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系统采集典型汞污染地区(铅锌冶炼、金矿冶炼和燃煤电厂)食物样品(大米、蔬菜和鱼肉) 409个,测定其总汞含量以评估当地居民食物摄入汞暴露的健康风险。结果显示:铅锌冶炼地区大米总汞含量的几何均值为5.99μg·kg~(-1)(3.02~30.7μg·kg~(-1)),仅有1个样品总汞含量超过我国大米汞限量标准(20μg·kg~(-1)),蔬菜和鱼肉总汞含量分别为0.646~5.44μg·kg~(-1)和1.80~26.4μg·kg~(-1),均未超过我国食品汞限量标准;金矿冶炼地区大米总汞含量的几何均值为4.46μg·kg~(-1)(3.13~8.67μg·kg~(-1)),蔬菜和鱼肉总汞含量分别为0.760~7.83μg·kg~(-1)和1.59~21.9μg·kg~(-1),所有食物均未超过我国食品汞限量标准;燃煤电厂地区大米总汞含量的几何均值为3.63μg·kg~(-1)(1.05~11.4μg·kg~(-1)),蔬菜和鱼肉总汞含量分别为1.12~3.78μg·kg~(-1)和2.24~12.3μg·kg~(-1),所有食物均未超过我国食品汞限量标准。铅锌冶炼、金矿冶炼和燃煤电厂3个地区居民通过食用食物(大米、鱼肉和蔬菜途径)总汞摄入量的均值分别为0.068、0.038和0.031μg·d~(-1)·kg~(-1),均未超出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推荐的人体安全总汞摄入量0.71μg·d~(-1)·kg~(-1);表明3个研究地区居民汞暴露的风险较低。大米汞摄入量占3个地区居民食物总汞摄入量的比例分别为77.2%、70.8%和71.4%,食用大米是当地居民汞暴露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江苏省设施菜地共采集50个表层土壤样品和50个蔬菜样品,采用加速溶剂萃取-气质联用仪技术,对土壤-蔬菜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含量进行分析,并对其污染分布和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江苏省设施菜地土壤样品中6种w(PAEs)范围为42.46~276.76μg·kg~(-1),平均值为116.7μg·kg~(-1),检出率为100%,以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为主,分别占w(PAEs)的64.49%和23.92%;4个产区土壤中w(PAEs)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苏州、淮安、盐城和宿迁,与美国土壤6种优控的PAEs控制标准相比,w(DBP)超过控制标准,超标率为24%。蔬菜样品中w(PAEs)范围为38.31~241.87μg·kg~(-1),平均含量为104.25μg·kg~(-1),检出率为100%,以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 OP)为主,分别占w(PAEs)的25.34%和24.59%,不同产区蔬菜中w(PAEs)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苏州、盐城、淮安和宿迁,蔬菜中PAEs含量及各组分含量均低于美国和欧洲的建议摄入标准。土壤-蔬菜中w(PAEs)、w(DBP)和w(DEHP)存在显著正相关,不同蔬菜对土壤中6种PAEs化合物的富集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对PAEs的富集系数约为1。因此,在设施菜地土壤质量评价过程中,应重视蔬菜自身特性对PAEs吸收和富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湘中某工矿区土壤及作物砷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采集稻田和菜园土壤及对应的糙米和蔬菜样品,测定其砷含量,评价土壤和作物砷污染特征与人类健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66个稻田土壤样品中,砷含量均值为91.91 mg·kg-1;18个菜园土壤样品中,均值为69.06 mg·kg-1.对应的66个糙米样品中,砷(以无机砷计)均值为0.45 mg·kg-1;61个叶菜类蔬菜样品中,砷含量均值为4.89 mg·kg-1,8个根茎类蔬菜样品中,砷含量均值为1.03 mg·kg-1.单因子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稻田土壤样品中砷轻、中、重度污染的比例分别为36.36%、15.15%、28.79%;菜园土壤为:45.45%、39.39%、15.15%;糙米为:38.89%、22.22%、33.33%.蔬菜为:8.70%、18.83%、66.67%.人类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糙米、叶菜类蔬菜和根茎类蔬菜的日均暴露剂量(ADD)分别为:8.57×10-4、5.43×10-4、0.28×10-4mg·kg-1·d-1,其中糙米和叶菜类蔬菜超过了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成人砷允许摄入量3×10-4mg·kg-1·d-1.糙米的危险度(HQ)为2.86,叶菜类蔬菜为1.81,根茎类蔬菜为0.09.该工矿区土壤、水稻和蔬菜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砷污染,对人体健康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4.
镉污染是农业生态和农产品安全的重大威胁。采用盆栽方法,对比分析硝酸盐高、低累积型品种的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前者为品种H,抗病矮脚黄;后者为品种L,金夏时青梗菜)对镉污染的响应,探究不同镉水平对小白菜-土壤系统氮素吸收和转化效应,以期为城郊蔬菜的安全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土壤镉质量分数为0~0.5 mg·kg-1时,小白菜生长不受影响,品种间氮素累积量为品种H品种L。随着镉质量分数的增加,2个品种小白菜生物量均显著降低,品种H单株鲜质量最大降幅达20%,表现更为敏感。镉质量分数高于0.5 mg·kg-1时,显著降低了品种H的氮素吸收和利用,而对低累积品种影响不显著。2个品种小白菜体内硝酸盐含量均在较低的镉质量分数(0.5~1.0 mg·kg-1)处理下有所降低,而当镉质量分数达5.0 mg·kg-1时有所增加,同样是品种H表现更为敏感。随着镉污染水平的增加,小白菜体内镉积累量显著增加,其中品种H在镉质量分数达5.0 mg·kg-1时,累积速率明显降低。通过一元二次模型拟合镉和土壤无机氮质量分数可以得出,镉质量分数为7.1 mg·kg-1时,2个品种小白菜土壤无机氮质量分数均达到最高,分别为34.83和23.73 mg·kg-1。不同品种小白菜在镉污染水平较低时,均具有一定的抗性,而随着镉含量的增加,不同品种对镉毒害响应不同。因此,城郊土壤不同镉污染区域小白菜的种植可依据其品种特性进行选择,从而为蔬菜的生长和土壤的改良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桂林市菜地土壤-蔬菜汞污染研究和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明  钱建平  张力  胡存杰 《生态环境》2004,13(4):575-577,584
对桂林市近郊8个不同片区蔬菜产地的118个土壤样品和71个蔬菜样品中汞的含量水平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了菜地土壤一蔬菜中汞的污染现状。研究表明,桂林市及近郊菜地土壤和蔬菜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汞污染,全市各片区菜地土壤汞含量平均值为0.098-0.523mg/kg,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评价,土壤平均污染指数在0.33-1.74范围内,属非污染或轻污染状态,除穿山南片和纸马铺外,其余采样点均有样本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其中七星公园东北片的土壤汞超标率较高,达71.4%,污染情况比较均一;虞山桥东南岸土壤汞超标率较低,为33.3%,但土壤汞含量变异较大,说明污染情况变化大。全市各片区老菜的汞含量平均值为0.0625-0.128mg/kg,为国家标准GB2762—1994规定蔬菜汞含量(0.01mg/kg)的6.25—12.8倍,超标率已达100%。实验还发现,蔬菜中的汞含量与土壤中的汞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且蔬菜汞的大部分分布于地上部可食部分。分析了菜地土壤汞污染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使用含汞农药和生活垃圾肥有关。  相似文献   

6.
集约化露天菜地表层土壤盐分累积特征及消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为例,研究了集约化露天菜地表层土壤盐分的累积状况和离子组成,对盐分的季节性消长规律及其变化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春季土壤盐分的累积情况较为严重,5个集约化露天菜地样点中有3个样点(1、2、4号)的表层土壤盐分浓度较高,全盐质量分数超过1.0 g·kg-1,已达到次生盐渍化的标准,其中又以2号样点(菜场)最为突出,伞盐质量分数高至2.42 g·kg1;2006年春季到夏季为脱盐阶段,土壤盐分浓度下降明显;2006年夏季到秋冬季变化幅度不大.土壤盐分浓度的变化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虽然2006年降雨偏多,但佛山市南海区农业集约化水平较高,部分菜地连年种植蔬菜、复种指数极高、化肥施用量偏大,从而在遇到干早年份和季节,集约化露天菜地土壤仍有发生次生盐渍化的风险.土壤盐分的离子组成上,阳离子以Ca2 为主,占全盐质景分数的11.0%~24.1%;阴离子以NO3-和SO42-为主,分别占全盐质量分数的8.9%~31.0%和10.9%~45.7%.研究结果可为控制土壤盐分累积、提高蔬菜生产能力及品质、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栽试验和Tessier连续形态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镉污染水平下(1.0、2.5、5.0 mg·kg-1),施入不同量的生物质炭(0.0、2.5、5.0、10.0 g·kg-1)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镉形态转化及水稻镉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入生物质炭后,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镉的有效性降低。施入生物质炭后,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以及有机物结合态镉最大可分别降低34.64%和28.15%、49.27%和63.82%、34.58%和24.59%、60.04%和49.00%,残渣态镉最大可分别增加14.79%和16.57%。10.0 g·kg-1生物质炭处理影响效果最显著。在不同处理下,镉形态变化显著且根际与非根际之间的变化呈显著性差异。中低镉污染水平下,施入生物质炭,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镉形态变化趋于一致但镉形态含量存在差异。高镉污染水平下,生物质炭引起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镉形态变化但不显著。(2)施入生物质炭可显著降低水稻各部分镉含量且水稻根部镉含量大于地上部镉含量。在不同镉污染程度下,不同施入量生物质炭处理与对照相比,地上部、根部镉含量最大可分别降低42.51%、22.86%;根部镉含量最大是地上部的2.63倍。10.0 g·kg-1生物质炭对水稻各部分镉含量降低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8.
广州周边菜地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以GC/MSD内标法分析了广州五个地区菜地中 1 6种多环芳烃 (PAHs)的分布 ,结果表明 ,菜地土壤中∑PAHs最大为 30 77μg·kg- 1 ,最小为 42 μg·kg- 1 ,绝大部分土壤样品中的∑PAHs含量在 2 0 0 μg·kg- 1 以上 ,属中度污染 .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华北平原地区某铅冶炼厂对附近农田土壤和居民点内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在距离冶炼厂烟囱1000m和2500m处设置A1和A2两个采样断面(两断面间有一居民点),采取0~20cm土样,测定DTPA-Ni、Cu、Pb、Zn和Cd含量.结果表明,A1断面DTPA-Ni、Cu、Pb、Zn和Cd平均含量均低于A2断面.A1断面土壤DTPA-Pb和Cd变化范围分别为7.18~37.8和0.250~0.950mg·kg-1,平均值分别为25.2和0.580mg·kg-1;A2断面DTPA-Pb和Cd变化范围分别为14.7~133和0.280~2.35mg·kg-1,平均值分别为59.9和1.16mg·kg-1.所有样品的DTPA-Ni、Cu和Zn含量均小于5.5mg·kg-1.随着采样点距离冶炼厂烟囱距离的增加,土壤中DTPA-Ni、Cu、Pb、Zn和Cd含量呈非线性下降,可用幂方程(Ni、Cu和Pb)或对数方程(Zn和Cd)拟合.用Pb和Cd的拟合方程计算得到的研究区内居民点中心位置土壤DTPA-Pb和Cd含量分别为30.0和0.731mg·kg-1,高于地带性土壤背景值.DTPA-Ni、Cu、Pb、Zn和Cd的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以上结果表明,冶炼厂造成研究区内土壤Pb和Cd有效性远高于正常水平,并导致Ni、Cu和Zn有效性有一定程度的升高,附近居民点内居民受到土壤高铅和高镉有效性的威胁;土壤铅和镉升高的范围达到距离冶炼厂烟囱2.8km以外区域.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林地、茶园、菜地为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CH4通量进行了研究,同时测定了土壤温度、含水量和无机氮含量。旨在探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CH4"源"和"汇"的功能,对评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甲烷平均通量有显著差异,分别为:林地-15.44μg·m-2·h-1,茶园-1.49μg·m-2·h-1,菜地7.11μg·m-2·h-1;菜地土壤甲烷平均通量最高,茶园其次,林地最低,CH4年累积通量分别为0.52、-0.31和-1.46 kg·hm-2,菜地土壤以排放CH4为主,而茶园和林地土壤是CH4的汇。茶园和菜地土壤CH4通量呈一定的季节性变化,春、秋季CH4通量较高。林地CH4吸收通量与土壤湿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且当土壤湿度(WFPS)高于70%时,林地土壤才以排放CH4为主;而茶园和菜地土壤CH4吸收通量与土壤含水量无显著相关关系。土壤CH4通量与土壤温度之间未呈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H4排放通量与铵态氮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硝态氮含量未呈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城市污泥的重金属含量超标是限制其资源化利用的主要瓶颈,论文采用石灰+硫粉+生物淋滤的方法去除重金属,制备改性污泥,探讨其对矿区Cu、Cd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效果,以期实现以废治污的目标。供试水稻土采自江西某矿区附近农田,土壤Cu和Cd的TCLP(Toxicity characteristic leaching procedure)浸出量分别为40.34 mg·kg-1和660.1μg·kg-1,其中Cu的质量分数超过国际标准值15 mg·kg-1。通过室内土培的方法,将改性污泥分别按土重的0%、1%、3%、5%和10%施入供试土壤培养30 d后,分析土壤Cu和Cd的活性、形态变化以及土壤蛋白酶和脲酶活性等指标评价改性污泥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改性污泥对土壤Cu产生显著的钝化作用,且各施用量对Cu的有效态含量表现出显著差异。当改性污泥的用量为土重的5%时,Cu的有效态含量降至12.03 mg·kg-1,低于国际标准。改性污泥对土壤Cd的钝化效果相对较弱。当改性污泥的用量为1%时,土壤Cd的活性反而有所增加。当改性污泥的用量为5%时,Cd的活性显著降低,土壤Cd的浸出量降至539.6μg·kg-1。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Cu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存在。改性污泥用量增加,可交换态Cu含量下降,当改良剂用量为土重的5%时,可交换态Cu由8.10%降至4.10%。相反,有机结合态Cu含量由26.45%增加至32.34%。土壤的可交换态Cd含量由36.80%降至30.69%。说明施用改性污泥,土壤可交换态Cu、Cd向有机结合态发生转化。土壤蛋白酶和脲酶的活性变化能较好地指示修复效果,且土壤脲酶的指示效果优于蛋白酶。  相似文献   

12.
改良剂对红蛋植物修复污染土壤重金属铅和镉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在重度重金属混合污染土壤上,施用不同配比的石灰和泥炭(T1,泥炭0 g·kg^-1土,石灰2 g·kg^-1土;T2,泥炭30 g·kg^-1土,石灰0 g·kg^-1土;T3,泥炭50 g·kg^-1土,石灰0g·kg^-1土;T4,泥炭30 g·kg^-1土,石灰2g·kg^-1土;T5,泥炭50 g·kg^-1土,石灰2g·kg^-1土)对红蛋(Echinodorus osiris)生长及其去除污染土壤铅、镉量的影响,探讨了化学修复和植物提取修复技术相结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石灰显著提高了土壤pH,施用泥炭不显著;施用石灰和泥炭后土壤中交换态铅、镉含量较CK显著降低,红蛋地上部和地下部铅、镉含量较CK有不同程度降低,T4、T5处理降低不显著;T3、T4、T5处理显著地提高了红蛋的铅单株迁移量和年迁移量,年迁移量分别为CK的2.1倍、2.6倍和2.8倍;T1、T2、T3、T4、T5处理显著地提高了红蛋的镉单株迁移量和年迁移量,年迁移量分别为CK的1.8倍、2.9倍、2.9倍、2.8倍和2.9倍,其主要原因在于施用土壤改良剂改善了红蛋的生长,显著增加了地上部生物量。结合经济效益方面因素考虑,以施用泥炭30g·kg^-1土和石灰2g·kg^-1土的处理更适合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3.
Previous research has demonstrated that many urban soils are enriched in Pb, Cd and Zn. Culture of vegetable crops in these soils could allow transfer of potentially toxic metals to foods. Tanya lettuce (Lactuca sativa L.) was grown in pots of five urban garden soils and one control agricultural soil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urban-soil metal enrichment, and the effect of soil amendments, on heavy metal uptake by garden vegetables. The amendments included NPK fertilizer, limestone, Ca(H2PO4)2, and two rates of limed sewage sludge compost. Soil Cd ranged from 0.08 to 9.6 mg kg–1; soil Zn from 38 to 3490 mg kg–1; and soil Pb from 12 to 5210 mg kg–1. Lettuce yield on the urban garden soils was as great as or greater than that on the control soil. Lettuce Cd, Zn and Pb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from 0.65, 23, and 2.2 mg kg–1 dry matter in the control soil to as high as 3.53, 422 and 37.0 mg kg–1 on the metal-rich urban garden soils. Adding limestone or limed sewage sludge compost raised soil pH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d lettuce Cd and Zn, while phosphate fertilizer lowered soil pH and had little effect on Zn but increased Cd concentration in lettuce. Urban garden soils caus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lettuce leaf Pb concentration, especially on the highest Pb soil. Adding NPK fertilizer, phosphate, or sludge compost to two high Pb soils lowered lettuce Pb concentration, but adding limestone generally did not. On normally fertilized soils, Pb uptake by lettuce was not exceptionally high until soil Pb substantially exceeded 500 mg kg–1. Comparing garden vegetables and soil as potential sources of Pb risk to children, it is clear that the risk is greater through ingestion of soil or dust than through ingestion of garden vegetables grown on the soil. Urban dwellers should obtain soil metal analyses before selecting garden locations to reduce Pb risk to their children.  相似文献   

14.
以3年生盆栽不同砧穗组合葡萄植株为供试材料,加入氯化镉(CdCl2)以模拟成15mg·kg-1Cd2+的Cd污染土壤,研究镉在不同砧穗组合葡萄植株内的吸收和分配规律以及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Cd在不同组合葡萄植株的积累浓度由高到低顺序均为:根系〉茎〉叶片〉果实,不同组合葡萄植株镉含量和果实品质存在显著的差异。所有葡萄植株的果实Cd积累质量分数均低于我国绿色食品Cd限量标准(0.03mg·kg-1,FW),然而自根苗果实Cd质量分数(0.028mg·kg-1,FW)非常接近0.03mg·kg-1FW,嫁接葡萄植株果实的Cd含量均显著低于自根苗,大约为自根苗的20%~86%,Y/华佳8号、Y/SO4和Y/5BB葡萄果实的Cd含量较低。嫁接降低了葡萄果实中的Cd含量,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类的Cd暴露风险。不同组合葡萄植株果实的品质存在差异,嫁接提高了Cd胁迫下葡萄果实的可溶性糖(Y/SO4除外)和花青苷含量,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提高了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5.
成都城区蔬菜地土壤中农药残留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C-ECD检测、GC/MS-MS确证的方法对成都城区14个区县蔬菜地土壤中23种有机氯农药(OCPs)进行分析,以揭示OCPs的残留现状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OCPs残留水平在不同区县间差异很大,变化范围20.18~104.33μg.kg-1之间,近郊区县(双流、龙泉驿、郫县、新都、温江)远低于边缘区县。被检出的18种OCPs中,DDTs、HCHs检出率最高(100%),残留水平为16.11~99.51、1.31~9.34μg.kg-1,分别占OCPs残留总量质量分数的87.68%、8.15%;六氯苯(HCB)次之(90%);灭蚁灵、环氧七氯、硫丹Ⅰ和γ-氯丹也有不同程度的检出(44.29%~47.14%),主要分布在近郊区县;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毒杀芬的检出率较低(32.86%~37.14%),多分布于彭州、都江堰、大邑、崇州等地。土壤中OCPs的各种异构体、代谢物变化规律显示,DDTs、HCHs残留主要源于早期的使用或大气输入,但不排除金堂、青白江、新津地区近期可能有新的DDTs输入,崇州、彭州、都江堰、大邑地区可能有HCHs输入。  相似文献   

16.
典型菜地土壤汞在小白菜和胡萝卜可食部位的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东省蔬菜种植面积较大的10个城市典型菜地土壤和蔬菜(小白菜和胡萝卜)对应采样,分析217个蔬菜可食部位中重金属汞(Hg)质量分数及对应土壤中Hg全量和有效态质量分数,研究大田条件下小白菜和胡萝卜可食部位富集Hg的规律。结果表明,广东省菜地土壤存在一定的Hg污染,约20%的土壤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l5618-1995)中二级标准值,但小白菜和胡萝卜中Hg质量分数较低,均值分别为0.0012和0.0013mg·kg-1,仅2个小白菜样品Hg质量分数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中的限值0.01mg·kg-1。TGA提取的土壤有效态Hg质量分数与土壤Hg全量显著正相关,TGA提取Hg量仅占土壤总Hg质量分数的3%-4%。小白菜和胡萝卜对Hg的富集系数分别为0.90%和0.94%,表明土壤中绝大部分的Hg不易转化迁移、为蔬菜吸收。小白菜和胡萝卜可食部位Hg质量分数与土壤中Hg全量和有效态质量分数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其中蔬菜与土壤Hg有效态质量分数的关系优于其与土壤Hg全量的关系。依据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通过拟合回归方程计算出的保障小白菜和胡萝b质量安全的菜地土壤Hg有效态质量分数临界值分别为O.038和0.063mg·kg-1。计算出的土壤Hg全量临界值远大于我国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值,表明该标准值对于保障广东省小白菜和胡萝b质量安全来说可能过于严格。  相似文献   

17.
中国居民碘营养健康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碘元素的天然分布极不均匀,因此对地域差异缺乏考虑的全民食盐加碘政策(USI)并非碘缺乏病的最适宜的防控策略,甚至还增加了"碘过量"导致的潜在健康风险。近年来,中国卫生部多次调整食盐加碘政策,但亟需从健康风险评估的角度对该政策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解读。通过解析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数据中8~10岁儿童尿碘浓度的数据,采用有阈值的剂量效应曲线,评价了中国居民碘营养健康状况,并计算出全国31个省级地区8~10岁儿童因碘过量导致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低(亚甲减)"的发病率,最后利用5%基准剂量(benchmark dose,BMD),并结合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结构的调查结果,提出了考虑地域差异的分层次的食盐加碘量推荐值上限。研究表明,我国居民尿碘浓度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尿碘浓度几何平均值和几何标准差分别为168.17和2.24μg·L-1,由于碘摄入过量导致的亚甲减发生率为4.00%。低水碘地区(水碘浓度低于150μg·L-1)的食盐加碘量推荐值上限为29.62mg·kg-1;中、高水碘地区(水碘浓度高于150μg·L-1)的居民通过非碘盐途径摄入的碘量已高于日可耐受最大摄入量,不宜再食用加碘食盐。这些结果基本支持了我国调整后的现行食盐加碘政策,即各地区根据当地人群实际碘营养水平,选定适合本地的食用盐加碘量。  相似文献   

18.
22种常用除草剂对蚯蚓(Eisenia fetida)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农药对土壤动物的影响,采用滤纸法和人工土壤法测定了22种常用除草剂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急性毒性.滤纸法染毒48 h,特丁净、丙草胺、精异丙甲草胺、乙草胺和莎稗磷对蚯蚓为中等毒性,其LC50值为10.32(8310~12.23)~34.69(29.16~43.99) μg·cm-2;其次为...  相似文献   

19.
采集不同类型的畜禽有机肥及施用后的土壤,测定其重金属浓度,同时利用超声波提取-SPE—LC/MS/MS方法分析土壤中14种抗生素的污染特征,研究长期施用畜禽有机肥对典型蔬果地土壤剖面重金属与抗生素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猪粪、羊粪、鸡粪3种畜禽有机肥中最易造成土壤污染的是猪粪,Cu、Zn和Cd含量分别为197.0、947.0和1.35mg·kg-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施用有机肥均使重金属在土壤剖面呈现表聚现象,以设施菜地最为突出,Zn和Cd积累明显,0—20cm土层含量分别为203和0.48mg·kg-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14种抗生素的含量与组成在土壤剖面上存在明显分异,随土层深度增加含量迅速下降,但在〉80~100cm土层仍有检出;设施菜地表层土壤抗生素含量为39.5μg·kg-1,积累和残留明显高于林地和果园,特别是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含量分别为34.3和4.75μg·kg-1。可见,农田土壤长期大量施用畜禽有机肥可引起重金属和抗生素的复合污染,具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20.
茚虫威对映体在土壤中的选择性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茚虫威在4种不同类型的农田土壤中的降解动态和选择性降解行为.结果表明,添加水平在0.1—5.0 mg.kg-1的条件下,茚虫威对映体在土壤中添加回收率在(78.56±3.16)%—(108.16±5.32)%之间,最低检测限为0.01 mg.kg-1,定量限为0.05 mg.kg-1.茚虫威在土壤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消解过程受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等因素的影响.茚虫威对映体在1#—4#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E1的半衰期分别为15.33 d、19.09 d、10.61 d、11.40 d,E2的半衰期分别为15.44 d、15.61 d、8.58 d、11.13 d,降解快慢顺序为:3#>4#>1#>2#,表明茚虫威在偏碱性的土壤中的降解速率要快于在酸性土壤中,且对映体的半衰期差异在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对映体分数EF值(enantiomer fraction)表明茚虫威对映体在4种供试土壤中除了1#土壤外均存在明显的立体选择性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