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运用2011—2020年闪电定位系统探测到的闪电发生位置、雷电流强度等数据,对大型化工园区的雷击大地密度、雷电流强度、雷暴来向等雷电孕灾环境进行分析,得到区域内建(构)筑物遭受雷电灾害的风险点。分析雷电的损害机理与大型化工园区内的各类建(构)筑物及设施的安全相关性,评估大型化工园区承灾体的雷击易损性,提出具体的雷电防护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石化雷电静电危害控制重点实验室是石化行业雷电静电防护技术重要创新平台和研发基地,在雷电、静电、电气领域的安全检测、风险评估、防控技术及成套装备等方面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主要技术储罐防雷技术浮顶储罐雷电流安全泄放装备、油气空间雷击火花放电控制装备等,实现了大面积工业化应用,可将储罐抗雷击能力提升至200kA,技术成果被GB15599和API 545等技术规范采用。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地了解雷击管道的危害,应用中国石化开发的多分量实际雷电流模拟试验系统对管道进行雷电流A分量冲击试验.从仿真模拟和冲击试验两个方面考虑高幅值雷电流A分量直击于长输管道的极端情况,利用CDEGS软件进行建模仿真,并在实验室内应用多分量实际雷电流模拟试验系统对管材进行A分量冲击试验.仿真结果显示40 kA的雷电流A分量在管道直击点附近产生的冲击电压已超过管道冲击电压耐受峰值109 kV,冲击试验结果显示40 kA的雷电流A分量足以破坏金属管道的3PE保护层.可见高幅值的雷电流可破坏埋地长输管道的防腐保护层,导致金属管道失去保护,加速腐蚀,产生泄漏风险.  相似文献   

4.
为避免浮顶储罐遭受雷击时,在二次密封油气空间中放电引起密封圈火灾,搭建了实验室模拟环境下的浮顶储罐等比例模型,开展了储罐雷击火花放电试验研究。从储罐本体防雷设计和罐区雷电安全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大型浮顶储罐雷击火灾事故的机理。针对储罐雷击薄弱环节,研发了新型橡胶刮板、导向柱密封绝缘装置、雷电流泄放装置等装备,为浮顶储罐提高抗雷击能力提供了解决方案,开发了罐区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可实现提前30 min雷电预警。  相似文献   

5.
利用两个框架结构模型开展了一系列模拟试验,研究了框架结构建筑遭受雷击时雷电流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雷电流的分布情况随雷击点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距离雷击点越近,雷电流越大,距离雷击点越远,雷电流越小;当增加引下线的数量时,雷电流分布的畸变情况更加严重,距离雷击点较远的引下线上的雷电流明显减小,距离雷击点较近的引下线上的雷电流有一定程度的减小;单纯增加引下线数量不能明显改善雷电流的分布情况。根据研究结果,指出了框架结构建筑在雷电防护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天然气集输站场常见的雷电危害进行分析,总结了这些事故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对集输站场的现场隐患排查和电磁环境仿真计算分析,找出天然气集输站现有防雷设施在设计和安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机柜接地连接方式等可行技术措施,以有效减少天然气集输站场雷击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当雷击中建筑物或附近时,雷电流在建筑物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对机房设备造成严重危害。文章通过研究对不同雷击点在机房各种不同屏蔽措施下产生的磁场强度分析,来研究机房屏蔽效能,以期找到防御雷击电磁脉冲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石化重点防护区布设雷电预警设备,相临预警点自动组网,实现小区域雷电临近预警,同时可预判雷电运动趋势。根据预警等级执行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到及时管控雷电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关键作业,并通过雷电运动趋势提前告知雷电运动下游企业采取必要应急措施,从而防止发生雷击引起的燃爆和人身伤亡事故,促进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9.
利用海南省儋州市自动气象站近60年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和近13年雷电灾害资料,分析了儋州雷暴活动和雷电灾害的年际变化和月分布特征以及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征。结果表明:儋州市近60年平均年雷暴日数为112天,儋州年雷暴日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儋州雷暴日主要集中在4至10月,盛发期为5至9月;儋州雷电灾害也主要发生在5至9月;儋州雷击人员伤亡绝大多数发生在农村,雷灾及其造成的财产损失最频繁发生在电子系统。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气象资料的分析从总体上认识大连市雷电的强度和频度分布特征,寻找影响大连市雷击风险的因子,首次提出雷击风险指数理论,建立大连市雷击风险评价模型。结果将雷击风险指数划分为I、II、III、IV级,结合各风险因子利用模糊综合算法对大连市的雷击风险指数进行计算得出相对应的雷电风险等级。最后通过具体的实例验证,该方法将雷击风险的确定由定性变为定量,能够更加直观、客观地体现项目所处区域的雷击风险,该方法具有实用性,能够提高大连市雷电灾害抵御能力,同时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该文对张家界云朝山雷达站的雷电活动规律、雷害事故和原有防雷措施进行了认真探讨.结合雷电活动选择性原理深入分析该雷达站雷害事故,指出沿10kv线路来的雷电侵入波是造成雷害的主因.针对原防雷措施在对线路入侵波保护、配电变压器防雷、低压电源保护、接地及等电位联接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重点阐述高海拔地区10kv线路的防雷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2.
湘江干流水体无机氮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9年1月(枯水期)、5月(繁殖期)和9月(索饵期)对湘江流域湖南段5个监测区域(衡阳、株洲、湘潭、长沙和岳阳)29个监测位点进行水体无机氮污染的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湘江流域湖南段的索饵期无机氮含量最高为1.71 mg/L,其次是越冬期1.14 mg/L,最低的是繁殖期只有0.77 mg/...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雷击的形式及特点、雷击电磁脉冲(LEMP)的防护设计以及储罐、工艺装置防雷设计。  相似文献   

14.
军用电子设备的防雷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军用装备上的日益普及,雷电带来的危害和经济损失大大增加,仅依靠避雷针防雷己远远达不到电子、微电子、通信等设备的实际防雷需求。分析了雷电灾害对电子设备的危害,并针对目前军用电子设备的防雷现状提出了综合防雷措施。  相似文献   

15.
计算了飞机客舱后部形成4个110mm×130 mm大小的创口时雷电直击耦合入飞机客舱内的概率.依据卫星观测的全国1995-2005年平均总闪电密度分布数据,计算得出在我国雷电密度最大的湛江地区飞行时,雷电直击耦合到4个创口的概率仅为180万亿分之一.  相似文献   

16.
某弹药库房防雷设计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弹药库房危险性高、易受雷击等特点,笔者通过实地勘测,合理计算,科学地设计了直击雷、感应雷、雷电波侵入、静电等防护措施,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对仓库的安全工作有一定的技术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国际防雷标准体系的研究入手,梳理了国内武器装备防雷标准的技术来源,对比了不同体系标准在雷电关键参数、标准内容、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协调与选择应用的建议,可作为各类型装备开展雷电防护工作及后续标准规范制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地震台数字化仪器与信息系统防雷的重要性,总结了雷击对地震台仪器与信息系统危害的几种表现形式,分析了雷电入侵地震台内设备途径,阐述了防雷接地系统的构成和基本要求,提出了地震台仪器与信息系统防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采用R型聚类分析法对尽可能多的影响雷灾易损性的因子进行了筛选,确定100 k A以上平均地闪次数、地闪密度、雷电灾害频度、生命易损模数、区域生命易损模数5个因子为依据变量,用欧氏距离计算各样本的相似性测度,应用Q型聚类中的Ward’s法进行层次聚类分析,采用迭代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相互验证,最后对贵州省雷电灾害易损性区划结果进行解释和证实、绘制雷灾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贵阳市雷电灾害的易损性最高,属高风险区,安顺市、六盘水市属中等风险区,遵义市、黔南州、黔东南州、铜仁市、毕节市、黔西南州属弱风险区。  相似文献   

20.
基于MEGANv3.1模型,结合WRF3.4.1气象数据、MODIS数据提取的叶面积指数、J4置信度下不同植被排放因子、生态功能类型数据及植被生长因子数据,估算了湖南省范围内2018年植被挥发性有机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排放情况.结果显示,湖南省BVOCs排放总量约为259.15万t,其中,异戊二烯排放占40.35%,单萜烯排放占23.09%,半萜烯排放占2.31%,甲醇排放占8.81%,其他VOC排放占25.45%.空间分布上,湖南省BVOCs排放集中区域与森林密集区域基本重合,主要分布在常德南部、益阳西部、湘西州西南部和怀化市全境及岳阳东部、长沙东部、株洲北部与湘潭交界处,以及株洲南部与郴州北部交界处.BVOCs的排放不仅与植被分布有关,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BVOCs排放最多,占全年的64.23%;冬季BVOCs排放最少,占1.01%;春季与秋季排放分别占18.69%和16.07%.本研究首次聚焦湖南省,在高时空分辨率尺度下分析了该区域BVOCs排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可为后续的大气环境研究与精细化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