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试验模拟油品储罐在不同液位下,由于爆炸导致储罐罐顶不同开口程度下的火灾情形,对比氮气泡沫与压缩空气泡沫对柴油、120#溶剂油火灾的灭火性能。试验证明:泡沫系统的气源、储罐罐顶开口程度、存储介质及液位高度对灭火难度均有影响,油品挥发性越强灭火难度越大,低液位较高液位更难灭火,罐顶开口程度越小挥发性强的油品灭火难度越大,挥发性差的油品灭火难度越小;在罐顶25%开口、低液位情况下,120#溶剂油灭火难度大幅度提升,由于液位低,且开口小,罐内热积聚严重,对泡沫的热稳定性要求更高,灭火强度要求更高,灭火时间更长,氮气泡沫灭火时间较压缩空气泡沫减少15.3%,证明氮气泡沫热稳定性更强,且破裂后释放氮气的局部窒息作用有所体现。建议针对挥发性强的轻质油品储罐,应增加泡沫供给强度,优选氮气泡沫系统。  相似文献   

2.
针对石化企业大型火灾,研发了一种液氮泡沫灭火技术。该技术利用液氮在常压下1∶700的气化比特性,液氮与泡沫混合液在专用混合装置内经改变两相流体流场,形成耦合流体,实现快速产生超大量微气泡的目的,以此为技术基础,研制了可替代压缩空气泡沫灭火系统(CAFS)的液氮泡沫灭火系统(LNFS)。通过不同尺度的灭火测试,验证了液氮泡沫系统产生的泡沫均匀细腻、抗复燃能力强、氮气与泡沫双重灭火、灭火效率高的优点,解决了现有吸气式泡沫系统用水量大、灭火效能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测试不同泡沫灭火剂间混用性能和效果,将不同厂家不同型号水成膜、抗溶、蛋白及氟蛋白泡沫灭火剂,按相同比例混合后进行灭火性能测试。采用4.52m~2(144B)的标准油盘进行灭火测试,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类型的泡沫灭火剂具有兼容性;水成膜泡沫灭火剂与蛋白、氟蛋白型泡沫灭火剂混合后灭火性能下降,但具有一定兼容性;抗溶泡沫灭火剂与其他类型泡沫灭火剂配伍扑灭水溶性介质时,不具有兼容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石化企业发生初期火灾进行快速灭火的需求,研发了移动式压缩气体泡沫灭火装置。通过考察出口管径、软管卷盘长度、气液比等参数对泡沫性能的影响,实现了该装置关键组件的最优化设计。测试了该灭火装置的泡沫混合液平均流量、干/湿泡沫发泡倍数、25%析液时间、灭火时间等性能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该灭火装置泡沫混合液平均流量高达40 L/min,灭火时间为80 s,仅是负压式泡沫灭火装置灭火时间的44%。另外,该装置还具备一键启动、干湿可调、操作简便、行驶快捷的优势。因此,该装置在物化性能、泡沫性能及灭火性能方面都超越现有的同类型产品。  相似文献   

5.
对罐区的固定式泡沫灭火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现有罐区泡沫灭火系统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指出了现有灭火系统的缺陷,介绍了一种机械泵入式压缩气体泡沫灭火系统在罐区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压缩气体泡沫系统在直径11 m和直径21 m的模拟油罐上开展全面积实体火灭火试验,分析讨论了压缩气体泡沫供给强度与灭火时间、泡沫液消耗量之间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燃烧面积下,随着压缩气体泡沫供给强度提高,灭火时间逐渐减小;随着油池直径增大,最低压缩气体泡沫供给强度应增大;当压缩气体供给强度超过临界值时,灭火所需泡沫液量会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7.
泡沫发生装置是影响二氧化碳泡沫灭火系统性能的关键部件,现行泡沫发生装置主要由气液混合腔和扰流装置两种部件共同组成,且在使用过程中易因气流和液流流量或压力设计或控制不当造成管路中发生脉动现象,故结构设计和参数选取至关重要。基于二氧化碳泡沫灭火系统,开展同轴混合腔与扰流器对二氧化碳泡沫性能的试验研究,主要包括同轴混合腔放置方向(气液两相流流向与重力方向是否相同)和不同扰流器(螺杆扰流器、筛网扰流器、丝网扰流器)对二氧化碳泡沫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二氧化碳泡沫灭火系统产生脉动现象的原因,获得了同轴混合腔和扰流器对二氧化碳泡沫析液时间、泡沫发泡倍数、泡沫形态的影响规律,并对各工况下二氧化碳泡沫灭火系统的灭火性能和抗烧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同轴混合腔垂直向上且选择丝网扰流器的工况下,二氧化碳泡沫灭火系统产生的泡沫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8.
通过重质油储罐的实体火灭火试验,获得了氟蛋白泡沫液和水成膜泡沫液的供给强度与灭火时间对应关系数据,确定了每种泡沫液扑救重质油储罐火灾的最低泡沫供给强度;以10 000 m3固定顶重质油储罐为例进行了泡沫系统设计计算,将优化设计方案与原有设计方案进行了对比,主要变化是泡沫发生器数量从4只提高至6~8只,泡沫主管线管径从DN200提高至DN250,泡沫消防泵流量也相应提高。优化后的储罐泡沫灭火系统提高了泡沫灭火能力,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降低了储罐火灾风险。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外浮顶储罐火灾危险性及火灾类型,对目前泡沫灭火设施在外浮顶储罐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建议外浮顶储罐的泡沫灭火设施采用边缘泡沫消防系统.  相似文献   

10.
从泡沫灭火剂的选择、种类特性、取样送检要求、兼容性等几方面对FPSD泡沫灭火系统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从泡沫灭火系统的设计、采办、布局、安装、调试、操作及日常维护等整个生产周期出发,确保FPSO泡沫灭火系统的完整、可用和有效,以期为油田的安全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7年5-8月全国雷电监测定位系统ADTD探测到的闪电定位数据,根据标准IEC-62793中对雷电预警系统预警效率评估的定义,对海南地区部分雷电预警站点的预警效率进行了统计分析。海南地区新型雷电预警系统的平均有效预警率(MPOD)约为85%,高于大部分雷电预警系统的有效预警率;对闪电事件的预警率平均可达到95%,表明可以对发生在预警站点有效覆盖范围内95>的闪电提供有效预警;平均错误预警率(MFAR)约为73%,与各类预警系统相比,错误预警率偏高;预警提前期的平均值和中值分别为13.9min和9.6min。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国内天然气输送管道西气东输、海气登陆、就近供应的现状,统计了2018年天然气事故,针对发生频率最高的输送管道事故,从事发省份、事发月份以及事发原因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从完善各建设部门联合规划与信息共享机制、制定管道巡线方案和员工培训制度、提高天然气输送管道防腐检测能力以及规范天然气管道建设中承包商的HSE管理等角度提出防范措施,为预警预防国内天然气输送管道事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系统分析目前应急能力评估研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石化企业应急能力评估方法,包括应急准备评估和重大事故情景应对能力评估。应急准备评估为定量评估,设置10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48个三级指标,每个指标依据权重赋值,按照得分情况分为5个等级。重大事故情景应对能力评估为定性评估,基于"情景-应对"的方式、从10个应急功能对现有应急能力进行分析,评估结果分为4个等级。提出的方法在某天然气生产企业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方法科学、合理,可以帮助企业了解现有应急能力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重要化工原料过氧化氢的绿色、高效、安全制备工艺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由氢气和氧气直接化合制备过氧化氢法(DSHP)具有过程简单、成本低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从原子层面反应机理、催化剂中贵金属的选取和复配效应、载体的组成和空间构型、反应介质的组成以及反应器中的流动控制等5个方面,总结近十年在利用微反应器实现DSHP反应方面的进展,并对该工艺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结合二维GIS的宏观性、整体性和三维GIS场景的局部性、现实性、直观性优点,建立二、三维一体化应急GIS平台,为复杂环境气体泄漏侦检和应急救援提供有效的平台支撑,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有毒气体泄漏侦检、警戒范围设定、事故模拟、应急救援等功能。  相似文献   

16.
针对石化企业电力电缆故障率较高的现状,探索了电缆振荡波局部放电检测及故障定位的原理,通过搭建500 m的10 kV高压电缆实验平台,分别开展典型绝缘缺陷的串联谐振、振荡波对比实验研究,并尝试了振荡波局部放电检测方法在企业现场的应用。通过电力电缆振荡波与串联谐振的对比实验发现,在检测电缆绝缘缺陷时二者具有一定的等效性,可以通过局部放电量的大小和变化趋势来综合判定电缆绝缘缺陷的劣化程度,且振荡波检测技术具有测试时间短、设备便携、可准确定位缺陷位置、不会对电缆造成损伤等技术优势,在石化企业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对目前石油化工行业事故事件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运用高可靠性组织理论方法对管理的具体内容、方法以及流程做出详细的设计,从而建立一套完善的HSSE事故事件管理系统。旨在对典型事故事件的发生原因和潜在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和学习,提升风险预警能力,找出HSSE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持续改进HSSE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利用Fluent软件对加油站埋地储罐水射流清洗进行模拟,分析罐内清洗喷头孔径、水压与清洗距离之间的关系,为清洗喷头的选型、清洗技术和装置进一步研发和改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采用国内外常用清洗喷头对油罐进行清洗,通过对清洗距离、清洗时间和耗水量综合分析,得出SC-15TW型喷头是较为理想选择。采用SC-15TW喷头进行加油站清洗试验,清洗后罐内油气浓度远低于汽油油气爆炸下限,符合加油站清罐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安全仪表系统安全完整性等级(SIL)评估方法,并将SIL评估技术在柴油加氢装置进行应用,系统全面分析了装置安全仪表系统的可靠性,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措施,对于提高装置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2017年参加全国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的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改进监测分析方法,提高监测技术能力。方法:依据《2017年度全国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方案》的要求进行考核。结果:检测结果报告值分别为0.56,2.50,0.50,1.94,3.73,与参考值相比较,单组性能为0.01~0.02,综合性能为0.02,考核评定结果为优秀。结论:本实验室个人剂量监测系统状态稳定,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