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人体生物节律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人自出生至去世,要受到体力、情绪、智力三大节律周期的影响。体力节律周期为23天,情绪节律周期为28天,智力节律周期为33天,每个节律周期又可分为高潮期,临界期和低潮期。临界期是人体机能的转化阶段,处于不稳定状态,尤其是高潮期与低潮期的转化日——临界日。在临界日中,三个临界日均不重叠的称为单临界日,有两个重叠的称为双重临界日,三个重叠的称为三重临界日。由于临界日对人的体力、情绪、智力影响较大,因此确定和计算人体生物节律的临界日就显得非常重要而有意义。关于临界日及其确定,目前还没有一个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从他出生那天起一直到生命终结,都存在着体力23天、情绪28天、智力33天的周期性波动规律,称为人体生物节律。每一个周期中又存在着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期。在高潮期,人感到体力充沛、心情愉慢、判断准确。在低潮期,人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容易疲劳、自控力不强、判断力差。临界期就是高潮期与低潮期相互转换的那段时间,人的自我感觉特别不好,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能力降低,健康水平下降,工作效率差,容易发生事故。体力、情绪、智力三种周期中,若只有一种处于临界期的日子称为单临界日;任意二种周期同时处于临界期的日子称为双临界日;三种周期同时处于临界期的日子,称为  相似文献   

3.
有些学者认为,每个人从他出生那天起,直到生命终止,都存在着周期分别为23天、28天和33天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变化规律,并可用正弦曲线表示如图1。  相似文献   

4.
所谓人体节律,据国内外某些专家、学者的研究,人从出生之日起,其体力、情绪及智力分别按23天、28天、33天,呈正弦曲线周期性波动。人处于高潮期,则其体力充沛、思路敏捷;处于低潮期,则精神疲塌,情绪不好,记忆力差。尤其是高潮期与低潮期相互转换时期,即临界日最容易出事故(参阅本刊1988年№4)。  相似文献   

5.
每个人从出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终止,存在着以23天、28天、33天为周期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变化规律,可以用正弦曲线表示。若体力、情绪和智力三节律曲线正好处在向低潮期转化的同一天,那么这一天叫做“三重临界日”。处于三重临界日的人,比较而言容易发生事故,需要特别警惕或者调休。为了搞好安全生产,我厂在安全管理中应用了人体生物节律。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根据资料介绍,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曲线板测绘方法。该方法只要准确报出某人的出生年、月、日,经过3分钟的计算和测绘,即可给出此人一年中每一天的生物节律曲线所处的位置。此方法简便、快速、易  相似文献   

6.
德国学者弗里斯在本世纪初总结发现:自出生日起,人的体力、情绪、智力就进行着有规律的变化。变化周期类似于正弦曲线,每个周期分“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日”。在正常情况下,在体力“高潮期”,精力充沛,生机勃勃;在情绪“高潮期”,心情愉快,开朗达观,创造力强;在智力“高潮期”,头脑灵活,思路敏捷,逻辑性强,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体力“低潮期”,则疲劳无力,做事拖拉;在情  相似文献   

7.
人体生物三节律(以下简称三节律)从80年代初引入我国,应用于安全管理。三节律的内容,是说自从出生之日起直到生命终结,体力、情绪、智力呈现周期性变化,周期变化按正弦曲线循环(如图1)。以出生之日为零点,从零点起体力23天为一周期,情绪28天为一周期,智...  相似文献   

8.
选取352例事故的数据,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体力、情绪、智力三节律临界日的事枚概率与其它时间事故概率无显著差异,结论是:伤亡事故的发生与生物节律无关.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 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咨询部所属的泰康职业安全服务中心,最近开发了计算人体生物节律的新产品──人体生物钟计算尺,并已获国家专利。 这种计算尺的特点是,只要利用专门设计的周岁余数表和体力、情绪,智力尺,查找受测人出生日的体力、情绪、智力曲线所处位置,即可画出体力、情绪、智力三条叠加曲线的全年分布。而且方法简便易学,多数人半小时即可掌握使用这种计算尺,还可省去专用历书,用户可节省一定数量的费用。泰康服务中心推出人体生物钟计算尺  相似文献   

10.
办公室综合征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种办公机构和大大小小的公司也愈来愈多.井然有序、恒温舒适、富丽气派、清洁明亮的办公室如不注意防护,其工作人员很容易患上"办公室综合征".一部分人在工作时可出现许多过去没有的不适症状,如:容易疲倦、头晕眼花、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呼吸不畅、食欲减退等.而当人们一旦离开办公室,上述症状就会减轻或消失.德国人将这种症状称为"星期一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它称为"建筑物综合征",而我国习惯称之为"办公室综合征".  相似文献   

11.
《安全与健康》2005,(9):54-55
从宋代的"睡仙"谈起 睡觉能成"仙"吗?据古籍记载,陈抟就是一位"睡仙".当然,所谓"仙",是指养生有道之人.陈抟年轻时苦读经书,也曾想跻身仕途,但当时后唐王朝四面楚歌,他夺取功名的希望屡次破灭,于是,他便开始"访道求仙".他隐居于武当山和华山,专政内丹养生法.偶然的一个机会,他发现睡觉也能养生治病,于是就专门研究起睡功来了.  相似文献   

12.
"事故"发生在动物园里.有一天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高度过低,所以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10米加高到20米.但是,第二天发现袋鼠还是跑到了外面,于是又决定再将笼子高度加高到30米.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青岛市一公交车队,为保证行车安全,为驾驶员推出"情绪假".驾驶员只要感觉心情不佳,就可以调休不上路,作为一名驾驶员,笔者对此举颇有感慨,情绪驾车引发交通事故的例子如今在交通事故中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14.
将SOR理论引入个体安全行为研究领域,探讨了情绪智力与具身认知对施工人员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分别从企业、组织及领导者3个层面选取安全氛围、非权变惩罚及道德领导作为外在刺激变量,以情绪智力及具身认知为中介变量,对来自建筑业施工人员的357份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全氛围和道德领导对施工人员情绪智力与具身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非权变惩罚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施工人员情绪智力与具身认知对其安全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两者在SOR模型中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 SOR理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为预测理论,还弥补了以往研究中忽视个体情绪与认知双重作用对施工人员安全行为影响的缺陷,进而为施工企业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人员安全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一段时间,地陷新闻频频见诸报端.对此,网友的感慨显示出公众对安全的担忧:"地下有漏洞,出行须自求多福".不过,对于深圳路面塌陷导致5人死亡事件,代表深圳市官方发言的横岗街道办副主任于致昀认为"肯定是天灾".(5月23日《新华网》) "走路死"成为网络流行语,已不是一时半会儿.去年,我国多地就曾出现类似事故,哈尔滨更是8天时间连续发生7起坍塌事故,造成2死2伤、2车坠坑.地陷夺命的一再上演,让网友无奈调侃道:走的是"阴阳路",踩的是"奈何桥".然而,接连不断的"步步惊心",却一直未能引起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有效的预防机制迟迟没有建立起来,导致我们一次次掉入同一个"大坑".  相似文献   

16.
郑言 《安全与健康》2009,(12):23-23
不久前,某石化企业运输司机赵师傅发现他的车刹车油有些变质了.他于是向单位领导反映请求更换刹车油.可这位领导以目前金融危机成本紧张,要有节约意识等理由拒绝了,让他先"凑合着用".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眼泪吞进肚里并不会自生自灭,积累久了它就会在心里泛滥成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句话不无道理,负性情绪一定要找到一个合理的方式排解,否则长时间积累起来就容易演变成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排解和发泄可用三剂处方:  相似文献   

18.
驾驶员很容易患染颈椎痛疼、眼花耳聋、前列腺增生等病症,有人对此统称为"驾车综合征".这就需要驾驶员在行车中养成正确的驾驶习惯,有意识地避免各种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一天,某工段当班操作工,发现来工段检修设备的一位钳工未戴安全帽,当即向他指出,并制止其违章行为.可班组其他人却对这位操作工说:"你又不是安全员,管这闲事何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然而,这位当班操作工十分认真地说:"安全工作上多一事,就能减少和避免一起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十秒钟内快速预测人的体力、情绪、智力状况的微电脑高科技新产品—人体生物节律预测器,便携,易操作,功能全,仅手掌大小。可贮存20人的出生日期,快速检测出未来50年内人体生物节律的最佳(劣)日,并有红、绿、黄色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