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湖北省现行生态渔业系统环境生态结构与功能效益的调查和评价,建立了生态渔业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合理培植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渔业经济发展,并对其类型结构不断优化与调控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吴国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2,1(1):16-94
近年来,世界各国无不面临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威胁,普遍被资源、环境、人口、粮食、能源等重大问题所困扰。选择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途径,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之路,已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面临着环境与发展两难选 相似文献
3.
技术开发要有生态文化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以来 ,技术开发的成就辉煌 ,在人们的心理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形成了人们对自然的主宰意识与无限摄取意识。但是 ,从本世纪中叶开始 ,技术开发的负面效应对人类的潜在威胁渐露端倪 ,促使人们不得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意识——生态意识。从生态意识出发 ,研究技术开发及其产生的双重效应 ,探索生态学理论及保护、改善、创造人类生存环境 ,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技术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双重效应( 1 )技术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正面效应。技术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正面效应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通过技术开发控制人… 相似文献
4.
生态足迹的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生态制约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通过中国生态足迹的实证分析,讨论了生态系统资源供给方面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资源生态足迹是生态足迹的主要部分,反映了经济系统的资源消费,计算发现,1961-1999年中国资源生态足迹持续增长,从1961年的3.3亿hm^2年递增到1999年的16.8亿hm^2年平均增长率为4.4%,资源生态足迹的增长支持了同期的经济增长,但是,实证比较发展资源生态承载力大大低于资源生态足迹,这些实证结果表晨;一方面,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造成了资源消费持续增加,而另一方面,中国生态系统资源供给能力有限,不能支持当前的资源消费及其增长,由于自然资源是经济系统进行生产的特质基础,其供给不足必然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5.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从城市经济系统来看,生态城市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更要保证增长率的质量。也就是说,生态城市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生产而局,使城市的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能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长江流域生态城市建设就是把环境发展与生产力发展联系起来是以各大城市生态建设为主导把各个大城市建设成为全流域的生态城市中 相似文献
6.
长江流域水库密集,蕴藏着巨大的渔业资源,由于人口增加,耕地减少,保护土地成为国策,今后靠用耕地开挖池塘养鱼来增加水产品产量已不可能;我国传统的四大海洋经济鱼类,因过度捕捞,已不成渔汛,湖泊不断减少,江河环境受到不同程序的污染,使湖泊,灌河渔业产量下降。相反,随着岁月流长,人类进步,经济繁荣,人工湖-即水库将会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7.
河西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生态环境建设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对河西地区生态环境进行脆弱度评价的基础上 ,提出河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应走生态经济相结合的道路 ,要从建立水资源持续利用机制、科学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加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保护以及培育特色产业等方面入手 ,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等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中国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在介绍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中国历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1981-2001年,中国人均生态承载力比较稳定。人均生态足迹从1981年到1996年逐步上升,1997年开始小幅度下降。本文对中国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的研究分析表明若要改变长期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就要降低人口数量。改变资源消费模式和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9.
安庆市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是长江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战略任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分析了安庆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安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水平低于全国和安徽省,对安庆市未来经济增长趋势以及差距进行了趋势拟合,结果显示在目前国家和区域的增长方式下,安庆市将继续处于经济低谷地位,应用系统的观点,对安庆市生态经济系统中主要矛盾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围湖造田,工业化和城市化,区域发展机制与生态环境恶化有直接的关系,评价了安庆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7年方面的发展战略,以实现生态经济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生态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资源保护战略,生态建设战略,消除贫困战略,解决“三农”问题战略,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和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上游生态脆弱区生态屏障建设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昭通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长江经济带是世界最大的内河产业带和制造业基地,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建设长江生态屏障是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以金沙江区段为主的长江上游地区在流域生态屏障建设中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实地调研,以地处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下游、滇川黔3省结合部的昭通市为例,分析了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屏障建设的互动机理。首先分析了昭通市生态—经济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指出优化产业结构是昭通市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昭通市应通过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以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屏障建设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基本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使武汉市面临生存与发晨的严重威胁。本文从武汉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武汉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生态环境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以加强多种手段的结合保护环境,防治环境恶化和优化环保流程,减少污染物等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2.
13.
岷江上游脆弱生态环境刍论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岷江上游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西北部。该地区既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成都平原的水源生命线。但几十年来,该区域植被的大量砍伐和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引起了一系列生态失调问题,被列为南方山地典型脆弱生态环境区。在分析岷江上游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形成的自然因素:地质条件的不稳定性、地貌状况和地面组成物质的脆弱性以及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和人为因素:土地的过度垦殖、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草场的过度放牧等,提出了改善该区脆弱生态环境的对策。结果表明,科学利用与发展林草植被,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加大坡耕地的坡改梯力度,合理利用土地、重视干旱河谷的治理、聚落的重建与迁建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既可改善该区生态环境,又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最终使该区甚至整个川西地区的经济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陇南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重建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白永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2):189-195
陇南长江流域大多地处嘉陵江上游的源头地区,是一个资源较为富集但经济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且人口压力较大的丘陵山区。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着眼世纪之交摆脱贫困与奔向小康转换时期经济发展和生态重建的协调演进,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立足山区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市场配置资源、培植支柱工业,商贸、旅游并举、突出第三产业、强化基础设计、增强发展后劲;空间结构重组的战略构想是重点发展东部经8济重心区、 相似文献
15.
从水量平衡看洞庭湖周边丘岗区农业生态建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水平衡是生态系统生态建设的基本依据。通过对环洞庭湖丘岗地区坡地(垫面)、集雨区(微流域)两个层次上的定位观测,初步探明水平衡状况为:水资源呈季节性配置,有季节性富余(8~19旬311.3mm)与季节性亏缺(23~27旬134.7mm)。但雨水总量丰沛,可维持生态系统各个尺度上的水量平衡;可利用的集雨水量为最大灌溉水需求量的2.41倍。天降雨水大约只有76%产生派生资源参与系统水分循环,其余部分主要以径流形式溢泄入下游水域。这一过程使该地区每年流失或向洞庭湖水域输送水131×10~8m~3、泥沙16.4×10~4m~3、养分(N、P、K)0.89×10~4t。影响水平衡的主要因子是:集雨的有限性和局限性,与坡地生态系统的构建。因此,本地区水平衡生态建设要注重集雨水利建设,强化雨水人为资源化过程。坡地构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合理地设计雨水自然资源化比重。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论述了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基本思路,介绍了江苏省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技术路线和指标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江苏省生态环境区域分异规律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黄山风景景观的地貌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山风景景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着重探讨了地貌条件在黄山风景景观形成中的特殊作用,以便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黄山,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西部地区的水资源特征 ,分析了水资源的短缺状况与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实施水资源流域统一规划调度、跨省 (区 )和跨流域引调水、加大地下水合理开发力度 ,以及制定科学的供水序列和实施先进的喷、滴、微、渗灌技术等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我国亚热带地区柑桔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养才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4,3(3):257-264
分析了柑桔的品质和产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确定负积温(日最低气温<0℃)∝≤-90℃和极端最低气温≤-8℃为柑桔严重减产的低温指标;7~8月份平均降水量<20Omm是引起柑桔大量落果和影响果实膨大的水分条件。提出柑桔严重冻害周期在长江流域地区间差异大,预测到本世纪末,长江中、下游平原柑桔存在严重冻害;干旱和严重干旱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频率12%~45%以上。因此,避冻、抗冻、抗旱是本区柑桔生态环境中一个长期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