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建构已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热点问题,受到普遍关注。文中通过调研、资料收集和监测,研究分析了沈阳市城区开放空间系统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和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了改善和提高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生态功能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大都市地下空间开拓与环境地质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地下空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虽已取得较大的进展,然而由此所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仍然是令人担忧的。本文就大都市地下空间的开拓的作用及其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解决这些环境地质问题的相应途径。  相似文献   

3.
哈尔滨市区城市垃圾堆放现状及治理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哈尔滨市区城市垃圾的来源、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点;分析了城市垃圾对附近环境、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及危害,同时提出了哈尔滨市区城市垃圾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现代城市日益成为“水泥森林”和PM2.5的“生产车间”,城市中的绿化植被不过是庞大的“水泥森林”中的零星点缀和PM2.5笼罩下的脆弱生机,只是划出一点空间给有限的自然生物一个及其有限的生存喘息,这种划出一块生态区域与真正的生态化城市相比具有相当大的距离.要将这种“划生态”转变为生态化,需要从生态美学思维的高度考虑城市园林与生态城市的关系.使城市掩映在自然生态之中,这才是对“水泥森林”、PM2.5和现代“城市病”的有效救治.  相似文献   

5.
膨润土(蒙脱石)在城市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城市地质环境日益恶化。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粘土矿物因具有特殊的层问域而具有吸附作用、离子交换作用等性质,在治理城市环境污染、净化城市空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利用膨润土(蒙脱石)在治理城市垃圾产生的渗滤液污染、修复和净化城市污染水体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长春建设生态型城市的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宏哲 《环境保护》2002,(10):30-32
建设生态型城市是人类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是社会、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和实现经济稳步发展的正确选择。本文阐述了长春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必要性、迫切性、可行性及其实施构想,为长春建设生态型城市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引入产业多样化指数和产业专业化指数,综合探讨陕甘宁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效率、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得到2011—2020年陕甘宁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综合得分及分布、不同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以及三省区各自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绩效。结果表明:(1)2011—2020年陕甘宁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具有显著的时间和空间差异。(2)研究期内陕甘宁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仍以东西方向为主导。(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地区生产总值是影响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揭示了研究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的发展演变态势及驱动因素,可为其持续优化转型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庭院经济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辽北各类庭院生态系统特点,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序列综合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首次对庭院生态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阐述了各项指标在庭院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中,城市公园作为文化公共空间对人性的垂询和塑造、促进城市和谐、提高全社会整体道德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昆明翠湖公园的现代功能可呈现为三种形式:集体记忆、公共空间以及文化的符号表征。这决定了它作为文化象征性符号在城市发展和规划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促进城市和谐、提高全社会整体道德素质所具有的重要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武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环境地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武汉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地下空间的开发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成为武汉城市工程环境地质效应的关键问题。文章利用武汉市现有勘察资料,初步分析研究城市地下空间的物质载体及其空间组合关系,从空间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和赋水条件入手,对城市地下空间建设诱发的工程环境地质灾害的特点、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进行地下空间利用区划,指出各区在地下工程建设中需要重点防范的工程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1.
持续农业的新发展--生态农村的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现今农村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因素 ,提高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产体系以及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技术措施和优化物质循环转化环节等三项生态村建设的必备条件与对策。阐述了全村总体型和家庭生态型二种建设模式的基本原理与设计原则 ,并详细介绍了城郊型生态村 ,山区型生态村 ,庭院型生态村模式。  相似文献   

12.
北方庭院生态系统能量分析及养分平衡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基于食用菌生产的北方庭院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沈阳南郊一典型农户庭院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与养分平衡研究表明,该庭院生态系统的产品总输出能为4187214MJ/a,其中平菇产品的生物能占654%;输入输出系统的N、P2O5及K2O基本上保持着养分平衡;该庭院生态系统是一个生产力高、综合效益可观的系统,对指导该地区农村庭院生态系统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Immer nur Dinge?     
B.C. . Only with the experiment of Torricelli in 1644, however, did it become possible to distinguish questions of empty space clearly from implications of air pressure. The natural sciences subsequently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ancient atomists‘ concept: the world is made up exclusively of unbreakable atoms and the empty space between them. In contrast to this, modern physics has confirmed another kind of ancient speculation to the effect that there cannot be empty space anywhere at any time. However, this approach has failed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addressed with it. Beginning with a historical review, the article describes present-day answers to the ancient question of the void.  相似文献   

14.
实现新农村规划,彻底改变以前农村分散庭院式居住的落后面貌,实现农村生活城镇化、现代化、居住楼房小区化,饮用经过处理达标的饮用水,炊灶利用现代化的清洁能源。楼房有利于实行集中供热取暖,改变过去落后的能源使用方式,可节省大量能源,减少碳排放量,有利于环境保护,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建立农村美好的幸福家园。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现代常规农业对土壤的污染、有机农业的特点及有机农业土壤保护措施的生态学原理。  相似文献   

16.
降雨对农家堆肥氮磷流失的影响及其面源污染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原位研究方法,经过历时120 d的农家堆肥试验,对比分析了秸秆、棚膜、土层、裸露等4种覆盖堆肥方式中,降雨对总氮、氨氮、硝态氮、总磷和可溶性磷径流流失的影响及其面源污染风险.结果表明,各种覆盖方式的堆肥随着堆肥的腐熟和径流的增加,氮素、磷素的径流流失浓度逐渐降低,其中总氮、氨氮、硝态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而总磷、可溶性磷符合直线方程.从各处理趋势来看,各种氮磷养分径流流失浓度与流失强度表现为无覆盖>秸秆覆盖>土层覆盖>棚膜覆盖.棚膜覆盖堆肥对面源污染的风险较小,可以作为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控制氮磷流失的堆肥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生态的日益失衡,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批判成为一种思潮,其中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造成生态危机罪魁祸首的观点成为定见之一。提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已经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融入了可持续发展观使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成为达到经济、社会、环境3者协调发展的思想支柱。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鉴赏类课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问题进行研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和鉴赏类课程自身的特点,提出了教学资源网络化、教学过程多媒体化、教学评价自动化等观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鉴赏类课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问题进行研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和鉴赏类课程自身的特点,提出了教学资源网络化、教学过程多媒体化、教学评价自动化等观点。  相似文献   

20.
村域尺度的多功能性评价对于揭示乡村空间由同质性向异质性分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将探索乡村空间行为主体的活动变化作为多功能性评价的新思路,基于位置大数据反映的人类活动规律,构建了乡村空间居住、就业和消费三大功能指数,并就苏州市以农业和生态用地为主的陆巷村和众安桥村、建设用地为主的集善村和周泾村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具有相似区位条件和地域特征的乡村空间在工作日、双休日、节假日表现出不同的主导功能,可进一步划分为农旅结合型、兼业竞争型,以及现代园区型、城镇生活型。作为大数据方法在乡村地理学领域的一次有益尝试,研究结论可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分类推进乡村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