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加速溶剂萃取(ASE)条件、固相萃取小柱净化(SPE)条件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仪器分析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ASE提取-SPE净化-HPLC分析"同时测定土壤中西玛津、莠去通、西草净、莠去津、仲丁通、扑灭通、莠灭净、扑灭津、特丁津、扑灭净、去草净共11种三嗪类除草剂残留量方法.土壤样品经丙酮∶二氯甲烷(1∶1)提取,提取液浓缩后经固相萃取小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测定,外标法定量.11种三嗪类除草剂在0.05—5.0 mg·L~(-1)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在0.9998—0.9999之间.方法检出限在2.0×10-3—4.1×10-3mg·kg~(-1)之间,对实际土壤进行高、中、低浓度分别为500.0、100.0、20.0μg·kg~(-1)的加标测定,平行分析(n=6)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在15%以内,三嗪类除草剂回收率在62.7%—100.1%之间.该方法能够满足土壤中多种三嗪类除草剂残留量的检测需要.  相似文献   

2.
本文摘要介绍了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和液相/飞行时间质谱对橄榄油中特丁津的定性定量分析.详细介绍了样品处理,包括液-液萃取和以氨基硅胶为基质分散的固相萃取法.样品的净化采用Florisil硅土小柱,用乙腈洗脱溶质.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的MS/MS模式采集特征离子m/z174.而利用液相/飞行时间质谱进行精确质量数分析([M+H]^+,m/z230),同时得到碎片的精确质量数和特征同位素分布.对于飞行时间质谱测得的质量精度小于ppm.此方法具有高灵敏度、线性好及精度高的优点.液相/离子阱质谱和飞行时间质谱可以作为橄榄油中特丁津的常规方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夏季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西红柿、青椒和豆角中,乐果平均残留量为0.081mg/kg,甲基对硫磷为0.015mg/kg,二嗪农为0.003mg/kg,而敌敌畏在这三种蔬菜中均未检出。夏季蔬菜中农药残留量的超标率甲基对硫磷>乐果>二嗪农>敌敌畏。三种蔬菜中,豆角的有机磷农药检出率最高,其次为青椒、西红柿。  相似文献   

4.
微板吸光法测定9种农药对斜生栅藻的抑制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指示生物,96微孔板为暴露反应载体,SpectraMax M5酶标仪为吸光度测试设备,建立了测定毒物对藻生长抑制毒性的微板吸光法.论文系统研究了微板吸光法中斜生栅藻的可见吸收光谱和生长曲线以及pH和暴露时间对藻生长的影响,同时应用该方法成功测定了环嗪酮、阿特拉津、西草净、扑灭通、苯嗪草酮、敌草快、草甘膦7种除草剂和磷胺、甲胺磷2种杀虫剂对斜生栅藻的剂量-效应曲线(DRC).通过对剂量-效应数据进行非线性最小二乘模拟,获得了这些农药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及置信区间.对比标准锥形瓶栅藻毒性试验,微板吸光法具有测试简便快速,所需样品体积少,便于多次平行毒性测试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对沈阳市农田(水田、旱田、菜田)土壤中农药残留调查表明,禾大壮、丁草胺、敌百虫、辛硫磷、阿特拉津、乐果、氧化乐果、溴氰菊酯、1605残留量测定结果均低于检出限。六六六残留几何平均水平为0.011mg/kg.DDT为0.039mg/kg;旱田、水田六六六异构体的残留主要是β-BHC,DDT异构体的残留主要是p,p'-DDE.  相似文献   

6.
22种常用除草剂对蚯蚓(Eisenia fetida)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农药对土壤动物的影响,采用滤纸法和人工土壤法测定了22种常用除草剂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急性毒性.滤纸法染毒48 h,特丁净、丙草胺、精异丙甲草胺、乙草胺和莎稗磷对蚯蚓为中等毒性,其LC50值为10.32(8310~12.23)~34.69(29.16~43.99) μg·cm-2;其次为...  相似文献   

7.
沈阳市农田土壤农药残留水平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沈阳市农田(水田、旱田、菜田)土壤中农药残留调查表明,禾大壮、丁草胺、敌百虫、辛硫磷、阿特拉津、乐果、氧化乐果、溴氰菊酯、1605残留量测定结果均低于检出限。六六六残留几何平均水平为0.011mg/kg,DDT为0.039mg/kg;旱田、水田六六六异构体的残留主要是β-BHC,DDT异构体的残留量主要是p,p'-DDE。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羊草草原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的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关键环节,作为植物体向土壤归还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的羊草草原优势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羊草和冰草双物种、多物种混合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袋法研究了4类凋落物的分解特征及营养元素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多物种、双物种、羊草和冰草凋落物的分解常数分别为1.04、0.98、1.01和0.95;4类凋落物各元素表现为不同的动态变化特征,C、P、K、Mg、Ca、Cu为净释放,平均释放率在16.37%~87.43%,Fe为累积模式,累积率为140%~339%;羊草、冰草、多物种凋落物的Mn为净累积,累积率为35.07%~57.28%,而双物种凋落物的Mn为净释放,释放率仅为0.9%;羊草凋落物的Zn为净累积,累积率为70.76%,其它凋落物表现为净释放,释放率为4.09%~22.32%。混合凋落物分解存在非加性效应,在0~305 d内,羊草和冰草凋落物之间存在着抑制作用。羊草和冰草凋落物混合对C、Cu残留率起抑制作用,对Mn、Zn、Ca、Fe残留率起促进作用,而对N残留率先起促进作用后起抑制作用,对P、Mg、K的残留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阿循拉津在土壤中的降解途径及其对持留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田间和实验室试验,研究了作草剂阿特拉津在土壤中的降解代谢规律及其与土壤特性的关系。试验表明,阿特拉津施用后,在作物生长期内可降解90%以上,土壤酸碱度对阿特拉津在土壤中的代谢有显著影响。在碱性土 阿特拉津主要经过微生物代谢而被降解;在酸性土壤中化学水解占地位。  相似文献   

10.
叙述了阿特拉津的应用概况及其在生产实践中所存在问题;阿特拉津在生物体内和环境中的降解代谢过程。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阿特拉津的残留分析方法、环境毒理学和微生物降解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种植皇竹草(Pennisetum hydridum)对土壤阿特拉津降解的促进作用,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皇竹草对土壤阿特拉津的降解动态、转移特征以及土壤阿特拉津残留浓度与土壤相关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未种植皇竹草相比,种植皇竹草土壤阿特拉津降解率明显提高,皇竹草对未灭菌和灭菌土壤阿特拉津的降解率分别提高52.84和42.38百分点;与未种植皇竹草处理相比,灭菌和未灭菌条件下种植皇竹草处理阿特拉津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可分别缩短64.35和53.21 d;土壤中阿特拉津被皇竹草吸收后逐步由地下部分向地上部分转移,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转移系数变大;土壤中阿特拉津残留浓度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转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认为种植皇竹草有助于阿特拉津的降解。  相似文献   

12.
利用图像处理方法对不同质量浓度的阿特拉津溶液(1mg/L、5mg/L、10mg/L、15me/L)中弹琴蛙(Rana ade-nopleura)蝌蚪行为进行了图像的识别及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利用MATLAB语言编写了弹琴蛙蝌蚪在水族缸中具体分布型判定的程序,采用了负二项分布的参数κ值来反应不同溶液中蝌蚪聚集程度的差异,并作为该指示生物监测阿特拉津水体污染情况的一个指标.结果显示,该程序可如实反映不同污染水体中蝌蚪的聚集程度:经χ^2检验各种水体中蝌蚪均符合负二项分布,同时阿特拉津溶液中蝌蚪的κ值均小于空白对照和丙酮对照,表明阿特拉津溶液的浓度和蝌蚪的聚集程度相关.图9表1参14  相似文献   

13.
化学防除薇甘菊对内伶仃岛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化学防除薇甘菊过程中,对薇甘菊施加不同浓度除莠剂森草净前后两个月内土壤中原生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施加除莠剂森草净后,肉足虫的种类数及丰度均随着施药浓度的增大而下降,且丰度变化尤为剧烈;低施药浓度下(m=0.001gm^-2)鞭毛虫及纤毛虫的种类数均有所增加;鞭毛虫的丰度随施药浓度增大而急剧增大.结果表明:除莠剂森草净对土壤原生动物群落有较大的影响,在两个月后依然有可能破坏土壤生态环境进而影响土壤肥力及动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基于涡度相关系统对青海湖藏嵩草湿草甸湿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藏嵩草湿草甸湿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月变化特征。生长季表现为CO_2的净吸收,其吸收峰值出现在12:30—15:00之间,最大值为0.42 mg·m~(-2)·s~(-1),排放峰值出现在20:00—22:30之间,最大值为0.24 mg·m~(-2)·s~(-1)。非生长季日变化较小,总体表现为CO_2的净排放,除了11月,其他月份白天CO_2排放通量都明显大于夜间。2015年青海湖高寒藏嵩草湿草甸湿地生态系统全年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为54.55 g·m~(-2),表现为碳源。路径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是影响CO_2通量日交换大小的主要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15.
米健秋  王颖  张之旭 《环境化学》2012,31(3):398-401
建立了一种采用在线富集(online SPE)配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快速分析水中除草剂残留的方法.测定了水中的草甘膦、溴氰菊酯、呋喃丹、阿特拉津、灭草松及2,4-D等6种化合物.该方法采用一个两位十通阀方便地实现大体积上样富集与梯度顺序洗脱的切换.6种化合物于20 min内完全分离,线性及重现性良好.在进样900μL时各种化合物的检出限均低于国家标准要求的限量,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以宁夏荒漠草原优势植物赖草(Leymus secalinus)、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及二者混合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分解袋法研究了不同处理间植物枯落物营养元素残留率变化特征,旨在揭示荒漠草原优势植物枯落物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随着分解时间变化,P在3种处理植物枯落物中均呈"释放-富集-释放"的规律;K在胡枝子和混合枯落物中呈"释放-富集-释放"的规律,而在赖草枯落物中则仅表现为释放现象;N在赖草和胡枝子枯落物中呈"释放-富集-释放"的规律,而在混合枯落物中则仅表现为释放现象。(2)经过640d分解,P和K残留率表现为胡枝子枯落物赖草枯落物混合枯落物,N残留率表现为赖草枯落物混合枯落物胡枝子枯落物。(3)经过640 d分解,植物枯落物P、K和N在3种处理间整体上呈净释放状态。研究表明,宁夏荒漠草原植物枯落物营养元素变化特征与植物种的差异性密切相关;混合植物枯落物P和K释放率高于单一种植物枯落物,而N释放率表现为胡枝子枯落物高于赖草及二者混合枯落物。  相似文献   

17.
(15)N追踪结果显示,熟化上(A)和低肥力土(C)有机、无机肥料配施的氮的残留特征均为随配施有机成分和土壤肥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肥力制约残留水平,肥料氮总平衡影响残留率一利用率一损失率的关系;配施有机肥是造成氮残留差异的基本因素,相关分析表明,总残留主体为有机肥氮,残留率随有机肥C/N和木质素含量的增减而增减;影响无机肥氮残留的相关因素较复杂.有机氮残留量占总残留量的百分数与无视氮残留量占总残留量的百分数之比,在A,C两种土壤中约为2.肥力对氮残留作用的实质是,肥料氮在低肥力土中具固持优势,而在熟化土中具矿化利用优势.肥力因素对无机氮残留的影响更显著.根据配施组合中有机成分C/N-木质素含量与氮残留/平衡特征的关系.将不同配施组合划分为三大类型。  相似文献   

18.
新型除草剂硝磺草酮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残留及降解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约兵  徐应明  孙扬  秦旭  王倩  高阳 《环境化学》2013,32(1):144-149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及田间试验方法,建立了硝磺草酮在土壤、玉米和植株中残留分析方法,研究了硝磺草酮在土壤和植株中的消解动态规律以及玉米中的最终残留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0.1—2.0 mg.kg-1质量浓度范围内,硝磺草酮的仪器响应值与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99以上.通过外标法定量(0.01—0.5 mg.kg-1),硝磺草酮在土壤、玉米和植株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达到75.10%—97.74%、80.08%—107.43%、86.49%—103.38%,其变异系数分别为4.01%—10.42%、3.44%—9.05%和3.06%—6.97%,在土壤、玉米和植株中硝磺草酮最低检出浓度均为0.001 mg.kg-1,该方法的灵敏度和回收率均可满足农药残留分析要求.在天津和南京开展的两年两地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硝磺草酮在土壤和植株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硝磺草酮在土壤和植株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51—3.83 d和2.97—3.07 d.按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在玉米上喷施10%硝磺草酮1次,在收获前20 d和收获时采集玉米样品,硝磺草酮最终残留量均低于方法最低检出浓度0.001 mg.kg-1.  相似文献   

19.
程伟  高保娇  施雪军 《环境化学》2013,32(3):402-409
使用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MPS)对微米级硅胶微粒进行表面改性,制得改性微粒AMPS-SiO2;使改性微粒AMPS-SiO2表面的氨基与溶液中的过硫酸盐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实施了对苯乙烯磺酸钠(SSS)在硅胶微粒表面的高效引发接枝聚合,将阴离子聚电解质聚对苯乙烯磺酸钠(PSSS)接枝于硅胶微粒表面,制得了接枝微粒PSSS/SiO2;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Zeta电位测定等多种手段对接枝微粒PSSS/SiO2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了接枝微粒PSSS/SiO2对抗蚜威和特丁津两种含氮杂环农药分子的吸附特性与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静电相互作用下,接枝微粒PSSS/SiO2对含氮杂环农药分子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抗蚜威和的特丁津的吸附容量可分别达到104 mg.g-1及95 mg.g-1,且当水介质的pH=4时,吸附容量最高.吸附容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接枝微粒PSSS/SiO2既具有阴离子聚电解质PSSS的功能性,又具有硅胶微粒优良的机械性能与热稳定性,在环境治理与保护领域,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功能复合微粒.  相似文献   

20.
化学农药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环境化学问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报道了利用植草修复受DDT,BHC和Dicofol污染的研究,讨论了化学农药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农药在植物中富集与在土壤中降解以及结合残留等环境化学问题。研究表明,在植物修复的过程中,通过草对农药吸收的途径而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作用所作的贡献很小,植草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草的根部向土壤释放酶和某些分泌物,从而激发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并加速农药生物降解作用的结果。草在不同土壤中修复能力的差异,可能与不同土壤中所存土著微生物的差异以及其活性受酶和某些分泌物所激发差异的结果。选择能使根际区产生强烈的生物降解作用的草品种,是利用草作为化学农药污染土壤修复的关键。土壤与植株中农药结合残留的形成可能是土壤中污染物消除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