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惩治环境犯罪,我国《刑法》在第六章第六节中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但现有单位环境犯罪刑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体现出主体范围不确定、是否适用严格责任原则、刑事责任实现方式不足等问题。可通过确定"双罚制"中的责任人员,提高司法效率;引入严格责任原则,减少主观方面认定的困难;增加单位资格刑设置,完善非刑罚措施等解决上述问题,最大限度促进单位环境犯罪的刑事责任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也随之遭受严重的破坏,污染环境共同犯罪缺乏统一的司法认定标准。通过对2011年以来的污染环境共同犯罪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不难发现理论界对租赁等帮助行为是否可以成立生态环境共同犯罪、自然人与单位之间是否可成立污染环境的共同犯罪、生态环境单位犯罪中主体处罚范围如何进行界定等疑难问题缺乏研究。为此,尝试构建自然人与自然人、自然人与单位、单位与单位生态环境共同犯罪的类型化规则,以期为我国生态环境的刑事司法实践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污染环境罪的犯罪对象中,争议较大的是其他有害物质的认定。物质本身的复杂性、有害物质种类繁多、条文间的二次援引等,直接导致有害物质定义不清。为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应当适当放宽"有害物质"的评判标准,扩大刑法规制的范围;明确行政标准仅具有参考价值,是否属于有害物质应当结合其他事实综合认定。  相似文献   

4.
环境犯罪(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是1997年新《刑法》规定的一种新的特殊类型的刑事犯罪,由于环境犯罪自身具有的一些特点,因此《刑法》无论是在定罪还是在量刑方面都作了一些不同于普通形事犯罪的特殊规定,极易造成司法实践中适用的错误,本文对其和普通刑事犯罪从认定和处罚两个大的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以引起司法适用时的注意。  相似文献   

5.
基于环境犯罪的特殊性与恢复性司法的目标,以当前环境犯罪适用恢复性司法的现状为切入点,明确学界对在环境犯罪领域中适用恢复性司法在案件适用范围以及被害人确定问题上存在争议。为此,在理性分析当前环境犯罪的犯罪化与刑罚关系,同时对被害人进行理性划定的基础上,指出在环境犯罪领域中适用恢复性司法应当适当扩大案件适用范围、完善救济对象与方式。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步入新时代,虽然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环境犯罪执法缺乏规范化、刑事立案难、证据获取和认定难等问题.为了探索新时代公安机关环境犯罪刑事执法转型路径,笔者将环境犯罪刑事执法界定为公安机关为了打击环境犯罪所进行的立案及侦查活动,将新时代生态治理理念归纳为"与时俱进的生态理念""法治理念""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探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土壤污染防治专门立法的启动,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制度也将逐步建立,这对于指导土壤污染防治的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立法过程中各方争议较大且亟待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有必要深入探究,主要涉及立法模式的选择、土壤环境管理模式的选择、污染土壤修复目标的确定及特殊污染土壤责任主体的认定。通过探析各争议问题对立法的核心价值及其背景和实质,并基于国情和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得出结论即应坚持防治并重,建立综合性土壤立法。采取风险管控的方式进行土壤管理。对受污染土壤的修复目标应结合未来土地用途具体分析。特殊历史遗留污染土壤责任主体的认定,则要坚持污染者负担为基本原则,其他相关原则为补充。  相似文献   

8.
《刑法修正案(十一)》修订呈现出刑事立法对于预防与从严惩处犯罪理念的贯彻,在回应风险社会诉求的同时,立法价值观、犯罪观、刑罚观层面客观存在的二律背反现象,引发了学界对于刑罚介入边界的激烈争论。本文基于648份污染环境罪判决书,利用回归分析对污染环境罪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缓刑在内的多个判决结果与影响因素间的内在机理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污染环境罪刑罚存在刑罚力度整体轻缓,金钱类环境责任序位混乱,将环境修复作为量刑情节考量指引效果较弱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一方面通过宽严相济纾解刑罚适用“轻刑化”之困,并重新区分以危险犯和实害犯为基准的刑罚结构;另一方面通过生态修复规范化建立积极的司法导向,并以此重构罚金刑体系。从而达到犯罪控制与生态恢复双重目的,为污染环境罪刑罚研究添砖加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犯罪刑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污染型环境犯罪具有复杂、时间长、举证难的特点,运用传统刑法必然因果关系理论难以确定因果关系。疫学因果关系推定法建立在大量的客观统计数据之上,根据四大推定原则来进行因果关系推理,有利于认定污染型环境犯罪的因果关系,但是又存在“高度盖然性”标准不明和容易被主观干扰等缺陷。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议有原则地在污染型环境犯罪中引入疫学因果关系推定。  相似文献   

10.
污染型环境犯罪具有复杂、时间长、举证难的特点,运用传统刑法必然因果关系理论难以确定因果关系。疫学因果关系推定法建立在大量的客观统计数据之上,根据四大推定原则来进行因果关系推理,有利于认定污染型环境犯罪的因果关系,但是又存在"高度盖然性"标准不明和容易被主观干扰等缺陷。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议有原则地在污染型环境犯罪中引入疫学因果关系推定。  相似文献   

11.
污染环境罪司法适用争议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修正案(八)》颁布实施后,污染环境罪适用已经一年有余,然而一些争议问题仍未厘清,尤其是主观罪过形态以及严格责任问题,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还存在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将污染环境罪认定为过失犯罪不存在理论上的不恰切,相反更符合刑法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同时严格责任在我国刑法中没有适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环境污染行为(或违法行为,下同)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认定环境法律责任的一般要件之一。“因果关系推定”原则,自日本首先制定并在司法实践中得到适用后,被一些国家相继采纳。在我国,法学界对因果关系推定原则的确定及其适用和适用范围等问题尚存有不同意见,法律上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笔者以为,环境行政执法和环境司法实际,迫切需要环境法规定因果关系推定原则。现就规定推定原则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适用条件等问题提出讨论,祈求专家、读者交流指正。  相似文献   

13.
杨尚东  朱秀芸 《绿叶》2012,(9):57-63
本文以江苏启东发生的因环境信息不公开,民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为切入口,指明在我国现有法律制度下,政府若怠于履行环境信息公开的职责,公民为此寻求司法救济,由于在法律制度上对公民申请资格存在严格的限制,诉求很难获得法院的支持,因而有必要建立环境信息公开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基于此,本文详细介绍了环境信息公开的行政公益诉讼内涵,建立的法理基础和制度基础,并就建立此制度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环境警察制度的设立不仅能够缓解当前环境执法羸弱的困境,也能够对环境犯罪进行有效的打击。但是,我国当下试行的环境警察制度还存在执法无依据、编制无保障、专业性不强等诸多问题。应以我国的《警察法》修改为契机,明确环境警察的职责和内涵;同时需要加强对环境警察的技能培训,使环境警察的建设往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污染环境犯罪案件高发,且污染环境犯罪具有手段隐蔽、认定复杂、后果严重、区域特征鲜明的特点,而刑事侦查正是治理此类犯罪的关键环节。为打破案件发现难、调查取证难、地方保护严重、刑罚震慑弱的治理困境,基于侦查视角,在线索反馈、侦办机制、部门协作、专业能力、宣传教育五个方面提出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16.
潘妍炆 《四川环境》2023,(1):224-229
《长江保护法》的实施对我国长江流域司法保护提出了新要求,为了实现立法的意义期待,需要在司法层面予以落实,但目前长江流域司法保护仍存在诸多问题。基于对全流域司法、司法协同、动态回应性法治的理论进行分析,厘清长江流域的司法保护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流域创新性规范缺少法律基础、长江流域环境保护机构设置缺乏整体性、未重视能动司法的效用等问题。在厘清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措施,具体方式包括完善规范基础、加强长江流域环境资源审判机构系统性、加强能动司法效用等对策。以此为今后的长江流域保护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促使长江流域司法保护迈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12月22日,河南省洛宁县社会责任促进中心诉铜鑫汞业公司等被告环境污染责任纠纷一案在河南省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该案是我国第一起涉及固体废弃物的跨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该案对于发挥环境执法司法联动机制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作用,对环境侵权的因果关系认定和举证责任合理分配,对环境侵权责任的认定及执行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将极大地推动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追责和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下的产物,切合了国家环境治理的新需求。然而,检视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发现其存在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标准不明确、举证责任分配不明晰、裁判结果原则化等问题。建议从厘清履行法定职责的认定标准、明确举证责任分配、构建专业化审判团队、主动延伸行政审判职能、强化判决执行效果等方面出发,在实践中推动和深化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美国《清洁空气法》没有将温室气体列为空气污染物。2007年,美国最高法院就Massachusetts v EPA案做出判决,认定二氧化碳属于空气污染物,之前联邦环保署是否有权力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管制存在争议。2009年12月,美国联邦环保署根据该判决将二氧化碳和其他5种温室气体列为大气污染物,为温室气体是否是美国《清洁空气法》中的"空气污染物"画上了句号。在我国,将温室气体作为大气污染物,可以解决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管制不能当然地适用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是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最后一公里",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成败,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依据成果转化法,按照系统工程方法进行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顶层设计研究,界定了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系统提出了技术评估、二次开发、技术交易、产业孵化四环节转化内容,明晰了相关方的职责,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我国的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