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城市化的加速,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发展模式的思考和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对于目前中国多数的大中城市来说,建设生态城市和改造城中村是当前城市建设工作的两项重要内容。从这两项工作的理论研究入手,阐述了城中村改造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关系,论证了城中村改造遵循生态城市建设要求的重要性,论述了城中村改造中的生态保护措施,力求促使城中村改造与生态城市建设有机衔接,加速生态城市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而产生的一个特有的城市问题,已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影响着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2000年左右,各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工程开始启动,在十几年的改造过程中,一些大城市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城中村形成、发展和改造的诸因子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不足。通过对我国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深入研究,对城中村诸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建立了力学模型并进行营力系统分析: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化是城中村形成、演变、改造、发展并最终使城中村实现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化相统一的主要驱动力;城市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及其生态功能是城中村的支撑力;城中村在体制、功能、生态上和城市体制、功能、生态的二元差异性所产生的粗糙度和压力构成了城中村形成、改造和发展的摩擦力。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徐州市在建设生态城市中所面临的问题,从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循环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城市绿化系统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卢为民 《环境保护》2014,(23):42-44
生态环境建设是城中村改造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以上海为例,城中村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差;房屋建筑质量差、建筑密度高;区位条件优越但土地利用效率低;绿化率低、公共活动场所缺乏等生态环境问题。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深入分析,从规划、建设和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城中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研究和探索科学有效的"城中村"改造方式,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本文试图从现有城中村改造的文献中来认识、思考、探索城中村改造.  相似文献   

6.
从论述“生态城市”和“山水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出发,分析了广州建设山水城市的有利条件,提出建设广州“南国山水大园林”的城市宏观布局、继承优秀历史化传统、合理改造旧城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7.
综观世界城市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城市是一种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如果违反城市生态系统的固有规律去规划和建设,那必将成为一座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因此,建设生态城市成为了城市建设的最佳目标。江阴市市委、市政府早在2000年江阴创建环保模范城市成功后就提出过“巩固创模成果,进一步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把江阴建设成为生态城市也将成为城市建设的总目标。1江阴生态问题现状从人口资源来看,江阴全市人口密度达1160余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不足0.7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这里是…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城中村为研究对象,从城中村更新改造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曾经围绕城市周边的部分村落、耕地逐步成为城中村,并被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区内。而伴随着城中村的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其中城中村的环境问题便是较为严重且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城中村环境现状的了解,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借鉴国内外经验,深刻探讨城中村的环境治理措施,以期创造出真正适合我们生产生活的舒适、优美的城中村环境。  相似文献   

9.
论生态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城市代表了国际城市发展的方向。本文从我国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建设标准入手,阐明了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并提出了宣传教育、政策、组织、生态环境建设与修复等方面的生态城市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城中村的整治是城市主要领导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最考验是否以民生为本的城市小载体。笔者在地方挂职时,与相关部门特别是社区居民进行了调研和学习,本人体会到:在城中村改造工作中要抓住让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其中努力使全"村"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核心。很  相似文献   

11.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效应评估方法构建及在深圳市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背景下,低碳生态城市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为了指导实现城市有序健康的发展,初步提出了一种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效应评估模型.在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综合评估模型、系统动力学模拟模型和调控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现状水平和未来演变趋势相结合的认知框架,综合考虑当地自然资源安全,定量表达社会活动、低碳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确定指标调控方向和潜力.最后,基于该模型对深圳市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评估指数从2009年"IV级:较低"提升到2013年"III级:中等",在维持现状规模和高速发展速度下,2020年达到"II级:较高"水平(61.7),尽管保持增长趋势,但呈现增长缓慢甚至"饱和"状态.因此,依旧有必要优化调控深圳市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模式,进一步落实和强化深圳市低碳生态产业结构调整和"海洋强市"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本文以临沂市为例,分析其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1)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确立中心城区的空间发展规划;(2)加强城区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建立生态城市的基础支撑体系;(3)建立健全法制保障体系,加强生态城市管理体制;(4)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生态文化,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3.
生态城市是结合了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区域综合.生态城市因其追求人与人、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严重,建设生态城市存在着种种困难.近郊生态农业具有促进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近郊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的作用,城市生态建设与近郊生态农业发展都以取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为目标.在近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促进生态城市建设进程.建设生态城市,也能够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倡导生态农业和生态城市共同建设,二者相互影响,从而实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城市的提出为城市的发展找到了一种理想模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生态城市理论研究主要应用在城市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上。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是衡量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成效的主要依据。本文以佳木斯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括4个层次3个子系统10个分目标30个具体指标的佳木斯市生态城市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佳木斯市2004年至2008年5年间的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来指导佳木斯市生态城市建设。进而实现佳木斯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双赢"目标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内在要求。结合西安市创建国际化大都市的实际情况,阐述了西安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生态建设的优势和制约因素等,建立了国际化大都市城市生态建设指标体系,提出了西安市建成生态城市的相关对策和措施。对西安市生态建设提出了系统的设想,阐明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对改善人居环境及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城市规划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目的:探讨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建设方法,并对增城市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建设实践进行思考,为科学引导增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相结合。研究结果:增城市生态建设得益于准确科学的规划控制引导,基于时代发展的制度设计和规划保障是增城市取得生态建设重大成果的根本原因。研究结论: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命题,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是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论生态城市与滨海型生态城市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城市开始成为人们聚焦的一个热点。本文就如何科学把握生态城市的内涵,如何正确设计和评价生态城市建设,以及滨海型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城市水景观建设作为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系统工程与城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息息相关,是关系到城市水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本文分析了城市水景观在建设中存在的两大误区,并提出了科学、合理建设城市水景观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述了生态城市建设的起源,大庆市创建生态市的历程。大庆市通过采取编制生态市规划、实施“治水、净气、复草、植树、降噪”五大工程、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等措施,于2015年1月成功建设成为黑龙江省首家省级生态市。针对生态市创建工作中的不足,大庆市将在未来做好建立健全推进机制、构建全民参与格局、拓展多元融资渠道三方面工作。对未来生态市建设的必然性进行思考,认为生态市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必将成为城市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