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评估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对B型(middle east-Asian minor 1,MEAM1)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控害潜能,研究了东亚小花蝽成虫对烟粉虱伪蛹的捕食效应.结果表明,在20~ 32℃条件下东亚小花蝽成虫对烟粉虱伪蛹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东亚小花蝽成虫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升高而增加,猎物密度相同时,以28℃条件下的捕食量最大.东亚小花蝽的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其捕食效率(E)随着捕食者密度(P)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种内干扰方程为E=0.305 5P-0.6816,分摊竞争强度(I)方程为I=1.025 0lgP+0.038 0.由此可见,东亚小花蝽对MEAM1烟粉虱的捕食受到猎物密度、捕食者密度和温度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光周期理论难以圆满解释晴天早晨、阴天和高湿条件利于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老熟幼虫离叶的现象,于2007~2009年在不同光暗处理、不同空气湿度和不同叶片生理状态下研究了该蝇老熟幼虫的离叶动态.在持续光照、持续黑暗和光暗交替的处理中,老熟幼虫的离叶时间都集中在6~14点,离叶时间与光照无密切关系.晴天老熟幼虫的离叶时间主要在早晨,阴天几乎整个白昼幼虫都可离叶.幼虫离叶的速度和数量随相对湿度的增高而上升.在晴、阴天,幼虫离叶率与相对湿度(r晴天=0.33,r阴天=0.54)、叶片蒸腾速率Tr(r晴天=-1.0,r阴天=-0.58)和叶片胞间CO2浓度Ci(r晴天=1.0,r阴天=0.37)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晴天叶片的含水率以早晨6~10点最高(含水率64%),阴天6~18点叶片的含水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含水率67%).晴、阴天老熟幼虫离叶的持续时间与叶片较高含水量的持续时间相吻合.因此认为,幼虫的离叶时间与植物叶片生理有密切的关系.叶片Tr低,Ci和含水率高,叶肉组织膨胀,利于幼虫离叶.空气湿度是影响幼虫离叶的重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卵期受短时高温暴露对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 Q-biotype)存活、繁殖和后代适合度的影响,以适温(26℃)处理为对照,研究Q型烟粉虱卵在不同高温(37、39、41℃)条件下分别暴露1 h、2 h和4 h后转至适温饲养,其F0代的存活率、羽化率、雌成虫比例、寿命和产卵量及F1代的发育历期和雌成虫比例.结果表明:1)随着暴露温度升高和暴露时间延长,F0代Q型烟粉虱由卵发育至成虫的存活率和蛹羽化率均显著降低,41℃暴露2 h后的存活率和蛹羽化率最低,分别为49.1%和76.2%,显著低于未经高温暴露的对照(分别为83.4%和96.6%);2)卵期于41℃暴露1 h后其F0代雌成虫比例(61.0%)显著高于对照(52.0%),其他各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3)卵期高温暴露对F0代雌成虫寿命无显著影响,但单雌产卵量均显著低于对照(117.9粒),并随暴露温度升高呈降低趋势;4)F0代卵期在39℃暴露2 h、4 h和41℃暴露1~4 h后,F1代卵到成虫历期均较对照显著延长;5)与对照相比,F0代卵期分别在37℃暴露1~4 h、39℃暴露1~2 h或41℃暴露4 h,还可显著提高F1代雌成虫比例.可见,短时高温暴露可降低Q型烟粉虱的发育适合度,导致F0代存活率降低、产卵量下降和F1代发育历期延长,但一定程度上提高F1代雌成虫比例,从而对种群发展产生一定的代偿作用.表5参20  相似文献   

4.
棉田种植苘麻诱集B型烟粉虱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的诱集作用是防治棉田烟粉虱的有效手段,本文报道了关于苘麻和棉花叶片颜色、气味、叶毛密度、细胞液pH值及营养等影响诱集作用因子的差异研究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苘麻叶片的叶毛密度(197.7根/cm2)和棉花叶片(19.6根/cm2)有显著的差别;苘麻叶片在波长560 nm 下的光反射率达到0.2,显著高于棉花叶片(0.09).此外,苘麻叶片细胞液的pH值在整个生长季节均较棉花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5.8~6.2).研究还表明,烟粉虱成虫对苘麻叶片颜色和挥发性气味表现出正趋性,但与棉花相比较差异不显著;苘麻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总氨基酸的含量与棉花没有显著的差别.因此,苘麻植株叶片较高的叶毛密度、光反射率和细胞液pH值可能是引起烟粉虱强选择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濒危植物脱皮榆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山西南部中条山和霍山脱皮榆的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其中根据大小结构图和存活曲线分析脱皮榆种群动态,应用扩散系数、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聚集强度、Cassie指数(1/K)、Poisson分布和负二项分布的χ2拟合检验等方法研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脱皮榆种群幼苗个体比例较大,总体上近于增长型种群.脱皮榆分布格局呈聚集型,这主要与物种本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密切相关,同时受群落内生境异质性的影响.图2表2参14  相似文献   

6.
利用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分类和回归树)生态位模型,采用A2和B2气候变化情景,模拟分析气候变化对密枝喀什菊、肉苁蓉、沙打旺、四合木、松叶猪毛菜、新疆贝母和伊贝母等濒危植物分布范围及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气候变化下,这些植物适宜分布范围较之目前缩小,到2081~2100年时段缩小80%以上;就新适宜及总适宜分布范围而言,密植喀什菊从1991~2020年到2051~2080年时段呈现增加趋势,之后呈现减小趋势,沙打旺从1991~2020年到2081~2100年时段呈现增加趋势,其它植物呈现减小趋势.气候变化下,6种植物目前适宜分布区中大部分区域将不再适宜,新适宜分布区将主要向昆仑山、柴达木盆地、祁连山西部、阿尔金山和帕米尔高原等高海拔区域扩展,沙打旺从2051~2080年到2081~2100年时段向东北高纬度区域扩展.气候变化下,这些植物适宜分布范围与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相关性不一致,一些植物适宜分布范围与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相关系数并不显著(P0.0.5);多数植物分布范围与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多元回归关系较弱.结果说明,气候变化下,这些植物空间分布格局改变,目前适宜分布范围极大缩小,新适宜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7.
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设立并行条形样地,以胸径分组研究远安大堰自然保护区马尾松天然种群结构,并采用6个离散分布模型和3个聚集强度指数研究格局分布型及强度,利用双向轨迹方差(TTLQV)分析马尾松种群格局规模变化.结果表明:种群内马尾松个体径级较大,古树级个体占比较大;V_(pi)为25.44%,由于缺乏更新层,种群为衰退型;马尾松种群为典型Poisson分布,聚集强度不高,格局斑块规模分别为10 m~15 m和35 m~40 m.种群的更新与保护应施加人工正向干扰,使马尾松林复层化、异龄化和混交化.  相似文献   

8.
挠力河流域农垦开发中居民地景观生态特征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G IS、景观格局分析与聚落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挠力河流域在快速农垦开发中居民地分布格局的时空变化,探讨了景观格局形成的机制。景观指数分析表明近50 a来居民地面积和数目激增,居民地斑块面积、聚集度增大,表明人类对挠力河流域景观扰动持续增强。在所有背景地类中,居民地与耕地的邻接比例最高。伴随居民地和耕地迅速扩张,两者邻接比例呈上升趋势,两者相互影响越来越大。不同时期居民地扩张强度高值区分布有所不同,主要分布在早期的耕地新增区,1954—2000年挠力河流域居民地扩张高值区最终主要分布于该流域的西部与中部。虽然居民地数目和面积均激增,各居民地之间的距离亦呈缩短趋势,但居民地最近邻点指数表明,近50 a来挠力河流域居民地分布类型一直为随机分布,农垦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为规划比城镇发达地区薄弱。  相似文献   

9.
挠力河流域农垦开发中居民地景观生态特征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GIS、景观格局分析与聚落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挠力河流域在快速农垦开发中居民地分布格局的时空变化,探讨了景观格局形成的机制。景观指数分析表明近50a来居民地面积和数目激增,居民地斑块面积、聚集度增大,表明人类对挠力河流域景观扰动持续增强。在所有背景地类中,居民地与耕地的邻接比例最高。伴随居民地和耕地迅速扩张,两者邻接比例呈上升趋势,两者相互影响越来越大。不同时期居民地扩张强度高值区分布有所不同,主要分布在早期的耕地新增区,1954-2000年挠力河流域居民地扩张高值区最终主要分布于该流域的西部与中部。虽然居民地数目和面积均激增,各居民地之间的距离亦呈缩短趋势,但居民地最近邻点指数表明,近50a来挠力河流域居民地分布类型一直为随机分布,农垦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为规划比城镇发达地区薄弱。  相似文献   

10.
基于本底格局的鸭绿江口滨海湿地景观破碎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S技术支持下构建了鸭绿江口滨海湿地景观本底格局,并以本底格局为参照,分别对1989年和2005年鸭绿江口滨海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进行了监测评价.结果表明:湿地本底格局可作为强度开发环境下湿地景观格局破碎化评价的参照依据.与本底格局相比,鸭绿江口湿地景观格局呈持续破碎化趋势,1989年和2005年湿地景观整体自然度分别为89.373%和86.691%.在不同自然湿地景观类型中,芦苇沼泽、滩涂和潮沟面积萎缩幅度较大,2005年其自然度分别为69.94%、71.49%和78.42%;各湿地类型的斑块密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大,其中芦苇沼泽和滩涂增大最明显,2005年斑块相对密度分别达18.507和6.879;滩涂斑块形状趋于复杂,2005年斑块相对形状指数为1.085,其他湿地类型斑块形状则持续简化;各时期不同自然湿地类型斑块聚集度指数均较高,反映出鸭绿江口各湿地类型多呈聚集分布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城市森林的空间特征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城市林业的基本理论和GIS技术,广州市城区森林的空间分布以两山(白云山、越秀山)两河(珠江、流溪河)为核心,辅之公共绿地和道路绿化,形成多功能、多类型的网络式结构。近郊森林建设好风暴旅游林以及环绕卫星城镇和重点工业镇的生态公益林。远郊森林保障了“菜蓝子”工程,促进森林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分析方法对宝山区农业用地土壤重金属(As,Cd,Cr,Hg,Pb)空间分异规律和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农业用地土壤中5种重金属均表现为中等空间变异性;在全局趋势上,Cd为一次全局趋势,其余重金属元素都表现为二次趋势;5种元素在空间上均存在明显的方向效应;Cr,Hg和Pb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As和Cd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5种重金属的空间变程由大到小分别为Hg,Pb,Cr,As和Cd.土壤重金属As,Cd,Cr,Hg和Pb平均含量分别为7.31mg.kg-1、0.24 mg.kg-1、107.89 mg.kg-1、0.15 mg.kg-1和38.54 mg.kg-1,分别是上海土壤背景值的0.80,1.81,1.44,1.43和1.51倍.宝山区南部农业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普遍高于北部.从宝山区各镇农业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看,Cr和Pb普遍污染严重,而基本不存在As污染.同期降尘污染调查表明,降尘重金属是本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最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
利用分布类型和聚集强度指数对山东主产区赤松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及强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鲁东丘陵区的赤松种群生林一般表现为负二项分布和奈曼分布,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的人工林则呈现均匀分布;在赤松种群不同发育阶段,出现了由幼苗→幼树→大中树扩散态势的一般规律,但鲁东丘陵区次生林由于受人为、虫害等因素的影响,其分布类型和聚散态势呈明显的多样化,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人工林则表现为聚集→扩散的独特态势。  相似文献   

14.
浅析新疆巩乃斯河重金属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巩乃斯河进行水质监测的基础上,探讨了巩乃斯河水体中重金属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巩乃斯河重金属含量基本呈现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春汛期的趋势,所测重金属Pb,Cd,Mn,Cr,Cu,Ni,Zn含量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标准(GB3838-2002)的Ⅰ类水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由于地质条件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同一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的水期沿程变化趋势不同;不同的重金属在相同的水期分布不同.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发现,巩乃斯河水体中所测的7种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可由2个主成分来反映,它们的贡献率分别为56.939%和26.166%.其中Pb,Cu和Mn主要受第一主成分控制,即矿物岩石的自然风化、侵蚀过程对河流重金属来源的影响;Cd主要受第二主成分控制,即人类工业活动对河流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Zn则是受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共同支配.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宝山区大气降尘污染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上海市宝山区大气尘降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上海市宝山区冬、春、秋季3个时段的大气降尘采样和分析,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和空气污染指数法对宝山区降尘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宝山区降尘通量为3.4-52.5 g·m~(-2)·month~(-1),各个季节的降尘总量上,春季高于冬季,秋季最低;从区域受污染范围大小看,春季>冬季>秋季,其中春季48.7%的区域受到污染;冬季最高降尘污染等级是三个季节中最高的,达到重污染水平;工业区的降尘通量和降尘污染等级都显著高于其他功能区,是宝山最主要的降尘污染源.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兴国县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的空间变异及其分布格局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3  
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的支持下,以变异函数为工具,初步分析了江西省兴国县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应用克立格法进行最优无偏线性插值,得出全氮和有机质含量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全氮的变异函数曲线的理论模型符合球状模型,有机质为指数模型;两种养分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均属中等的空间自相关;全氮和有机质空间变异的尺度范围不同,分别为5.41km和9.36km.它们的空间变异主要是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的;全氮和有机质含量的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具有北部高、中部和南部低的分布特征.图3表2参16  相似文献   

17.
青海湖几种主要湿地植物的种群分布格局及动态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应用种群生态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青海湖四种主要湿地植物: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槽杆荸荠(Eleocharis valleculosa)、华扁穗莞(Blysmus sinocompresus)、碱蓬(Suaeda glauca)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研究表明:杉叶藻、槽杆荸荠、华扁穗莞三种群由侵入期、定期初期到种群发育盛期的过程中,其集群程度先增大后减小,总体呈扩散的趋势;碱蓬种群,从幼苗到繁殖期,集群程度增大,呈聚集的趋势,说明前三种植物的克隆繁殖方式于滨湖湿地生境具有更好的生态适应性,图2表3参11  相似文献   

18.
铅在搬迁企业原址场地土壤中的空间分布及生态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劲蕾  张晟  唐敏  胡志锋 《环境化学》2011,30(2):435-439
对重庆市某实施搬迁的烧结厂原址场地土壤中的铅进行了测定.采用富集系数法,研究了该企业原址场地土壤中铅的空间分布;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土壤铅的生态风险.研究表明,土壤总铅含量在23.4-8.90×10<'3>mg·kg<'-1>之间,其最大含量严重超过国家相应标准(HJ350-2007).土壤铅...  相似文献   

19.
闽北次生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应用聚集度指标、Iwao 方程和Taylor 幂法则模型等测定方法,研究了闽北次生常绿阔叶林9 个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闽北次生常绿阔叶林9 个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份为个体群,个体群分布聚集.根据Iwao 的M* 与x 的回归方程,计算了9 个树种在不同密度和允许误差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provide a background picture of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Egyptian Red Sea a number of hydrolog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have been measured bimonthly in 2000. Few data are available on this area, which is apparently subjected to an increasing human impact due to recreational (swimming and diving), industrial (mainly phosphate shipping and industry) and fishing/harbor activities.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 that changes in the salinity and pH were not significant with highly oxygenated seawaters. The levels of suspended solids (as total suspended matter, TSM) and chlorophyll-a (Chl-a) were generally low and showed an 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in the study region. The ratio of chlorophyll-a to total suspended matter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between November and March and decreased from May to September. Chlorophyll-a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ransparency and total suspended matter concentrations in July, September and November.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reactive silicate concentrations were generally low, and allowed classifying the Egyptian Red Sea coastal water as oligotrophic to mesotrophic. The middle region of the study area, which was located between Safaga and Qusair displayed relatively high phosphate contents when compared with other coastal areas. The high values of N:P ratios indicate that PO 4 -P is the limiting factor for phytoplankton growth in the Red Sea coastal waters, with the possible exception of the middle region.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ere found between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s and nutrient levels in different sampling period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studied variables revealed that productivity of the Red Sea coastal waters is mostly controlled by phosphate concentrations, salinity, temperature and dissolved oxyg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