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烟气自通道向中厅大空间扩散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烟气由单室经通道向中厅大空间溢流是受限空间火灾中重用的排烟通风问题,它在火场新鲜空气补充及火势向未燃区的蔓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火灾的监测、扑救及避险逃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的实验测量了通道向大空间溢流的准稳态温度场和速度场,得到了出口溢流平均速度与火源功率之间的关系式。实验结果表明:通道出口的热烟气溢流可以近似地认为是二维湍浮力射流,采用二维射流模型可以改进已有的烟气溢流计算方法、提高工程计算的准确度,这对火灾安全工程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高层建筑室外火灾蔓延规律以及温度和烟气在超高层建筑火灾中的分布状态,以上海静安区失火住宅楼火灾为背景,应用火灾动力学软件FDS,对火灾进行模拟与分析。实验得出:外部火灾一方面通过表面保温材料迅速蔓延至楼顶,再由表面向建筑内部蔓延,当玻璃破碎后火势由着火点向建筑内部蔓延,由于烟囱效应再通过电梯井、楼梯向楼顶部蔓延。火灾中空气温度随离着火面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烟气浓度随时间而变化。同时引入热辐射对人的伤害模型。  相似文献   

3.
徐君儒  邱榕  熊才溢  蒋勇  黄玥 《火灾科学》2017,26(3):147-156
高层建筑竖井火灾中影响因素众多,并且各因素对高层楼梯井火灾中重要现象、关键数值等的影响大小不一,使得此类火灾中的实验或理论研究成本较高。通过建立全局敏感性分析平台,定量考察了高层楼梯井结构所涉及因素的影响大小,并能够方便地筛选掉对所考察量影响较小的因素,以降低实验或计算成本。使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CFD软件对包含阶梯几何框架的高层楼梯井结构火灾进行了共计60次工况计算。并且根据计算结果,使用全局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得出建筑尺寸、热释放速率、环境参数对高层楼梯井内烟气湍流特性及输运特性的敏感性排序。结果表明,火源热释放速率对各输出参数的影响均占38%以上。  相似文献   

4.
起居室典型材料的火灾温度场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建筑火灾发生频率较高的起居室为研究对象,主要对该类住宅中的一些常见和使用广泛的典型家具及装修材料,纸张(报纸)、多层胶合板以及软垫分别进行了火灾燃烧实验,对火场中重要参数温度场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对由典型装修材料组成的单室,既起居室火灾进行了全尺寸火灾实验,目的是掌握起居室内火灾的发生发展、燃烧过程和火灾蔓延特点。研究表明,住宅火灾中聚合材料、人工填充泡沫等人造材料的热释放速率最大,最高可达305kW,是火灾前期起居室升温的主要热源;全尺寸火灾实验过程中火焰蔓延较快,扩展幅度较大,蔓延过程中多股火焰交叉处温度可达250%左右,容易造成火势火场传播,同时释放出大量深色烟气,火场能见度极低。全尺寸起居室实验表明,短短3min27s内火场温度达到850℃。  相似文献   

5.
楼梯井内烟囱效应对着火房间燃烧和溢出烟气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了楼梯井内的烟囱效应对着火房间燃烧速率、补风速度、羽流温度等的影响.实验在一个模拟尺寸的十二层的楼梯井实验台内进行,实验时开启楼梯井顶层直通室外门.火灾时楼梯井内的烟囱效应加速了空气在楼梯井内的对流,使火源区从外界单侧卷吸空气,形成着火房间单侧强补风下的燃烧,燃烧速率比开放空间下的燃烧快,同时使得火焰向前室一侧倾斜,出现火焰"分岔"现象.与火源位于一层的工况相比,当火源位于六层,且首层门开启时,楼梯井内下部空气向上部烟气的掺混较大,着火房间门口进风速度减小,羽流的倾斜角度变小,温度较高,而当首层门关闭时,则减小了楼梯井下部空气与上部烟气的掺混,使得楼梯井内的上部烟气温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在许多高大空间建筑中安装有自然排烟系统,而随着空间高度增加,火灾烟气温度降低,浮力减小。在某机场航站楼二楼办票大厅进行了全尺寸火灾试验,对大厅顶部的电动自然排烟窗的排烟有效性进行检验。试验中火源为甲醇池火,添加发烟剂作为示踪粒子。共进行了6组不同排烟口面积和火源功率的试验,通过测量火源附近大厅上部烟气温度分布和排烟口速度验证自然排烟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自然排烟窗能有效排出烟气,控制烟气沉降,降低火灾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高架仓库火灾烟气运动和控制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哈尔滨某纺织品仓库的实际尺寸建立几何模型,应用大涡模拟(LES)方法对机械排烟模式下仓库火灾的热释放速率、温度流场、能见度变化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得出了火灾的发生发展、火场温度分布、烟气流动状况及其组分浓度等参数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机械排烟可以将烟气控制在8m以上的空间内,有效地抑制烟气向仓库下部扩散,使仓库内的温度和能见度不影响人员安全疏散。研究成果可以为合理地设计大型高架仓库的防排烟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火灾烟气对人们的危害很大,了解烟气的蔓延特点有助于采取合理的烟控措施及减少火灾损失。本文讨论了建筑火灾中烟气的蔓延过程及其在计算机上实现动态显示的原理和方法。以某十一层的建筑为对象,用火灾烟气蔓延的区域模拟程序和专家系统程序分别进行了分析计算,并按烟气在某一层内的蔓延和在整个楼内(多层)蔓延两种情况分别编制了若干显示算例。文中还对实现烟气蔓延的动态显示需注意的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高层建筑火灾烟囱效应产生后的烟气蔓延规律,基于FDS火灾模拟软件,以某高层建筑为例,对比分析了4种不同横截面尺寸竖井烟气蔓延特性,引入竖井无量纲长径比判断烟囱效应明显与否,研究了烟囱效应的产生特征及其烟气蔓延规律,分析了建筑中性面之上楼层的温度、CO体积分数和能见度变化。结果表明:无量纲长径比在8左右时竖井内烟气流速发生突变,竖井内大部分区域烟气流速达到6 m/s,产生明显的烟囱效应;中性面以上的楼层受烟气危害远大于中性面以下,且烟气在中性面以上的水平蔓延速度随层高增加而不断加快;随着火势发展,中性面之上疏散走道温度均超过了安全疏散的临界温度60℃,距离火源越远的楼层CO体积分数达到临界值的速度越快。研究为高层建筑火灾的防排烟设计和人员疏散条件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考虑人为恐怖袭击行为情况下,采用地铁轨道区模型实体火灾试验研究了地铁轨道区的火灾场景。得出了模拟地铁轨道区在火灾中的热释放速率,烟气浓度,温度,烟密度的变化规律。通电模拟短路以致引燃方式着火的最大热释放速率为9.66kW。浇洒煤油方式点火,轨道区最大热释放速率达到了204kW。随着电缆的点燃,燃烧进行的较为缓慢,烟气上升至隧道顶,沿着顶部向开口外扩散。C02的浓度变化较为缓慢。至10’41″达到c02释放峰值5027.7ppm;至10’41″时C0浓度达到最大354.0ppm。在轨道区问燃烧过程中,高温烟气始终沿着隧道顶部扩散,低于1.5m的空间是相对安全的;高于1.7m的空间是相对危险区域。火灾中烟气是首先弥漫整个房顶,然后再往下漫延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大空间建筑烟气填充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以一个废弃的大空间仓库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全尺寸火灾实验、计算机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互应用验证的研究方法,研究理论及数值模拟两种火灾烟气层高度的描述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当采用t2火模型时,在与现实的吻合程度方面,数值模拟〉Zukoski理论模型〉Yamana-Tanaka理论模型;随着火灾的不断发展,相对误差逐渐增大。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全尺寸实验、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三种方法相互验证可以更好地保证研究的准确性;总结得到了两种与现实较吻合的描述烟气层高度的理论方法,并且提出减小误差应注意的几点事项,包括尽可能提高火源热释放速率、烟气层温度描述的准确性;不考虑火源热量通过建筑边界结构散失等。  相似文献   

12.
建筑火灾烟气中CO迁移规律的FDS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T型"侧间-走廊"典型建筑火灾为模拟对象,分析烟气在走廊中的水平和垂直流动特征,并对火源房门高低、走廊端头启闭和多房门启闭等场景使用火灾模拟软件(FDS)进行了模拟和远距离房间CO浓度的迁移规律的分析。结果表明:烟气从火源房间经拱腹溢出在走廊中形成受限空间的顶棚射流;门檐高度决定了CO能够在走廊中的迁移量;烟气在走廊远距离封闭端头形成上部的热烟气层,中部回流层和下层的补气层;其中中部烟气回流层的高低、流速和CO浓度是影响临近非火源房间CO浓度的重要因素。走廊启闭和多房门火灾场景的模拟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CO的迁移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典型地下双层岛式结构地铁站站厅火灾状况下烟气温度变化规律,以南昌地铁3号线为例,分别运用PyroSim数值模拟软件和热烟测试,研究典型地下双层岛式结构地铁站站厅火灾发生6 min时间段内站厅烟气沉降时间、温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火灾发生6 min前,高温烟气层沉降高度主要在3.5 m及以上,烟气未沉降至能威胁人员的高度;站厅两端出入口数量不同,导致烟气呈现非对称扩散,出入口补风效果越好,烟气凝聚越少,温度越低;靠近送风口区域与附近区域相比,温度普遍较低。研究结果可为典型地下双层岛式结构地铁站站厅火灾温度传播规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力  李治  刘长城  陆松 《火灾科学》2015,24(2):101-108
使用火灾CFD模拟软件Fire Dynamic Simulator(FDS)建立某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的火灾动力学模型,研究停车库内巷道的防火分隔作用和巷道顶部的排烟窗对烟气的控制情况。确定了此机械立体停车库的火灾发生概率为0.00786起/年,并调研了车库汽车火灾的热释放速率模型。根据模拟结果,当巷道一侧一辆车着火后,巷道另一侧车辆受到的辐射热流密度为0.6kW/m2~2.0kW/m2,不会引燃巷道另一侧车辆,利用巷道空间作为防火分隔措施是可行的。巷道顶部自然排烟百叶对于控制烟气有着显著作用,在顶层距地面10m高度处,500s时仅起火停车单元及其对面停车单元能见度低于10m,而未开设排烟窗时整个车库能见度均降至10m以下,局部区域在2m以下。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带回廊的矩形中庭内顶部开口比例对火灾烟气扩散规律的影响,改善建筑防排烟条件,以某矩形中庭商场为例,运用火灾动力学模拟(Fire Dynamics Simulator, FDS)软件设置了温度测点,模拟了不同顶部开口比例下的矩形中庭底层起火时的烟气流场,基于线性回归模型拟合了烟气温度随顶部开口比例变化的关系,并以缩尺模型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矩形中庭内烟气在有顶部开口的情况下能在短时间内向上扩散至顶部,同时在各层回廊顶部水平扩散,在400 s内填充整个空间;烟气温度与顶部开口比例的关系总体为线性负相关,在开口比例从1下降到1/2时能见度下降最快;试验中的烟气温度变化规律与模拟结果相吻合,验证了FDS用于火灾烟气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地下车库类扁平空间的火灾特点,提出此类场合内的合适的消防设计理念和利用射流风机的诱导作用来实现辅助排烟的设想。并结合双层流体稳定性判据,提出了射流风机的布置方案和出口流速的临界值,以克服射流风机干扰烟气层的弊端,最后在一假定地下空间建筑内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检验水成膜泡沫(AFFF)叠加灭火法的可行性,通过油烃池火扑救试验,分别对比不同风向和泡沫流量下AFFF叠加灭火法的灭火效能,油池燃烧过程由热成像设备实时记录。结果表明:相较于非AFFF叠加的灭火方法,AFFF叠加灭火法处置油池火的整体效能较高,符合油池火扑救要求。AFFF叠加灭火法具备如下优势:对泡沫灭火剂通用性强,灭火所需的低倍数、中倍数AFFF均可使用低倍数AFFF原液调制;具有良好的灭火性能,能够克服AFFF热稳定性不足的缺陷、提升AFFF的覆盖效果;能够提升泡沫延展性,使泡沫叠层达到油池远端的铺展覆盖。该灭火战术对处置燃烧面积较大的平面流淌火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高温烟气、温度以及室温放置时间等条件下对金属面板产生的影响,选取0 g、5 g、20 g PVC粉末在400℃、600℃、800℃高温热解15 min以模拟实际汽车火灾中不同的高温烟气环境,钢板热蚀后空冷至室温后放置于恒温恒湿箱中0 h、24 h、72 h以及168 h后观察金属面板痕迹特征。结果表明:金属面板锈蚀程度随着PVC含量增高、受辐射热温度增高以及放置时间的增长而逐渐严重,金属面板色差值L变化较小,a、b值逐渐升高,而硬度值逐渐降低,辐射温度800℃,20 g PVC放置168 h后硬度值为43.95HRC,以上研究结果为汽车火灾调查中确定火势蔓延方向、起火部位以及起火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热敏性能对洒水喷头控火效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热敏性能对洒水喷头的动作性能、控火效能以及对建筑空间的保护性能的影响,在安装高度分别为3 m和8 m的情况下,采用快速响应喷头和特殊响应喷头进行4次足尺实体火试验。喷头公称动作温度均为68℃,响应时间指数(RTI)分别为35(m.s)1/2和65(m.s)1/2。试验结果表明,各种试验条件下,洒水喷头均能及时动作,且喷头动作后均能提供足够的消防保护,并有效将火势控制在限定区域内。采用快速响应喷头较特殊响应喷头约提前20%动作,且火场环境最高温度、顶板结构最高温度、热释放速率和货物烧损率均较特殊响应喷头低。安装高度越高,热敏性能对洒水喷头控火效能的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
采用火灾动力学软件FDS对沈阳某二层岛式地铁站站台火灾场景进行模拟,分析站台不同位置发生火灾以及由喷淋和排烟系统组合成不同工况时,站台内不同高度处温度、CO浓度和热辐射的变化,为地铁站防火措施和人员疏散方案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位置发生火灾时,站台内的火灾烟气运动规律不同,端部火灾的影响范围较中部火灾的小;站台顶棚处的温度比2 m高度处的高,CO浓度比2 m高度处的大;距火源5 m内,顶棚的热通量比2 m高度处的低,但距火源5 m外,顶棚的热通量比2 m高度处的高。开启喷淋或排烟系统都可降低站台温度,喷淋系统主要降低火源周围温度,排烟系统可有效降低CO浓度并改善能见度;喷淋和排烟系统还可以降低火灾发生时站台顶棚处的热通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