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口增长及其引发的人地关系失调导致并加重了一系列自然灾害.人地关系恶化致使湖北省“灾种增多、频率加快、灾情趋重“.因此,湖北省的防灾减灾工作,不仅要重视水利工程、生态工程等减灾措施的作用,更要重视人地关系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从调整人地关系入手,进行生态减压,从而达到从根本上防灾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海洋石油分散风险成本和效益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洋石油开采是高风险经济活动之一,采取多种分散风险措施,保证经济活动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是海洋石油勘探和开采中的重要问题。在海洋石油采取的各种减灾行为中,首先采取的应该是预防措施,为此要科学分析投入产出,以使减灾投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减灾效益最大化的条件是减灾投入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对于减灾边际成本高于边际收益的减灾措施,应采取以保险为主要内容的转移风险措施,在参加商业保险和自我保险两种可选择方式中,对海洋石油行业而言,自我保险投入产出效益更高。  相似文献   

3.
巢湖流域灾害链成因机制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巢湖流域灾害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流域"为边界条件,自然和人文因素叠加下的灾害链作用机制和成因机理,着重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调控上来制定区域减灾对策,为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从流域内灾害产生的地质—地貌、气象—水文、过渡区环境以及灾害产生的文化与经济四方面原因,分析灾害链产生的三条途径。针对性地提出了该流域减灾防灾必须以关键点为中心,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上下协同控制的六条减灾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美国是国际上开展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作为防灾减灾手段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美国减灾实践证明土地利用政策的防灾减灾效果十分明显。通过文献梳理、归纳和总结,美国防灾减灾"规划软措施"的经验主要为:①从制度上把防灾减灾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日常任务确定下来,并对减灾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软措施"在法律法规中得到了确立和强化,重视灾前减灾和防灾规划;③重视地质调查局、规划协会等职能部门的联合防灾机制的建设,确保地质灾害信息有效服务于土地利用防灾政策;④注重GIS、监测、通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构建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文中最后提出了对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灾害学》2019,(4)
针对目前存在的防灾减灾主动性不足的问题,从"激励理论"的视角进行了思考。系统梳理了激励的概念、激励理论的发展演变以及重要原则,并从单一利益主体和多个利益主体两个层面回顾了国外防灾减灾领域的激励研究。最后从多角度总结了防灾减灾激励措施,并对未来防灾减灾激励领域研究热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灾害学》2016,(3)
台风是一种具有严重破坏性的天气事件,认识超强台风造成的洪涝灾害特点、成灾机制,以及社会响应特征对于水利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给海南省带来的严重洪涝灾害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发现此次灾害呈现出的特点是:受灾人口比重大,人员伤亡严重;农业受灾比重较大,成灾比重高;倒塌房屋数量巨大;灾害损失严重,农林牧渔业损失严重,水利损失较轻。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建筑设计标准偏低,基础设施管理有待完善;基层防台专业组织管理乏力,社区居民避险自救能力弱,社会综合减灾能力不足等社会防灾减灾体系不健全;法规预案体系不健全等是造成此次灾害严重损失的主要因素。据此,从结构性减灾(基础设施)和非结构性减灾(制度建设、社会参与)两方面提出今后防御超强台风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姚清林  马宗晋 《灾害学》1993,8(4):82-85
本文提出了减灾效应空间问题,并分析了其在有偿减灾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与其有关的减灾投入心理与费用支付合理化问题。进而探讨了宣传、强制、分割、别类、约束、归并等促进有偿减灾良性发展的部分机理。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基于不确定信息和蒙特卡罗模拟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选取最合适的台风防灾减灾措施.该方法允许决策者对不同属性指标给出相应的效用函数和属性权重区间值,通过随机选取权重值和效用函数区间内的值相乘得出结果,并使用蒙特卡罗模拟技术对结果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最后,以浙江省台风灾害防灾减灾措施的比较为例,详细讨论了该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高文学  高庆华 《灾害学》1992,7(1):80-84
本文对我国目前在防减灾工程性措施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阐述了在目前国情下强化减灾的非工程性措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减灾的非工程性措施的具体作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正>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辑部、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共同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的"第二届全国防灾减灾工程学术会议"将于2013年8月22日~23日在哈尔滨召开。  相似文献   

11.
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中的量化方法探讨   总被引:30,自引:9,他引:30  
樊运晓  罗云  陈庆寿 《灾害学》2000,15(2):78-81
承灾体脆弱性与人为因素有很大关系 ,承灾体脆弱性研究对区域减灾、减灾投资以及灾害保险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承灾体脆弱性评价则成为该项研究的关键。本文在采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 ,探讨了承灾体脆弱性评价中的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mitigation effect of Tokai earthquake measures on housing damage using a counterfactual approach. It focuses on those measures that stimulate ex‐ante investment in disaster prevention in the supposedly affected area, including earthquake‐proof retrofitting and improved housing construction; the effect of the measures on housing losses is estimated monetarily. The study compares factual disaster damage computed using a real distribution of houses with counterfactual damage to a hypothetical housing distribution that would occur if the measures were not implemented. The key findings are: (i) the disaster mitigation effects of Tokai earthquake measures on housing amount to approximately JPY 18 billion (USD 0.18 billion) for Yamanashi Prefecture and JPY 0.26 trillion (USD 2.6 billion) for Shizuoka Prefecture, which would be at the centre of the event; (ii) a before–after comparison biases estimates of the mitigation effect; and (iii) statistically, the measures do not mitigate the housing damage predicted for an earthquake in Tokai.  相似文献   

13.
关于防灾减灾预警机制及预警工程的若干讨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SARS疫情迅速在世界传播和在中国蔓延,更加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城市突发性灾难有效应对和有效防治方面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开展早期预警是对突发危机事件有效处理的关键,必须要有完善的预警机制和现代预警系统工程方可进行。提出将以人为本原则、预防为主原则、法律责任原则、组织管理原则和第一时间原则等作为确保防灾减灾预警系统有序建设和高效运行的基本原则。对现代预警工程的特点、现代预警工程的强化途径提供了以“以人为本”为前提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结构式与非结构式减灾措施是构成洪涝灾害防治体系的两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子系统,基于2008—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中国洪涝灾害结构式与非结构式减灾措施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中国洪涝灾害结构式与非结构式减灾措施建设水平以及两者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以期进一步提升我国洪涝灾害防治体系的防灾减...  相似文献   

15.
水利工程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正日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渭河宝鸡市区段拦河闸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关键决策,都应用了风险分析与管理的方法,包括闸址及蓄水区地质条件的风险分析与管理、泄洪能力及运行风险分析与管理、工程施工过程风险分析与管理、拦河闸工程环境影响风险分析与管理以及拦河闸工程投资风险分析与管理。工程的按时完工、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项目的风险分析与管理工作的贯彻和实施。实践证明,在水利工程决策过程中引进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是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尹衍雨  苏筠  叶琳 《灾害学》2009,24(4):118-124
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川渝地区旱灾为例,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从公众可接受的旱灾损失与频率、假定旱灾风险情景下的避险意愿等角度,对公众旱灾风险可接受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公众合理可接受的旱灾损失与频率分别在26.5%~52.8%与32.0%~64.3%区间范围内;并以一般旱灾、严重旱灾风险情景为限制线,确定了公众合理可接受风险区域;随着灾害损失风险增加,公众规避风险投资意愿呈现出中间高两头低的趋势,当灾害损失达到约50%~70%时,公众避险投资意愿达到最高,意愿避险投资占可能损失的比重约为62%。鉴于川渝地区的旱灾形势,今后旱灾风险管理的关键,一是加强对旱灾的监测与预警预报;二是完善旱灾风险的常规化管理,发展高效灌溉农业,充分利用客水资源,完善提高现有农田水网建设;三是积极探索公众-企业-政府多方共同参与的高效风险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淮河问题的由来及症结入手,由50多年的淮河治理引出了需求原则、协调原则、统管原则、投资原则、法规原则和科学治水原则。本文所指的"淮河整治"是:以水治水,顺其自然,兴利除害兼顾,治理开发结合,节流开源并举,利用保护并重,用20年左右的时间,在淮河流域逐步建立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水旱灾害减灾体系、维持生态良性循环的水环境保护体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水利发展体系。"淮河整治方案"系指建构及运作淮河水系统的方案。这种建构及运作必须既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又符合经济社会运行规律,充分发挥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复合系统的协调互动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本文提出的"淮河整治方案要点"对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Mitchell JK 《Disasters》1985,9(4):286-294
Hurricane Iwa (23rd November 1982) produced Hawaii's costliest natural disaster and revealed serious flaws in the area's hurricane preparedness, response and mitigation programs. Twenty-eight months later, a follow-up study showed that impacted communities and facilities had been reconstructed with only selective and limited attention to mitigating future coastal storm hazards. Prospects for the reduction of hazard vulnerability on oceanic islands through post-disaster mitigation measures are assessed in the light of Hawaii's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19.
提高洪水智能预报中洪峰预报精度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防洪减灾的实际需要,对如何提高智能网络对洪峰的预报精度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峰值放大修正系数和遗传算法优化网络初始权重相结合的改进算法,历史资料的检验结果表明了这些改进策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Cyberspace, defined by William Gibson as a consensual hallucination, now refers to all computer-generated interactive environments. Virtual reality, one of a class of interactive cyberspaces, allows us to create and interact directly with objects not available in the everyday world. Despite successes in the entertainment and aviation industries, this technology has been called a 'solution in search of a problem'. The purpose of this commentary is to suggest such a problem: the inability to acquire experience with a hazard to motivate mitigation. Direct experience with a hazard has been demonstrated as a powerful incentive to adopt mitigation measures. While we lack the ability to summon hazard events at will in order to gain access to that experience, a virtual environment can provide an arena where potential victims are exposed to a hazard's effects. Immersion as an active participant within the hazard event through virtual reality may stimulate users to undertake mitigation steps that might otherwise remain undone. This paper details the possible direction in which virtual reality may be applied to hazards mitigation through a discussion of the technology, the role of hazard experience, the creation of a hazard simulation and the issues constraining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