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焦作煤矿区浅层地下水污染成因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焦作煤矿区的浅层地下水污染动态,分析了焦作市的地下水污染状况,找出了地下水污染的四条途径,讨论了浅层孔隙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矿坑排水形成水位降落漏斗、污水灌溉及河渠渗流等,研究了地下水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抚顺城区地下水污染的现状特征及其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叙述了抚顺市环境水文地质条件,论述了地下水的污染现状,从统计学和水化学角度总结和分析了本区浅层地下水的污染特征和污染规律。根据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利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地下水的污染程度进行了定量化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从环境水文地质学的角度出发,对济南市地下水污染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以及局部地下水重污染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济南市地下水污染以浅层地下水污染为主,局部地区深层地下水也已受到污染,并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多处地表塌陷和降落漏斗,并成为济南市地下水的重污染区。  相似文献   

4.
从环境水文地质学的角度出发,对济南市地下水污染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以及局部部地下水重污染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济南市地下水污染以浅层地下不污染为主,局部地区深层地下水也已受到污染,并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地下水下策超采,造成多处地表塌陷和降落漏斗,产成为济南市地下水的重污染区。  相似文献   

5.
矿业城市浅层地下水污染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不同来源的污染物对矿业城市浅层地下水的污染机制,重点阐述淮南市区浅层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及其分布形状、主要污染物及其性状特征。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量化地下水的污染敏感性,区别不同区段地下水对污染的敏感程度,根据泰安市区钻孔和地下水长期观测系列资料,利用GMS技术平台,建立了泰安市区三维水文地质结构实体模型;依据研究区实际条件,构建了DRATMIC模型,提出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敏感性评价指标和评分值,并对研究区地下水进行了敏感性分区,绘制出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污染敏感性分区图,从而为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利用与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永城市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采用舒卡列夫分类法对浅层地下水进行划分,按照水资源区对矿化度、总硬度、pH的分布特征进行论述,分析浅层地下水水质现状和水质污染原因。  相似文献   

8.
浅层地下水资源作为佳木斯市工农业和民用的供水水源,对佳木斯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浅层地下水埋深浅,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水体极易被排放的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残留的农药污染。通过对佳木斯市区工业和民用浅层地下水井进行监测,进而对佳木斯市浅层地下水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张虹  魏兴萍  彭名涛 《环境科学研究》2021,34(12):2896-2906
为了有效防控山地城市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浅层地下水污染,明晰地下水污染的影响因素,基于重庆82个浅层地下水监测点的15项水质指标,运用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APCS-MLR),解析不同水质指标的污染源因子,量化因子对地下水质的贡献率;基于地下水脆弱性理论,借助地理探测器识别岩溶区、非岩溶区地下水污染的关键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①重庆市浅层地下水受人类活动影响大,总大肠杆菌群、Fe、Mn等元素超标率在50%以上;②重庆市浅层地下水污染源因子主要包括淋溶富集-城镇生活污染因子(贡献率42%)、地质环境背景因子(17.83%)、工业污染因子(13.74%)、农业污染因子(6.78%),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0.34%;③重庆市浅层地下水污染强度空间分布总体呈现西部都市区及周边>中部>东南部>东北部的空间分布格局. 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土壤质地等3个因子对全域地下水污染具有较高的解释力,是浅层地下水污染的关键影响因子;④土地利用类型与降雨强度、土地利用类型与水力传导系数、土壤与坡度等双因子交互非线性增强了对重庆市浅层地下水污染的解释力. 研究显示:污染源强与路径因子相结合能更好地解释地下水污染差异化;地理探测器为识别地下水污染影响因子提供了有效的探索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大有利用前景的水资源:浅层地下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浅层地下水因普遍受到污染,多年来利用程度很低。这一部分被忽视的浅层地下水在市区广泛存在,而且水位水量稳定。在北京市严重缺水而需水量剧增的情况下,急需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研究开发和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1.
涪陵焦石镇页岩气开发区地下水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页岩气开发存在潜在污染源,在开采、运输、处理及处置不当的情况下,会对页岩气井场附近地下水造成污染。因此需要对页岩气开发区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以确保用水安全。以涪陵焦石镇页岩气开发区一带为研究区,利用研究区内的地下水调查资料,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比分析了污染来源,并利用模糊数学法对该页岩气开发区浅层地下水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仅硬度和浊度2项评价因子超标,其他评价因子均达标,浅层地下水点未受到深部钻井液及钻屑、返排液等高矿化度液体及甲烷气体的污染;研究区浅层地下水质量总体较好,所取水样达到《地下水水质标准》(Ⅰ~Ⅲ类)的占96.23%,两个岩溶水点因井漏受到污染,不建议作为饮用水点。  相似文献   

12.
廊坊市地处京津之间,地理位置优越,地下水是其重要供水水源。为掌握其浅层地下水的水质现状及污染特征,对2005—2010年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主要污染因子有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F)、氯化物(Cl)、铁(Fe)、锰(Mn),新增污染物为砷(As)、硫酸盐及硝酸盐;近五年来,北部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总体有所改善,南部地区地下水污染趋势加重;地质因素和人为因素是导致廊坊市浅层地下水水质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吉林市城区浅层地下水污染源识别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实现对吉林市城区浅层地下水污染源识别与管理,共收集吉林市城区2009年50个监测井的17项水质指标监测资料,通过因子分析法(FA)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提取5个公因子(F1~F5)作为影响浅层地下水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然后找寻其对应污染源,同时利用因子得分绘制各污染源在吉林市城区地下水造成的污染程度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所选5个公因子分别代表:迁移-富集作用、含磷污染质排放、“三氮”污染因子、有机污染因子、原生地质环境因子,其中F1和F5又可称为环境影响因子,F2~F4为人类活动影响因子;城区内地下水污染源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工业废渣堆放及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使用;各污染因子主要分布在江北区和中心区,且污染较为严重,而江南区污染分布最少,且污染最轻;计算城区内50个监测井地下水综合污染得分并作图,将吉林市城区浅层地下水的综合污染状况及分布可视化,其中江北区和中心区浅层地下水污染最严重,江南区地下水水质最好;依据F得分分布将区内地下水划分为3个区:禁止开采区、非饮用水区和饮用水区,为今后相关部门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本文以商丘市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运用GOD模型,选择地下水类型、盖层岩性、地下水埋深3个参数作为浅层地下水易污性评价因子,在MAPGIS软件平台上对商丘市浅层地下水进行了易污性评价。结果表明:高易污性区和中等易污性区的面积之和占商丘市总面积的98%以上,说明商丘市内浅层地下水容易受到污染,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大同盆地浅层地下水水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宏 《安全与环境工程》2004,11(2):21-23,54
主要分析了降雨入渗补给、山前侧向补给、地表水入渗补给、引污灌溉的入渗补给及地下水排泄过程对大同盆地浅层地下水水质的影响。通过对盆地浅层地下水水质实测资料的分析,了解了这些因素综合影响着地下水水质。分析了大同盆地浅层地下水受污染原因,建议该地区必须控制污染源,同时建立和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6.
石油污染浅层含水层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修复是治理浅层地下水有机物污染的重要途径。从石油开采等过程对浅层含水层带来的污染现状、微生物修复的技术进展、降解菌的筛选与分离和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综述了石油污染浅层含水层的微生物修复主要研究进展,分析了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浅层含水层修复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鉴于浅层地下水系统具有低温、贫氧等特点,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强调指出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优良"土著"菌株的筛选和菌群的构建、低温缺氧环境下的降解研究、同位素技术、原位修复的现场研究以及微生物-植物的联合修复将是今后石油污染浅层含水层的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7.
农业活动干扰下地下水无机碳循环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准确识别浅层地下水污染来源及污染过程,选择我国北方某集约化蔬菜种植基地浅层地下水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水化学组成、氢氧同位素以及溶解性无机碳(DIC)碳同位素组成,探讨浅层地下水来源以及DIC来源和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阳离子以Ca2+和Mg2+为主,阴离子以HCO3-和SO42-为主,沿地下水流向,水化学类型由HCO3?-Ca2+-Mg2+型转变为HCO3--SO42--Mg2+-Ca2+型;浅层地下水δD组成范围为-69.6‰~-52.7‰,均值为-63.5‰,δ18O组成范围为-9.29‰~-6.80‰,均值为-8.45‰.大气降水是浅层地下水重要补给来源,靠近河水的浅层地下水还接受地表水的补给;浅层地下水δ13CDIC组成范围为-11.76‰~-5.85‰,均值为-10.43‰.浅层地下水DIC来源包括土壤CO2、碳酸盐矿物以及有机质分解.河水DIC侧渗对局部浅层地下水DIC碳同位素造成影响,化学肥料引起的酸性物质参与碳酸盐矿物风化作用以及浅层地下水CO2去气作用对地下水δ13CDIC组成产生影响,在利用DIC碳同位素识别地下水污染来源时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以北京城近郊区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地下水污染综合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DRASIEL模型,在GIS平台上对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综合脆弱性进行了动态性实时评价和分区。结果表明:所建立的DRASIEL模型能够较为客观合理地反映出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难易程度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西南某铅锌矿尾矿库周围地下水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研究、评价该尾矿库及其周围的浅层和深层地下水重金属污染、迁移特征及规律,为该类尾矿库工程设计、地下水预防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尾矿库下游的浅层地下水的铅和锌超标,尾矿库上游浅层地下水和尾矿库南、东和西的深层岩溶水各重金属物均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III类标准要求。尾矿库周围浅层地下水铅、锌、砷等重金属浓度比同一位置的深层地下水的高。  相似文献   

20.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浅层地下水氮淋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壤养分累积引起的氮素(N)淋失是导致农区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形式.本文以湖南省长沙县典型亚热带红壤丘陵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定位观测,研究了林地、稻田、菜地和茶园4种代表性土地利用类型浅层(130~150 cm)地下水中N浓度的逐月动态变化特征.连续3年(2010—201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下浅层地下水总氮(TN)平均浓度差异显著(p0.05),其中,林地最低(0.85 mg·L-1),茶园最高(7.64 mg·L-1);从N的形态构成来看,林地、菜地和茶园浅层地下水中N形态以硝态氮(NO-3-N)为主,分别占TN的46.7%、70.2%和72.8%,而稻田浅层地下水N形态则以铵态氮(NH+4-N)为主,占TN 43.5%,表明土壤淹水条件是影响地下水N淋失形态的关键因子.地下水各形态N浓度的动态变化在不同土地利用下也迥然不同:林地地下水各形态N的含量低、变幅小,而稻田、菜地和茶园地下水N浓度变幅较大;采用单因子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下地下水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TN和NO-3-N无显著污染,NH+4-N污染较为严重,而综合指数法(F值法)进一步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污染主要出现在稻田和茶园,因此,控制稻田和茶园N肥的施用量是预防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地下水N污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