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湖北省2001—2011年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运用信息熵模型、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等方法对湖北省城市土地结构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1—2011年湖北省城市土地结构信息熵和优势度均呈波动下降态势,并逐渐趋于稳定,表明湖北省城市土地开发利用日趋合理,但城市土地内部结构仍有待优化。2湖北省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分布趋向均衡,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市政公共设施用地的分布则日益集中。3基于信息熵和基尼系数的研究方法可真实地反映出区域城市土地利用动态演变规律,能准确地阐释区域土地结构的合理状况。  相似文献   

2.
基于信息熵的武汉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动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借助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概念,揭示了武汉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变化规律,得出土地利用职能类型收缩、城市用地趋向不均衡发展态势的结论.利用主成分与灰色关联相结合的方法找出影响武汉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动的主要动力因子,它们分别是城市福利和城市社会结构变化推动因子、城市产业结构变化拉动因子和城市建设与改造压力因子,其中后两个因子是驱动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发生变化的最显著性因子.  相似文献   

3.
武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是研究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信息熵理论,以河北省武安市为例,对1996-2006年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以及2006年各乡(镇)信息熵差异进行研究,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信息熵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武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持续增长,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较高;2006年各乡镇信息熵差异较大,可划分成3种类型区;经济因素和人口流动因素是信息熵变化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高雪  任学慧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10):921-923,933
根据1995—2008年《辽宁省统计年鉴》及土地利用数据,以人口城市化率反映城市化水平,基于信息熵和均衡度原理,分析了辽宁省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1995—2008年辽宁省土地利用信息熵、均衡度呈现波动状态,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逐渐趋于均衡。但从总体趋势看,土地利用结构的均质性较差,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建设用地规模扩张趋势日趋明显。基于信息熵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以天津市为例,分析了2002—2013年建设用地结构时序演变过程,识别影响建设用地变化的关键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建设用地结构信息熵指标、均衡度指标变化趋势为平稳—降低—升高,最后又趋于稳定,而优势度指标趋势变化与之相反。天津市建设用地结构时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有: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因子、劳动量因子和区域产业结构因子,从而为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建设用地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途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化过程中土地的集约利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通过对我国城市化现状及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了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指出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发展布局和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利用土地市场进行土地资源的配置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从土地使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4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并对我国东北地区15个地级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不高;省际间空间格局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征,东中西地区呈现由东向西依次递增的趋势;单个城市间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显著;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石油城市>冶金城市>煤炭城市>森工城市的特征.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城市规模、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呈正相关,针对如何提高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衡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衡阳市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土地问题已成为制约衡阳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研究,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在介绍衡阳市土地概况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因素出发,选择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经济产出、社会生态效益四个准则层建立了适合衡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衡阳市2000-2006年的土地集约利用分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衡阳市处于基本集约利用的状态,集约利用水平呈曲线上升趋势,并在分析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衡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沿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演变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涵义,综合考虑沿海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选取了大连市1997—2007年8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在评价基础上结合大连城市发展特征,分析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演变趋势和阶段性。结果表明,大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年提高,且具有缓慢的连续性和骤增的阶段性特征。连续性提高是由于城市人口、经济聚集、经济容量增大、人口密度增加、城市设施局部优化完善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阶段性提高是由于建成区土地面积扩张期伴随大幅度城市用地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城市设施的整体完善过程,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分析2003-2011年的产业发展情况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探讨产业发展水平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贵港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及用地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土地是土地资源中资产效益最高的一部分,是人类利用土地影响最为深刻的土地类型。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应用各类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对贵港市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运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对该区域各地类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相应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界定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函数法和障碍度模型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1995-2008年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总体不断提高,综合指数从0.0658增加到0.7773,绩效水平经历了“低级水平-中级水平一良好水平”的演变历程;②投入水平和利用程度指数上升幅度较小,利用效益和利用可持续性提高幅度较大;③投入水平和利用程度的障碍度分别以年均4.83%和15.37%的速度增加,利用程度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的首要因素;④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地均从业人数、人均建设用地、综合容积率、建成区人口密度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因此,应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土地市场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有效市场假说应用于我国城市土地市场中,利用全国土地交易价格指数,采用序列相关检验、游程检验和方差比检验3种方法分别对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弱式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一致得出我国城市土地市场尚未达到弱式有效的结论.提出了对策建议:①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土地市场环境,发挥市场在配置土地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②打破对一级土地市场的垄断,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③构建完善的土地市场指数系统,强化信息基础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为实证分析武汉市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在关系,利用1991-2010年数据建立VAR模型,并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研究结果表明:①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向交互响应作用,且长期的响应作用程度更显著、更稳定;②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来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响应更强烈,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冲击响应较弱;③产业结构高级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均显著受到自身波动的影响.因此,武汉市政府应采取长期的政策,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政策和产业政策结合起来,提高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因地制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武汉市经济协调、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滇中城市群用地的空间绩效,优化城市群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群的整体功能.运用比例变化指数和Granger因果关系方法研究了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变化关系: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变化滞后于城市土地结构变化,城市土地结构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差距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即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由非同步变化逐渐进入同步变化轨迹;短期内,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变化促进了优化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又反作用于产业结构,但滇中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未出现同步变化规律,说明滇中产业结构和土地的因果关系结构要在长期发展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经济效益的成都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立足供需角度分析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因素的基础上,使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成都近年分区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成为影响到成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关键因素;成都市区县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逐年改善,距离中心城区的空间距离大小直接影响到成都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人口密度是促使土地集约利用的最重要驱力.  相似文献   

17.
山地城市城乡结合区土地利用系统的安全稳定是山地城市健康发展的关键。收集2004年、2007年、2010年、2012年、2014年、2015年的各种数据,通过三角模型对重庆市巴南区的土地利用系统风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5年巴南区的土地利用系统风险等级一直处于不安全等级,但波动小,风险处于稳定状态;非经济社会风险指数不断降低,从2004年的0.82降低到2015年的0.74,生态环境风险指数不断增加,从2004年的0到2015年的0.29,巴南区的土地利用系统风险状况未能改善,主要是因为非自然资源风险指数没有下降。通过分析研究山地城市城乡结合区土地利用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前发现并解决巴南区土地利用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同时为其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管理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化最直接、最敏感的地区,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土地利用问题最多、矛盾最尖锐的地区,在土地利用上具有其特殊性.因此,选择以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理论研究与郑州市实证研究相结合来分析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总体结构和地域结构特征,揭示影响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格局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政府和学术界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论生态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广西柳州市教育学院覃智华本世纪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及混饨理论的诞生,使人类把自然界作为整体进行系统综合研究成为可能。特别是现代生态科学理论的兴起,导致当代伦理基础和道德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看...  相似文献   

20.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对其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涉及到的指标多而复杂。从影响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社会、环境和经济等方面综合考虑,选取了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和年末总人口等15个相关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南京市1995-2002年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其评价结果与南京市的实际相符,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