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多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员工存在,这些员工分布在团队的各个层面,虽然数量不多,但对于团队管理者来说,也足够"闹心"的了,他们的存在,令管理者"如鲠在喉",不得不拿出更多的时间来"对付"这些"问题"员工:要么是"专政",即将这些难缠的"问题"员工或工作"禁闭"或"淘汰出局";要么就是"委曲求全"、"网开一面",即对这些"问题"员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时"太岁爷头上动土"也姑且忍让。  相似文献   

2.
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简称万华宁波公司)安全管理的基础精髓在于全员区域安全责任制,即要发动全员力量,通过体系化的管理,让每一个层级、每一个团体、每一名员工都能履行好应担当的部门/岗位职责,进而助力团队目标的达成。但对于员工能否很好地按照公司的文化导向,管理者的期望,制度的要求去落实执行,是带问号的,或者更直接地说,被动接受执行往往是大打折扣的,不能单方面期待。除了"要求",更要"赋能"。  相似文献   

3.
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确保安全生产是各级管理者的首要责任。想让企业安全方舟承载起员工"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的使命,需要依靠"心"来护航。工作布置要"精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未雨绸缪胜过亡羊补牢。每次工作前的安全提示不能是书本式的教条,而应是实实在在的嘱托。"精心",要求管理者  相似文献   

4.
<正>企业在开展"反违章"活动或抓安全管理时,通常会将重点放在生产一线,主要针对一线员工的"行为性违章",而忽略了"管理性违章"。实质上,"管理性违章"往往是"行为性违章"的诱发条件。因此,企业想要切实消除"行为性违章",就需各级管理者秉承"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的原则,不断强化自身职业操守、提  相似文献   

5.
管理者与员工在不安全行为控制认识上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很多煤矿事故的发生都与管理者的不恰当控制行为有关。如果管理者对不同控制措施和手段的认识存在偏差或错误,势必影响其控制行为选择的科学性,进而影响实际的控制效果。通过对煤矿管理者和员工的问卷调查和研究,实证地分析了管理者和员工对不安全行为控制问题的认识,及其在该问题上的认识差异。研究表明,管理者在一些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和手段的认识上与员工存在偏差,管理者选择的控制行为与员工认为应该实施的控制行为间存在差异。要提高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效果,管理者应根据员工的认识来选择自己的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和手段。  相似文献   

6.
正企业要克服"水土不服"的关键点,在于结合自身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图为某企业员工运用先进经验开展工作。(图片由川煤集团广能公司绿水洞煤矿提供)"这种经验明明在别人那儿如鱼得水、效果明显,怎么到了我这儿就处处掣肘、效果不佳呢",类似先进经验"水土不服"的问题,困扰着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如何避免先进经验"水土不服",笔者首先想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相似文献   

7.
<正>安全生产工作事关企业发展、事关员工切身利益。在安全管理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通过落实各类人员的安全职责来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而将各种安全职责的制定与落实形成一个系统来管理,即属地管理。属地管理在安全管理中是对制度管理的必要补充,能够对制度化管理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安全文化建设"团队管理"阶段的切入点,是培养团队互助意识、建设安全文化的有益补充。基本概念"零事故"是安全管理者共同  相似文献   

8.
《中国劳动科学》2004,(8):27-29
员工要求培训,企业也觉得应该提供培训,但是在培训和学习什么的问题上员工和企业双方往往很难达成共识。如员工希望参加能提升自己职场竞争力培训,而企业只愿提供与岗位有关的培训,同时不少企业还担心培训后员工的翅膀硬了会跳槽,让竞争对手搭便车,落得个“为他人作嫁衣”,……如今,在不少企业,培训成了一个比较棘手和容易引发争论的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培训冲突,制定一个能够让员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股东各方都满意的培训策略?本期几位专业人士的发言或许会给人力资源管理者们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在企业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今天,违章就像"过街的老鼠",可为什么在生产一线的违章行为却仍屡禁不止呢?难道员工们真的不珍惜生命吗?笔者相信,他们主观上既不愿挑战制度,又不想下岗、待岗,更不用说牺牲生命了,那么在违章行为的背后肯定还有其他值得探讨的原因。笔者作为一名基层管理者,根据多年工作实践经验认为,要杜绝或减少一线员工的违章行为,除了要  相似文献   

10.
正近期,芬兰职业健康研究院(FIOH)的研究成果获美国心理学协会(APA)颁发的"2017年最佳工作压力与健康干预奖",此奖项的设置是为了激励科研机构和团队能够寻找更好的方法来防范事故,提高职业安全健康水平。该研究报告题为"提升临退休员工管理——老年员工管理随机抽测实验",以17个企业和组织机构的699名、平均年龄为58岁的老年员工为研究对象,通过课题研究组与每位研究对象人  相似文献   

11.
解决4个问题     
<正>想要使员工自觉、正确地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避免将此视为"负担",笔者认为,企业须解决"知""能""会""到位"4个问题。一是要明确佩戴和使用要求,解决员工"知"的问题。企业为员工配备符合标准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并进行使用培训,是企业的责任,也是员工的权利。员工在作业中正确佩戴和使用防护用品,同  相似文献   

12.
正企业可持续发展(SCORE)中国项目(以下简称"SCORE项目"),突出强调低成本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尤其强调一线员工参与。在SCORE项目看来,一线员工是日常生产的实践者,调动一线员工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查找隐患,能够实现安全生产工作的低成本改进。为此,SCORE项目首先提倡建立企业改进小组(EIT),由一线员工和管理者共同组成,并建议小组中员工和管理者人数相同,性  相似文献   

13.
正根据布莱德利安全文化曲线,企业安全文化发展分为自然本能、严格监督、自主管理、团队管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特定内涵,其表现形式也因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不同而不同。目前国内部分企业的安全文化还处在严格监督阶段,该模式下主要依靠制度、规则、监督、奖惩来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存在较大被动性,员工关注自身安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遵章守纪的目的更多是为了不因违章被通报,影响组织或个人绩效。只有员工的安全理念由"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才能从根源上降低习惯性违章行为,如此企业的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的建设才会更有质量。  相似文献   

14.
正如何看待"寓教于乐"式安全培训目前,很多企业为了提升安全培训效果,提高员工安全素质,开展了很多"寓教于乐"式的安全培训。对此,有人认为,"寓教于乐"能够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安全培训效果的提升。但也有人认为,安全培训如果过分追求"乐",很可能会降低"教"的作用,使员工虽然很"乐",却并未真正受"教",无法切实提升员工安全素质。  相似文献   

15.
运用经济博弈论方法,研究高危企业社会保险投资与员工忠诚度问题,建立博弈模型,得出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并对影响企业社会保险投资概率和员工忠诚度大小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企业对于员工社会保险投资力度越大,或对于不忠诚员工的惩罚力度越大,或对于忠诚员工的奖励越高,越有助于员工忠诚企业。同时指出:企业对员工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会挫伤忠诚员工爱企强企的积极性;启发企业实行公平分配机制,来提高员工忠诚度和企业效益,要从积极的态度出发,以人为本,加大保险投资力度,为员工提供安全和生活保障;只有使双方的"非合作博弈"逐步过渡到"合作博弈",才能调动和爱护员工的爱岗敬业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OSHMS、 EMS目标是公司管理者对社会和员工的承诺,也是对员工的要求.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组织员工从身边的实际工作做起,开展"五个一"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体系正常、有效、全面运行,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7.
员工满意度指的是员工对企业提供的薪酬、工作环境、培训等方面的实际感受与自身期望意愿进行比较的程度。员工满意度调查(ESS.Emp Ioyee Satisfaction Survey)是指管理者或第三方通过调查问卷或访谈的方式对员工进行与工作相关问题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借助专业的工具和方法测量出员工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18.
现在很多企业都意识到了安全培训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但是不知道什么样的培训才是有效的。今天是安全技能的培训,明天是事故案例的培训,后天是最新安全管理理念的培训,结果是员工听了要么不知所云,要么消化不良,这些情况在很多企业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9.
正笔者认为,在安全生产中推行"连带责任",有利于企业加强现场安全管理、有利于加强企业各层级管理者安全责任心、有利于形成全员共建安全文化氛围。图为某企业员工互相检查个体防护用品穿戴情况。(图片由大唐国际北京高井热电厂提供)  相似文献   

20.
钻井现场的员工心理健康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石油拥有众多的海外钻井项目,广大中国石油工人长时间背井离乡的在野外工作,心理压力比较大。虽然各大项目基本上能正常倒班休假,但是即使正常很多人也得在荒凉的野外连续工作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休假。如何有效的开展员工心理健康指导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一新课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指导,以帮助员工解决具体的、现实的个人问题,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心理健康意识,减少或消除企业导致心理问题的因素,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