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伟  杨玲  康铭洋 《安全》2023,(4):30-35
为提高城市稳定性、减少内涝灾害损失,依托安全科学和韧性理论,结合城市内涝灾害形成机理,从安全韧性角度建立评估指标,采用熵权—正态云法构建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以河南省郑州市“7.20”暴雨为例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市道路铺装面积占比过大,植被覆盖率小,风险评估处于高风险等级;该市在鲁棒性、迅速性、冗余性及智慧性4方面均处于较高风险,发生内涝综合风险为Ⅲ级,即较高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城市安全治理及应对未来内涝灾害的发展规划有着良好的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突变理论的近海船舶航行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船舶航行安全评价在海事预防与管理中的重要性,从"人-机-环境-管理"指标体系出发,结合近海航行船舶的特点及影响安全的因素,建立一个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的4级安全评价体系;结合突变级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对近海船舶航行安全进行评价和预测;最后以秦皇岛海域的5艘航行船舶为例进行实例演示。结果表明:用突变级数法对近海船舶航行进行安全评价得出的结论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应用突变级数法对近海船舶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评价和预测,有助于海上运输的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3.
在连续弯曲航道航行时,船舶的碰撞风险急剧增加。首先,基于船舶碰撞风险理论构建船舶经过连续弯道时的碰撞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粗糙集理论、序关系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连续弯曲航道船舶碰撞风险进行综合评价;最后,计算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组合权重,并将组合权重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中各个指标所对应的隶属度相结合,得到连续弯曲航道船舶碰撞风险综合评价等级。以东博寮海峡与蓝塘海峡为例,对连续弯曲航道的船舶碰撞风险进行安全评估。结果显示东博寮海峡与蓝塘海峡的船舶碰撞风险处于较高风险等级,与实际风险相接近,这表明RS-G1-Fuzzy(Rough Set theory-G1 method-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模型可准确评价连续弯曲航道船舶碰撞风险水平,有助于制定相关船舶碰撞风险减缓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精准提高化工园区面对不确定性因素的抵御力、恢复力和适应力,以某化工园区为例,构建韧性评估模型。首先,基于公共安全三角形理论,构建以灾害扰动因子危险度、承灾体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为准则的评估体系;然后,通过模糊区间打分与CRITIC法主客观结合赋予指标权重,并引入秩和比法(RSR)对加权后的指标要素分档排序处理,探究园区在抵抗灾害冲击时的韧性薄弱点;最后,根据秩和比分档结果划分总体韧性等级。结果表明:案例中,该化工园区整体韧性水平为3档,韧性水平较高,安全状态良好。文中构建的模型具有较好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准确性,有助于提高化工园区韧性水平,加强化工园区防灾减灾建设。  相似文献   

5.
在揭示地铁电气火灾机械方面影响因子的基础之上,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分析 方法,构建地铁电气火灾机械方面影响因子仿真模型,对各影响因子进行动态预测。通 过对比分析不同因子的安全投入增长率对机械方面安全水平的影响大小,论证安全投入 与系统安全水平的相互关系,总结出最为有效地投资方案。结果为地铁安全管理工作提 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有助于提高地铁安全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相似文献   

6.
重大事故动力学演化   总被引:2,自引:13,他引:2  
为进一步研究重大事故发生演化机理,在对典型重特大事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分析重大事故孕育、发生、发展和激变的动力学特征,认识重大事故行为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探讨重大事故闭环反馈系统的调控规律。作者建议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建立决策实验室,以提高对重大事故风险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预防飞行签派员人因差错带来的航空安全问题,从内、外因素方面分析了飞行签派员人因差错风险因素,构建了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风险耦合模型,计算了人因差错风险的耦合度,分析了飞行签派员人因差错风险在内、外因素作用下的演化过程;考虑随机扰动因子对人因差错风险的影响,对传统尖点突变模型进行改善,并计算了随机扰动因子的取值范围。结果表明:飞行签派员人因差错风险的耦合度为0. 883 2,处于强耦合度区间;当内、外因素的耦合作用强度均增加时,人因差错风险会发生突变;尖点突变模型中随机扰动因子的取值范围为(-0. 757 3,-0. 739 3)。  相似文献   

8.
保障内河危化品运输安全是运输系统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提高运输安全性,根据重大危险源现实危险性评价方法,从危险性和抵消因子的层面出发,引入能见度因素,建立了内河危化品现实危险性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建立了相关要素的评分标准.根据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进行现实模拟,得到相关数据,通过分析数据研究各影响因素对运输系统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交通系统的核心是人员,人员因素对船舶交通运输安全起着重大作用,在人员积极性较高的中期阶段加大工艺、设备安全性的提升,对于提高危化品运输安全有重要作用.加强管理因素可在现有风险基础上降低事故风险,优化和提高运输安全,尤其是在运输后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船舶大风浪航行安全一直以来是交通运输领域中较为热门的研究课题.为了能更科学准确地对船舶大风浪航行进行安全评价,综述了船舶大风浪航行的安全影响因素和评价对象.由于船舶大风浪航行安全性指标复杂多样,对于不同评价对象的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在对船舶大风浪航行安全评价方法进行评述并总结的基础上,就目前应用较多的几类评价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表明,致灾因素之间的关联性、评价的主观性和准确性、风险的变化性和仿真的复杂性是尚待研究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评价方法组合、动态评价和模拟器模拟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进近管制风险形成及演化机理,科学制定风险控制策略,从网络化视角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风险演变与控制策略。首先,利用过程识别理论将风险分为主动控制失效和反馈控制失效,从动力学视角分析致因间作用机制;然后,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与动力学方程;最后,给出风险致因对风险水平影响机理和控制策略。结果表明:扇区超容、同时指挥航空器数量增加、协作效率低是风险演变核心因素;在单一策略中调整流量时空分布最有效;组合策略中调整流量时空分布系数同时优化交叉点结构效果具有叠加性,比单一策略可进一步降低54%运行风险;调整流量时空分布与增加可调配空域具有替代性;完善监控体系与提升人机熟悉度组合策略效果具有1~2月时滞性。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机理,在分析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子的基础上,从突变理论出发,以员工的行为状态为状态变量,以安全意识与安全情景为控制变量,构建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尖点突变模型.根据对北京、云南与河北的电力企业调研数据,利用统计突变模型的R语言程序包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尖点突变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安全情景为正则因子,安全意识为分裂因子,共同影响员工不安全行为的突变机制.伴随着员工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双模态和自组织突变现象,可以有效地说明员工不安全行为的不连续性.同时,在安全管理实践中,员工不安全行为的预防作用大于治理.  相似文献   

12.
为丰富安全生产理论研究思路和方法论,以工业革命历史观和安全生产实践观为视域,开展安全生产管理(WSM)4.0模式的理论研究。通过归纳安全4.0概念和回顾WSM 1.0—3.0阶段内涵和特征,构建包含安全目标钻石模型和安全系统支柱模型的WSM 4.0实践模型体系,进而建立WSM 4.0“三螺旋”演进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在新安全格局下,WSM 4.0具有管理目标上强调效益升维、风险策略上注重隐险挖掘和韧性防控、技术装备上强化技术融合、管理理念上重视系统前摄和安全一体等特征;WSM 4.0的安全管理目标拓展为健康、安全、环境和价值四维体系,发展由安全法规、安全技术、安全文化、安全素养和安全韧性为内容的安全系统;WSM 4.0模式是生产实践、技术应用和安全理论螺旋发展的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13.
瓦斯爆炸冲击波传播规律是研究冲击波的破坏和伤害机理的前提及依据,笔者利用流体动力学、爆炸动力学理论对巷道截面积突变情况下瓦斯爆炸冲击波传播规律进行理论分析,建立巷道截面积突变情况下冲击波传播的数学模型,得到了冲击波波阵面压力和其他空气动力学参数的表达式,从而得到冲击波波阵面压力过巷道截面积突变面时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丰富了瓦斯爆炸冲击波传播规律理论,对井下瓦斯爆炸安全评价以及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工作场所欺凌对矿工安全绩效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通过理论分析和文献研究提出假设模型。采用工作场所欺凌量表、工作不安全感量表、工作投入量表、心理韧性量表和安全绩效量表,随机抽取450名矿工进行调查,通过SPSS和AMOS分析验证假设模型。结果表明:工作场所欺凌对矿工安全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工作不安全感和工作投入在工作场所欺凌与矿工安全绩效间不仅分别起单独中介作用,并共同发挥了链式中介作用;最后,心理韧性在工作场所欺凌与工作不安全感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减少工作场所欺凌的发生,缓解乃至消除工作不安全感,提高矿工工作投入,增强个体的心理韧性能够有效提高安全绩效水平,减少安全事故。  相似文献   

15.
证据理论在港口航行环境安全组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不同方法用于港口航行环境的安全评价产生的结果不一致问题,利用证据理论善于发挥各评价方法的特性映射机理不同的长处,整合和协调相关证据的信息,获得最接近事实的评价结果。以中国沿海10个港口的航行环境安全程度为例,应用证据理论,把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模糊理论及灰色理论5种方法所得评价结果,作为支持航行安全的证据进行组合处理。所得结果经相关性检验并与原文献中众数理论组合评价结果作比较,其结果一致性较高。船长们认为基于证据理论的组合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确认该方法可以在同类研究中普遍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供水管网安全精细化管理问题,提升城市供水管网地震韧性水平,在综合分析影响供水管网安全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引入分类分级理念,结合动态分级法(Dynamic Classification Method, DT)和集对分析-可变模糊模型(Set Pair Analysis-Variable Fuzzy Recognition Model, SPA-VFRM),建立供水管网地震韧性评估分类分级模型,动态优化供水管网地震韧性分类,量化评定管道安全韧性分级,并应用于某县城供水管网安全韧性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提出的新模型可以有效实现供水管网地震韧性的分类与分级,提高供水管道风险识别的精确性,能够为制订科学的供水管网维护和改造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安全生产的实现要以安全投入为基础,明晰的安全成本构成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安全投入效果评价方法是提高煤炭企业安全费用使用精准度、提升安全投入效益的关键。为科学合理地评价煤炭企业安全投入效果,提高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将安全成本划分为保证性安全成本和损失性安全成本两大类,再将这两大类细分为不同的小科目单元,提出了更加完善的煤炭企业安全成本构成体系。基于突变理论构建煤炭企业安全投入评价模型,引入突变级数法分析并评价陕煤集团2012—2018年安全投入效果。首先选择保证性安全成本的4项评价指标,损失性安全成本选取直接损失成本和间接损失成本;其次确定突变系统模型并进行归一化处理;最后根据3个评价标准等级分析该煤炭企业的安全投入水平。结果表明:通过构建完善的煤炭企业安全成本体系,安全投入结构更加合理,安全会计业务更加清晰,为安全成本核算提供了理论基础;选用突变级数法评价陕煤集团安全投入效果,该煤炭企业的安全等级为良好,验证了突变级数法适用于煤炭企业的安全投入评价,为煤炭企业安全投入效果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为识别城市安全发展状态和存在的问题,基于国内外韧性城市和我国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实践经验,系统研究城市安全、韧性和安全发展等目标的演化历程;基于城市复杂适应系统和韧性理论,探讨城市安全发展的目标和韧性潜能表现,提出评估指标体系和指数生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城市系统在面对危险、威胁等不确定干扰事件中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系统韧性反映城市系统防灾和应急模式从被动反应向主动防范、及时适应和调整的转变能力,是实现安全发展重要手段;城市安全发展评估是一个动态过程,应关注城市系统的韧性表现,确保城市系统始终对灾难事件保持持续适应和提升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提升地铁车站火灾安全管理水平,基于韧性理论,提出了地铁车站火灾安全韧性概念。以随着火灾发展阶段依次涌现的韧性吸收能力、抵抗能力、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表征为核心,从“人、机、环、管”4个方面识别影响因素,建立地铁车站火灾安全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权理论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将贴近度原则和物元可拓模型相结合确定地铁车站火灾安全韧性等级,构建基于改进变权物元可拓的地铁车站火灾安全韧性评价模型,解决了以往韧性评价过程中未考虑模糊性和随机性的问题;最后应用该模型对青岛某地铁车站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地铁车站火灾安全韧性等级为Ⅱ级“较高韧性”,但略有偏向Ⅲ级“一般韧性”的趋势,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并通过对比改进模型与传统物元可拓模型的评价结果,验证了改进模型的有效性。所提出的模型可以为提升地铁运营管理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由于目前地铁常用评价方法中参数值的选取、各评价指标权重及评价因素重要性的确定等易受参评人员主观的影响,而导致评价难以获得客观结果,提出了基于突变理论的地铁安全模糊动态评价方法。从设备设施、人员、安全管理和外界环境4个方面分析了地铁系统安全影响因素,建立了地铁系统安全指标体系,并应用突变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评价目标进行多层次分解,根据突变理论归一化公式进行量化递归运算,计算出地铁安全总突变隶属函数值,从而实现了模糊动态分析与评判。实例应用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该方法合理可行,且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