二者表面上的反向关系不应当被简单理解为劳动力对产出弹性的负作用;在农资投入方面,化肥与农业机械动力的投入对于江苏省粮食生产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粮食安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任务与标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解决10多亿人吃饭问题是我国农业第一主题,是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而粮食安全水平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强化商品粮基地建设;不断提高种粮科学技术的经济效益、粮食转化效益,保护和改善粮食生产者和主产区经济利益和经济状况,建立健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运用回归分析方法、预测理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及Excel软件,在分析浙江省改革开放以来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特点,运用预测理论对未来15年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1978~2004年,浙江省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人口数量逐年增加,从而造成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现增大趋势。这表明此期粮食供需差距越来越大。在未来15年,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耕地和人均耕地面积降低明显,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却呈降低趋势,这依赖于耕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耕地仍严重超载,粮食安全问题仍将十分突出,形势比较严峻。据此提出降低耕地压力、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时空差异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国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2004年和2014年各县统计数据,采用ESDA、重心迁移、GWR等方法对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并分析人均粮食占有量区域差异的空间异质性及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04~2014年,全国各县域粮食的人均占有量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人均粮食占有量的重心在10a间由西南向东北转移,且南北方向迁移的幅度大于东西方向迁移的幅度。2004年全国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冷热点分布相对分散,东北地区是全国唯一的热点区,冷点区分布在沿海地区,2014年热点区相比于2004年有所缩小,冷点区则有所扩大。影响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在空间上差异明显,其重要程度由大至小依次为:人口数量第三产业比重城市化率第二产业比重人均GDP。  相似文献   

17.
昆明市街道灰尘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昆明市2008年1、3、4、5、7和9月份6次采集的街道灰尘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市街道灰尘粒度主要呈三峰特征,第一众数为65~125 μm,第二众数为3~15 μm,第三众数为0.15~0.3 μm,平均粒径范围在39.91~255.85 μm,平均值为87.1 μm,旱季(90.6 μm)大于雨季(83.7 μm);粒度分布以正偏度为主,峰态为中等到偏窄且不对称,分选很差;与现代粉尘源区尘暴降尘的粒度分布模式高度相似,街道灰尘沉积是大气环流对远近不同距离粗细颗粒物的混合搬运的结果,应是风积作用的继续;灰尘细粒含量较高,≤100 μm的颗粒平均为635%,在适当的大气动力条件下,昆明市街道灰尘颗粒有60%~90%可以进入大气;灰尘主要来源于土壤风沙尘、建筑尘、工业烟尘和汽车尾气排放,灰尘中可吸入颗粒平均占25.2%,潜在危害性大。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粮食生产的主成分分析及其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安徽省1978~2010年的相关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为基础数据,在对33 a来粮食动态变化的定量定性分析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区域粮食生产的影响因子。然后根据安徽33 a粮食总产量的历史数据,建立GM(1,1)预测模型,对安徽省未来20 a(2011~2030年)的粮食产量进行中长期的模拟预测,以期为相关部门粮食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1)1978~2010年,安徽省粮食生产在波动中增长,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曲线的动态变化基本吻合。(2)影响粮食生产的3个主要成分分别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成本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粮食生产在2011~2030年将保持平稳增长的良性发展态势,2030年粮食预测产量达到4 119万t,比2010年增长了1 039万t,年均增长15%。〖HJ1〗〖HJ〗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